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列宁的“哲学笔记”是列宁在1895年到1920年读某些哲学基本著作时所作的一些注解、摘要和评语的一本汇集。使人对这本著作有着特殊兴味的地方也正在此:它好像引我们走进了列宁思想的实验室;让我们“从内部”去研究列宁,去在他构思的萌芽和过程中,抓住构成他伟大著作之理论结构的分析和研究的方法。这些笔记原文的大部分,也是最重要的、即有关唯物辩证法的部分,是在1914到1916年间写成的。即使这点就能帮助我们了解到列宁如何去研究哲学:越是在有最紧急、最艰巨的政治实践任务需要他去完成时,他越尽最大的努力去作理论方面的钻研。  相似文献   

2.
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编辑的“列宁全集”第四版第38卷(哲学笔记)近已出版。这一卷中汇集了列宁在1895—1916年间研读哲学著作时所作的笔记。本卷中列入的材料大部分曾于1929—1930年第一次发表在列宁文集第9卷和第12卷中,1933—1947年间曾不止一次地以“哲学  相似文献   

3.
一 《哲学笔记》是列宁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它是列宁研究哲学时各种读书笔记的汇集,其中包括三十二篇读书笔记和五篇读书批注。写作年代从1895年开始到1916年为止,但其主要部分写于1914—1916年。就内容看,《哲学笔记》中除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神圣家族》一书的笔记外,列宁大量阅读了资产阶级哲学,哲学史、自然科学等著作。列宁最注意的是黑格  相似文献   

4.
由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单位发起的首次全国《哲学笔记》研究与教学讨论会,于去年12月8日至15日在厦门大学举行。应邀参加会议的代表共六十余人。会议开得紧凑、集中、热烈。大家一致认为,《哲学笔记》是列宁继《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之后,又一部划时代的哲学巨著。它既是列宁酝酿哲学新突破的思想实验室,又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论宝库。我们决不能因为它是以笔记的形式叙述的,就忽视和低估它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在此评价的基础上,与会代表集中对以下三个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与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学校、上海市委党校、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联合举办的全国列宁哲学思想讨论会,于一九八五年十一月一日至七日在上海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55人,收到论文近50篇。在闭幕式上正式成立了全国列宁哲学思想研究会。下面着重反映对列宁唯物史观思想的讨论情况。  相似文献   

6.
随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研究,在我国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象的问题引起了讨论。通常认为客观运动的普遍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和出发点。而一些同志则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人”。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片面性。哲学始终同人与人周围的世界的关系打交道。对人的任何理解和对运动的普遍规律的理解,都是同深  相似文献   

7.
李辛生教授主编的《<哲学笔记>简明教程》(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是一部全面探索《哲学笔记》的光辉思想的专著,又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哲学笔记》基本原理的教材。它的问世,是我国近年来哲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国家教育委员会选定它为高校哲学专业的教材,  相似文献   

8.
为纪念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列宁逝世六十周年而举办的全国列宁哲学思想学术讨论会,于1984年2月10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是由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训练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哲学系联合发起的。来自首都和26个省、市(区)从事列宁哲学思想研究和教学的工作者,首都一些报刊和出版部门的代表,共165人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资料79篇。  相似文献   

9.
由厦门大学哲学系副主任高英伟副教授主编的《列宁<哲学笔记>的学习与研究》一书已成书。这本内部教学参考书,是在多年的教学与研究中,特别是1980年年底在全国部分院校列宁《哲学笔记》学习讨论班的讲稿以及编写的全部材料的基础上修订补充而成的。全书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列宁《哲学笔记》的学习与研究,是按照原著的顺序,选择一些重要课题,结合段落大意和有关论断进行分析和阐述的讲稿,内容涉及原著全书,共三十个专题;  相似文献   

10.
《哲学笔记》是列宁在一九一四——一九一六年深入地研究哲学,尤其深入地研究了黑格尔的著作时所写的读书摘要、札记、批注和短文的汇集。它在认识论、辩证法、逻辑的同一,对立统一规律,认识的辩证过程等很多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列宁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哲学遗产。是我们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不读的书。但是,由于《哲学笔记》摘录了哲学史上许多哲学家的言论,特别是摘录了许多黑格尔  相似文献   

11.
Philosophical conceptions of identity and cultur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dentity and culture as the main concepts of INPE '94 were analyzed from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that questione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our era of globalization. The formation of identities in a cultural context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education gave focus to discussion. In other words, the effects of culture upo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role of education in strengthening or degrading these effects afforded the main concerns of our topical group.  相似文献   

12.
13.
纵横家不仅有自己的学术,而且还有他们的哲学理念,尧舜以来的历史积淀与战国时期的特殊社会环境,酿就了纵横家无视鬼神天命的朴素唯物主义倾向、强调对立面转化的朴素辩证法和独具特色的辩证思维,所有这些又蕴化出强烈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管子》的生态哲学,认为:《管子》把天地人看作是一个以“道”根据和调节机制的和谐平衡的有机整体系统,认为天地生态系统遵循着基本的生态法则,阐述了“人与天调”、“天人相因”的内在统一的生态存在论和实践观。《管子》以“道为物要”的生态价值观为基础,把自然现象道德化,把人类的道德推广到自然万物,提出“德润万物”生态伦理命题。《管子》从人与自然内在统一的观点,揭示了自然现象的属性与人的能力品质的内在一致性。《管子》主张遵循天人感应之“时德”的农业生态伦理与政治生态伦理。《管子》把生态伦理法律化、行政伦理化。  相似文献   

15.
本部分内容主要来自R.里斯与他人的通信和笔记,它是对维特根斯坦的一些哲学评论的记录,主要涉及到维特根斯坦对海德格尔、莱辛、马克思、黑格尔、康德、摩尔、阿奎那、达尔文等人的思想评价,其中一些哲学家的名字在他以往的讨论中很少提及。此外,这部分内容还包括他对一些重要问题的基本看法或态度,如哲学的性质、哲学研究的方式、不朽问题、实在论、自由意志和道德等等。最后,本部分也包括之前出版过的里斯与维特根斯坦之间的对话目录,这些共同构成了维特根斯坦晚期与里斯对话的全部内容。  相似文献   

16.
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1929~2004)是当代西方著名的哲学家、社会理论家,他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涉及哲学、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宗教神学等,他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一哈贝马斯虽然涉猎广泛,但他主要提出的是一种哲学思想。虽然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宗教神学思想,但却一直没有得到哲学界和宗教学界应有的重视和研究。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从哈贝马斯整个哲学的主流旨趣上看,哈贝马斯不仅不把宗教神学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他本人也没有写过一部真正的宗教神学方面的著作。即使哈贝…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