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恩格斯曾说:一个聪明的民族,在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要比平时多得多。在灾难中学习是人类成熟的一种方式。从这一次又一次的感动中,从这些普通人身上,我们学会了如何相处,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感受到了责任操守的崇高,多了一份相互之间的理解与牵挂.从这些感动中,我们学会了如何更加理性思考生命的话题,如何构建人类的和谐共生意识,如何面对不一可预知的自然灾难。  相似文献   

2.
去年12月的一天,我们教会探访组的弟兄姊妹再一次去医院看望了病重即将离世的孤寡老人钟秀英姊妹,她当时非常激动,紧握着笔者的手含着热泪说:“真感谢神呀!若不是我信了主,若不是圣灵感动周礼玉姊妹十年来如一日地关心照顾我,我一个孤寡老人哪有这样幸  相似文献   

3.
妙湛法师(厦门南普陀寺方丈、闽南佛学院院长) 我们这次能在上海开佛教教育工作会议,可以说是一次很好的转机。这次会议关系到我们今后的僧教育,关系到佛法的前途。我认为,从1980年在北京开会以来,这次会是最好的一次,可以说是谈到我们佛教的根本问题上来了。这几天大家讨论的办学的方针,认识可以说都是一致的,希望在今后的行动上也是一致的,行动上一致才能解决问题。我们朴老已80多岁的高龄,还在为佛教事业呕心沥血,我们诸山长老、大  相似文献   

4.
高峰 《天风》2014,(9):10-1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同工同道:纪念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60周年暨基督教中国化研讨会就要结束了。国家宗教事务局王作安局长在开幕会议上期望能把这次会议开成一次高水平的会议,两天的时间过去,我们可以说这是一次富有成效的、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  相似文献   

5.
《天风》2003,(9):4-7
今天可以说是我们神学思想建设进入新阶段的一天,虽然因我国广大老百姓信仰上互相尊重,其它方面团结一致的问题还是要谈,但是我们要转入到另一个命题,就是“圣经观”。  相似文献   

6.
连日来,玉树地震一直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也牵动着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心。大家为地震死难者哀恸,更为救援中那绛红色的僧袍感动;同时,让人们感动与自豪的,还有全国各地宗教界与灾区人民患难相恤、守望相助的那份责任与使命感。地震无情,人间有爱。灾难面前,全国各地宗教界发扬"慈悲济世、扶危济困"的优良传统,以其特有的方式,为灾区祈福;以捐款捐物的实际行动,向灾区群众送去了一份沉甸甸的爱心。  相似文献   

7.
正我每天早晨都用剃须膏刮胡子,软管大约7厘米长,一管大约可以用几周,一旦感觉它变得很轻,就会认为里面所剩不多,正要扔掉又想到还能再用一两次,可非常惊奇的是,剃须膏日复一日地还是可以挤出来,最终又用了19天。想想,我可是差一点儿就把它扔掉了呀!我肯定你也有过类似经历,牙膏或洗发膏什么的,软管好像马上就空了,可是只要挤一挤,就还可以用上相当长一段时间,这也就是我想借题发挥的:我们  相似文献   

8.
逻辑轶事     
在我的词汇库里,对最欣赏、最赞许的事物,常常会用两个词来表达:好玩、有趣.逻辑就是这么一种充满了好玩与有趣的东西.几年前,安徽水灾.有位朋友开了一家餐厅,为了表达对灾区人民的一片心意,他宣称:要把一天的营业收入捐给灾区.令人意外的是:那天餐厅的生意出奇的差,营业收入自然也出奇地低.这位认真的朋友就很不好意思了.于是当晚,他把我们一批朋友邀集过去.由他请客共进夜宵.酒酣耳热之际,大家频频举杯动情地说:“为灾区人民,再多吃一点,多喝一点.”  相似文献   

9.
宽恕之道     
“那时伯多禄前来对耶稣说:‘主,如果有弟兄得罪我,我该宽恕他多少次呢?直到七次吗?’耶稣回答说:‘我不对你说七次,而说七十个七次’。”(玛18:21-22)在这里我们必须明白,主耶稣所说的七十个七次,当然不能理解为四百九十次就可以了,而是要我们不断地宽恕别人。为什么要宽恕别人呢?因为主耶稣说:“如果你们不从内心宽恕你们的弟兄,我的在天之父也必将同样对待你们。”(玛18:35)为什么要不断宽恕别人呢?因为我们常常犯罪,也不断常常祈求天主宽恕我们。如果我们不遵照耶稣的教导,不断地宽恕别人的话,那么天…  相似文献   

10.
良善无形     
正儿子回来后说了一件事,让我心生感动。中午,办公室的同事互相张罗着点外卖,一个同事说:"反正我们都吃这一家,大家想吃什么报一下,我就顺便都点了。"另外一个同事马上说:"我们各自点,这样外卖骑手就可以多赚点钱。"一会儿的工夫,骑手小伙子就送来了外卖,显然小伙子明白了大家的用心,脸上挂着开心的笑,一迭声地说:"谢谢,谢谢!"  相似文献   

11.
刀述仁 《法音》2006,(1):8-9
尊敬的圣辉法师,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法师、各位居士:中国佛教协会第七届理事会上座部佛教工作委员会暨第三次南传佛教工作会议在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事务局的重视下,在云南省宗教事务局和思茅市委、景谷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今天就要圆满结束了。在短短的两天会议期间里,我们回顾南传佛教的过去,展望南传佛教的未来,有喜有忧。虽然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一次会议就可以全部解决,但是,我们还是理出了一条比较清晰的路子,对今后南传佛教工作方向有了更加明确、更加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各级党政主管部门的领导对我们的工作给予重视与支持,…  相似文献   

12.
俗语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动并能享受这一感动的思想境界。感恩父母,感恩家人,感恩朋友,感恩生活……包括感恩逆境和敌人。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旷达地处理。当挫折、失败来临时,是一味地埋怨生活,从此变得消沉、萎靡不振,还是对生活满怀感恩,跌倒了再爬起来?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如果我们时时能用感恩的心来看这个世界,则会觉得这个世界很可爱、很富有!树上小…  相似文献   

13.
荆棘百合 《天风》2006,(20):28-29
常常听说“我受圣灵感动……”常看见一些人很容易热血沸腾,要行善、要祈祷、要读经、要唱诗、要服侍神。只是他们一阵热气之后,爱主之心就烟消云散了,热心时,他们说是受圣灵感动,但灰心时,他们是否认为圣灵不再感动,圣灵离开了他们呢?圣经中不缺少受圣灵感动的例子,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圣经中更告诉我们神是一位有计划、有组织、会管理的神。我们对神的工作方式、意图若缺乏了解,我们就不能按他的心意去行,去规范我们服侍神的心态、动机、目的以及明白最后要承受的结局。从神带领以色列民族出埃及这一特大历史事件,我们了解到神的心意。首先,创世记16章13至14节神在亚伯拉罕在世时就预备了亚伯拉罕之后裔寄居别人之地400年后要领他们出来。  相似文献   

14.
主真复活了!阿来路亚!正是那一周的第一天晚上,门徒所在的地方,因为怕犹太人,门户都关着,耶稣来了,站在中间对他们说:愿你们平安!(若20:19)亲爱的弟兄姊妹们,纳匝肋的耶稣,被钉十字架者,已经照经上的记载,死后第三日从死者中复活了。让我们再一次参与到这伟大的逾越奥迹之中,去分享复活的基督带给我们的救恩。圣保禄宗徒教导我们说,假如基督没有复活,那么,我们的宣讲便是空的,你们的信仰也是空的。基  相似文献   

15.
《天风》2020,(8)
正很多基督徒在寻找"感动",或常以"感动"作为上帝与之相遇的依据或者动力。但事实上,令人感动的事情有太多太多了,生活中的人、事、物等,还有个人丰富的感情,太多太多的因素可以感动到自己。因为一个电视剧中的情节可以感动得痛哭流涕,因为一份雪中送炭的帮助可以感动得热泪盈眶,因为一个不计得失甘愿牺牲的人可以感动得肃然起敬,等等,  相似文献   

16.
她心里很烦     
星期天我和丈夫、女儿到照相馆拍照片,服务员对我们上乘的服务,我很感动。第二天,她打电话让我去看样片,我如约到了上花轿影楼。选好了样片,她叹叹地说很羡慕我,我一惊:“不会吧。”我们没有过多的交流。她说是看到我女儿非常懂事乖巧的样子,让我感觉我对女儿的培养很成功。我很开心,别人夸自己的女儿好就是对妈妈的赞扬吗。 “大姐,你看起来很幸福。”她望着我的眼神有点犹豫。  相似文献   

17.
林声本 《天风》2005,(3):6-7
经文:约翰福音20:19-29 "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是主复活的日子。主耶稣来,开启了新约时代。 现在,我们很多信徒,喜欢在这天做礼拜,是因虔守主日,记念主的复活。因为主耶稣的复活,给我们带来了复活的盼望。那信他的人,是已经出死入生了。信徒永远要记念主之复活。 当时,门徒常在这一天聚集。约翰福音20章19、26节二次记述了主耶稣显现,与门徒在一处。  相似文献   

18.
黄水仙定律     
我女儿几次打电话来说:“妈妈,您一定得在黄水仙花凋谢以前来这儿看这些花。”我是想去,但从拉瓜纳开呈到细头湖要两个小时。”当她又一次对我这样说的时候,我有些勉强地说:“那好吧,我下个星期二上。”当这一天来到时,却是一个又冷又湿的雨天。可是我已答应了女儿,于是还是去了。  相似文献   

19.
一天早上,我听到丫头爸爸的一句话,非常感动,也非常震惊,还有点五味杂陈. 那是个非常安静的早晨,我和丫头爸爸一起非常平静地吃着早餐.不经意间,丫头爸爸对我说:"你要谢谢丫头,有她陪你,你很幸福!"我打趣地说:"不气我还能让我多活几年?"丫头爸爸说:"你看,丫头现在长大了,也可以自己忙自己的事了,还时不时搞点动静出来,在...  相似文献   

20.
新月     
我“望”过一次新月。那还是在我小的时候,伊斯兰教“斋月”结束前的一天,因为好奇,我跟着大人们来到宣礼楼上“望新月”。我抬着头看啊看,哪儿有新月呀?灰蓝灰蓝的夜空上,只有些许星星在一闪一闪的眨着眼睛。大人们笑起来。“这新月呀,要用心找才看得到。”我不解地问:“为什么要来找新月?”一位年轻的“海里凡”笑着说:“你还小,说了你也不懂,等你长大了,就会明白的。”我不依,拉着他的衣服一定要他讲。他拗不过,想了想说:“望新月是《古兰经》上的命令,今天我们望见新月,明天就开斋了,你就可以欢度节日了。”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也许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