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关乎叫声     
一户人家在建房子。一只乌鸦对一只喜鹊说:“伙计,只要我‘好哇好哇’地嚷上几声,肯定会受到屋主的礼遇;而你那‘拆拆拆’地叫,只怕会遭到屋主的唾弃!”  相似文献   

2.
不关乎叫声     
一户人家在建房子。一只乌鸦对一只喜鹊说:"伙计,只要我‘好哇好哇'地嚷上几声,肯定会受到屋主的礼遇;而你那‘拆拆拆'地叫,只怕会遭到屋主的唾弃!""是吗?我敢打赌,你所下的结论未必能如愿!"喜鹊自信地回答道。结果不出喜鹊所料:乌鸦刚叫上几声就  相似文献   

3.
汉字的启示     
正有人不解地问汉字"晋":"你本来图强上进,如‘晋升’‘晋级’,都很了不起。为何头上长出了两只角后反倒成了稀松平常之流的‘普通’了呢?""因为带上过多的附属品会羁绊前行的步履啊!""晋"感慨地说。"难道还有类似的情形吗?""当然有了!""晋"答道,"原本列为第二的‘亚’,如果你给他赋予过重的思想负担,他(恶)就会成为人皆唯恐避之不及的货色!"  相似文献   

4.
, 《天风》2012,(12)
“‘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跟红绿灯是没有关系的,只看人不看灯。”近日,“中国式过马路”走红网络,引发热议。反思现状,集体闯红灯现象在中国确实屡见不鲜;进一步说,“中国式”的集体违规行为,在其他地方也不少见:地上垃圾多,自己也会扔;有一人坐在养护的草坪上,大家也会上去坐坐踩踩……不讲规矩,只言利害,理直气壮地挑战着社会公德。  相似文献   

5.
感情就像织毛衣,织的时候一针一线,格外仔细;而拆的时候只需要轻轻一拉,瞬间就会变成一堆毛绒。  相似文献   

6.
“说而不说,不说而说”的说法是钱钟书先生首先提出来的。他说:“李商隐《赠歌妓》第二首:‘只知解道春来瘦,不道春来独自多’;赵汝(艹光)《如梦令》:‘归未!归未!好个瘦人天气!’;此又直言消瘦,不假物示意者,则以李清照《凤凰台上忆以箫》:‘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最为警拔。盖‘独自多’与‘归未’点明‘瘦’之故;李词不言‘瘦’之缘由,而言‘病酒’、‘悲秋’皆非‘瘦’之缘由,如禅宗所谓无‘表言’而只‘遮言’,名学推理所谓‘排除法’(method of difference),以二非逼出一是来,却又不明道是何,说而不说,不说  相似文献   

7.
《法音》1981,(4)
」、‘卜!2月川111三比,;〔入灭f向法俘法师的灵粉塔,址近在山西11_台山)’‘宗尔建)Jk。 82川.在ll’.台lll(,JJ;教协会会长帝术样嘛喇卜持l‘,法l琳法师灵份塔正式开光。.卜}l(l佛协11几果会民专程从出京到Il’.台山参加J’斤光仪式,炸在塔前}几供。}.d。天,111台山塔院午、件萨顶!‘宗尔和}‘济茅蓬竿午的触尼、喇’嘛‘「余人或集显通尔为法作法师举行法会,11一果等设斋布施J仁l:,lI. .lj(.J法师不介有,I’l’j=,乘愿冉来 法俘法师},2。年在l〔台山沁化午(凉名眨’;生庙}家他遗嘱将什灰安放在他出家的地占 灵侧,…  相似文献   

8.
<正>"我不由得闭上眼睛,仿佛有一只小手抚摩着我的全身……渐渐地,肌肉不再紧绷,‘心’也一点点平静。周围的喧闹声越来越远,时钟的滴答声也缓慢下来,我整个身躯像被一张柔软的摇椅拥抱着,温暖又安宁。"【同行者的陪伴】"你坐得舒服吗?""需要我怎样的陪伴?"同行者关切、轻柔地问,就好像一首安神曲。我不由得闭上眼睛,仿佛有一只小手抚摩着我的全身……渐渐地,肌肉不再紧绷,‘心’也一点点平静。周  相似文献   

9.
这本书是作者的演讲集,其第一卷出版于1961年,书名是《作为行为者的自我》。在该书里麦克缪雷教授提出了人格主义的本体论,其中主要范畴是‘自我’而不是‘实体’或‘过程’,并且提出了一种置于‘我做’而不是‘我思’之上的行为主义的认识论。在现在所出版的这本第二辑里,作者解释道,“人是由他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所构成。‘我’只作为‘你和  相似文献   

10.
小幽默     
错位老师:“小明,用‘过程’造句”。小明:我在电视里见过程咬金。”父与子儿子要去上大学了。父亲对儿子说:“听说有这样形容大学生的俗语,‘一年土,二年洋,三年忘了爹和娘,你会不会……’”儿子打断父亲的话说:“不会的,爸爸,我只上  相似文献   

11.
新春佳节,亲友团聚,你说我笑,好不热闹.读二年级的儿子也手捧糖果前来助兴,只听他大声嚷道:“吃大阳神峻,谁吃大阳神?”我一听话不对头,嗔斥道:“大过节的尽出洋相,你仔细看看.是‘大阳神’还是‘太阳神’?”儿子一本正经地说:“是十阳神’!不相信你瞧瞧!”我想:不会吧,太阳神的广告哪天不看三遍四遍的,别说太阳神三个字不会认错,就是商标图案闭着眼也能画出来,怎么会是大阳神呢?待我接过几颗糖果仔细一看傻了眼,堂堂正正的太阳神商标图案下,赫然入目的三个字无一不是“大阳神”。我只好苦笑,当初买糖果时只考虑到…  相似文献   

12.
唐朝有个叫齐己的人,很喜欢写诗,也很虚心求人指教。有一次,他把自己写的《早梅》诗送到当时很有名气的诗人郑谷那里去请教。郑谷仔细看了齐己的诗作,然后十分认真地指着诗中“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两句说:“别的都好,就是这个‘数’字,还得好好推敲。既然是‘数枝开’,怎么能把早梅的意思表达出来呢?不如把‘数枝’改为‘一枝’。 ”  相似文献   

13.
翻阅资料,读到一位知名大学博士的文章。文中举了一个例子表明人对科学的迷信。这里引用原文:“比如一个人炼(应为‘练’字——笔者注)什么功,相信自己可以飞,于是摔成了肉饼。这是(应为‘时’字)我们会说,因为他‘不相信’科学,所以遭到了科学规律——在这里是落体规律——的惩罚。但是,科学靠什么实施这种惩罚呢?如果跳下去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只玻璃杯,这只玻璃杯摔成了碎渣是否也是遭到了落体规律的惩罚呢?另外,科学为什么要对人实行惩罚,从这个说法里我们可以看到,是因为‘不相信’。如果以‘不信’为理由实行惩罚,又与宗教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在这个拟人法中,规律(科学)实际上被拟成了具有人格的神。这就是唯科学语境中的科学形象。所以在我看来,我们许多人是以迷信的态度对待科学的。”(见2001年2月9日《科学时报》)  相似文献   

14.
谁缚汝     
昔日禅宗大德为开悟世人,留下无数公案话头,公案玄妙,话头深奥,似颠似痴的言语中潜藏了本不可言传的涵义,留待后人细细体会,慢慢琢磨,于是渐渐便有颂古、评唱之类,一为颂赞前人妙悟之功,二为诠释古德机锋之意,以思议思不可思议,以言诠诠不可言诠,也算是循指窥月的权宜方便。‘禅话百家’一栏,即追踪前人‘颂古’、‘评唱’之意。‘禅话’自是指昔日禅师语录话头,‘百家’则是指诠解者不限一家,禅话含蓄玄妙,各自体悟不同,横看成岭,侧看成峰,故可各呈心得,此处虽无禅师印可,却也有读者默契心会,所以‘丑媳妇见公婆’也罢,‘妙悟心解单刀直入’也罢,不妨各呈己见;‘现代阐释借题发挥’也罢,‘墨守家法以禅说禅’也罢,何不百家争唱?唯望各方善识强记博文多才之士赐下佳作,让读者于会意中分得心香一瓣。此期‘禅话百家’交稿日期迫近,仓促之中难以组稿,不得已之下,想到‘求人不如求己’,于是不揣冒昧,躬自献丑,草草写成《禅语经解》三篇充数,只望它成引玉之砖。所谓‘禅语经解’,只是以佛经比照禅话,显其来历,意在说明禅师话头并非凭空杜撰,亦非信口开河,不过‘经解’既不干‘查三代挖祖坟’之资料考据,也不是‘顺藤摸瓜’的历史溯源。说起来,只是读书人无事时信笔写下的几则随笔,与郊外牧童之‘野笛无腔信口吹’并无二致。  相似文献   

15.
“哲学研究”杂志一九五七年第一期刊载了王子野同志所作“必须正确解释‘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概念”一文。对于这篇文章的某些重要论点我是基本上同意的,特别是关于“上层建筑”的概念我认为是应该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来加以理解的。过去把某一社会形态的上层建筑局限于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观点、理论和制度,而不包括被统治阶级的观点和理论,只简单地把它称之为“上层建筑的现象”是不科学的。这样必然会使人发生疑问:为什么同样产生于经济基础,而要区分为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中有一首《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跛脚道人一边走来一边念叨,甄士隐听不明白,就问他:“你满口说些什么?只听见些‘好’‘了’‘好’‘了’。”跛脚道人说:“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  相似文献   

17.
贵刊1982年第3期《“非”的妙用》一文写道,“由于对‘非’字的逻辑意义不甚了解,致使在复杂的语言环境下,‘非’字用得不当,从而作出不恰当判断的现象还是常常见到的。如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家里很忙,你别去看电影!’‘我非去!’‘那是我的铅笔,你不要拿!’‘我非拿!’……这些句子表达出来的意思,同作者原来想要表达的意思恰恰相反。毛病就是‘非’字后面没有‘不’字。”其实并非如此。作者只道出其一,未说出其二。《现代汉语词典》“非”字条指  相似文献   

18.
遇真宫位于湖北武当山北麓玄岳门内,是明成祖在武当山敕建的九宫之一,因奉祀道教神仙张三丰而著称于世。遇真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沿革、文化价值和宗教意义值得探讨。一、遇真宫的历史沿革遇真宫以前叫“会仙馆”,是著名道士张三丰结庵修炼之地。据明代太常寺丞任自垣纂修的《敕建大岳太和山志》卷六记载:张三丰“洪武初来入武当,拜玄帝于天柱峰。遍历诸山,搜奇揽胜……又寻展旗峰北卜地结草庐,奉高真香火,曰‘遇真宫’。黄土城卜地结草庵,曰‘会仙馆’。语及弟子周真德:‘尔可善守香火,…  相似文献   

19.
自嘲显智慧     
正夸饰自嘲,营造气氛央视二套《是真的吗》节目中,一次谈及车贴,主持人黄西一本正经地说:"美国也有车贴,不过大多是别人来贴。我刚到美国买了一辆二手车,不久车后就贴满了撕不下来的字条,其中有一张字数比较多,我只认得‘你’和‘英语’两个单词。"说到这,他伸手比划出一个"二",好久才说:"直到两年后,我才明白字条上写的是‘如果你不懂英语,就滚回家去’。"闻此,观众都乐不可支。  相似文献   

20.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出自《战国策·燕策二》,说的是赵国将要讨伐燕国时,苏代为了劝说赵惠文王放弃伐燕,就对赵王说:“这次我来,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在晒太阳,鹬来啄它肉吃,河蚌马上闭拢,夹住鹬的嘴。鹬说:‘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就会有死蚌。’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