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焦氏易林>是研究汉代宗教文化构建、演变发展的重要史料.本文从"天人感应"的神学观念、神灵的世俗化与英雄的神格化、神仙体系的无序化、长生不老的成仙追求、西王母民间信仰的兴盛发展五个方面,具体分析了<易林>所体现出的汉代宗教文化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2.
《左传》《国语》中的筮例,是对《易》学研究极具价值的材料,历代学者对此进行过许多研究考辨、阐释解说。近代《易》学大师尚秉和先生既以《左传》《国语》筮例作为创立“尚氏学”的最重要的佐证材料之一,又将“以象解《易》”的方法用以阐解《左传》《国语》的筮例,颇具特色。本文考察了尚先生以象解筮的具体内容,辨析了“尚氏说”的自洽性,并就“尚氏说”中“观象”与“用象”、“易理”与“义理”等问题进行追问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林忠军 《哲学研究》2012,(10):43-49,57,128
<正>数字卦研究涉及到考古学、文字学、历史学、数学等多方面内容,是易学研究中难度较大的一个课题。本文主要通过梳理和解读出土发现的数字卦及前贤已有的成果,说明易学象数起源及其在《周易》文本形成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之正说,是《周易》象数一个重要内容。象数易学家为了达到以象注易的目的,极力推演《周易》固有之象,“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致五行”(弼《周易略例·明象》),……象中有象,象外生象,使易学变成繁琐的象数之学。之正说正是在这个象的增殖和繁衍中产生,并和其它象数思想一起构成庞大的象数体系。本文试图阐述由《易传》当位说、失位说到汉末虞氏之正说的转变,揭示二者内在关系、之正说的价值及在易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不当之处,还请方家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5.
易学发展史上的汉代象数易学,就其理论形态、思维方式、思想特征而言,具有鲜明、典型的时代性与范导性.作为汉代经学核心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汉代象数易学,对汉代哲学与文化、社会与政治等方面,都产生了广泛与深远的影响.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汉代象数易学在易学与哲学史上的理论价值与历史地位的认识,或者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缺乏客观公允的评判.本文从"立足《周易》象数系统,确立天人之学新形态"、"深化儒家社会政治思想,强化政治指导功能"、"深化整体性和谐理念,凸显和谐价值理想终极诉求"等方面,深入地分析并揭示了汉代象数易学的理论价值与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6.
张毅 《孔子研究》2020,(1):129-139
《左传》中的十三则筮例是传世文献中最早且成系统的早期易学史资料,自古以来即受到周易研究者的重视。近几十年出土的竹书文献中包含数量可观的筮占记录和数字卦卦画,可以填补《左传》筮例与今本《周易》经传流行之间一段漫长的缺失环节。本文对近三四十年出土的竹书筮占材料详加梳理,胪列了其中对《左传》筮例研究具有较大参考价值的材料,并评介了它们当前的整理、考释、研究状况。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初步研究,认为新出土的竹书数字卦筮占资料对《左传》筮例研究可以有三方面启发意义:推求今本《周易》文辞的写定过程、搜集古卦象和总结观象玩辞的方法、探索运算成卦的程序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康德《判断力批判》提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命题,是解读汉代象数易学《焦氏易林》背后的义理的一把钥匙。《焦氏易林》爻辞引史涉及到《左传》、《史记》等秦汉多部著作,乱世强弱的更迭和祸患无常的个体人生相交织,凸显出鲜明的变革主题与忧患意识。践履中正的治世持盈之术和以德、礼防患相交融是儒家价值使然。合规律性体现在引史合乎《焦氏易林》爻辞编撰体制,合乎历史的真实性;合目的性则在于引史合乎《焦氏易林》所要表达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中有丰富的<易>学象数学内容.<内经>吸纳<易>学的"三才"之道,作为其理论建构的基础,蕴含着天人同构、天人之气相通的"天人合一"理念.天人相应是通过动态的阴阳的消息、四时的更替、五行的运转、八风的常正转换、及五运六气的运行来具体展现的.医、<易>皆注重"时"的作用,但<内经>更注重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而<易>则更重阴阳之间的对待与流行.<内经>理论与八卦"卦气"说有内在的联系.医、<易>皆注重天人合一,但前者更注重人与天的自然的合一,注重天地自然对人的生理病理的影响,而后者注重本天道以立人道,开天文以立人文,充满着浓郁的人文关怀.两种"天人合一"的思维理路非但没有根本的矛盾,而且具有内在的联系.人类可以同时追求人与天的自然的与人文的合一.  相似文献   

9.
刘震 《周易研究》2015,(3):47-54
《左传》《国语》所载数十条《周易》占筮记录,是我们研究先秦时代《周易》发展脉络与情况的重要依据,而清华简《筮法》的出现,则方便我们借助于新的资料而对于既往文献从新的视域加以考量。通过两者的比较,可以发现,在春秋时期,人们对于以占筮为主要内容的《周易》在理解上出现了不同路径,而这种分野起初表现为解读《周易》占筮结果上有所不同,而更进一步的则逐步将《周易》变成了阐发人伦道德的哲学典籍。同时,在这一时期,卦象与四时五行的对应,也直接引导出现了卦象方位图,而透过清华简《筮法》,我们也可以更为完整的理顺伏羲八卦方位与文王八卦方位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吴宝麟 《现代哲学》2020,(4):151-155
本文以"世俗化"来刻画《国语》中占筮活动的变化。"世俗化"的第一层涵义是"祛魅",即王官下降之后,占筮由秘而不宣的王室下移到士大夫的公开讨论。另一层涵义是占筮的"德义化",表现在春秋时期的史官、士大夫对占筮术语如"贞"等进行了偏向人伦修德的诠释。他们关注以解占指导、警戒行动,并不执着单一占筮技巧或原则。多样占筮相杂参验,提高了解占自主性,也反应通观整体、重视施政实效的观念。他们甚至提出"无卜""蔑卜筮""卜于天",对占筮的质疑越发激烈,越过占筮直接体认天意。总体而言,是将占筮等门类的决策术转化成政治哲学的话语资源。  相似文献   

11.
器之为道——《左传》、《国语》筮例的筮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传星 《管子学刊》2010,(1):101-103
在中国观念史上,有一个从神学观念向哲学观念的过渡时期。《左传》、《国语》正是在这个阶段成书,即它们所代表的观念是过渡性的。这反映在《左传》、《国语》筮例的筮具变化上即由龟甲到蓍草的变化。这种变化意味着道的显现方式发生了变化。随着龟卜向蓍筮的转变,器具由龟甲变成蓍草,道的主要显现方式也由象数向义理过渡。  相似文献   

12.
关于易学的起源,关于早期易学诸多问题已有一些实证性的研究,而吴前衡先生的<<传>前易学>一书则试图为<易传>之前的易学,建构起一个理论系统来.尽管这一理论系统从内容到方法都有些不足,但依然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而且确实对早期易学上的某些重大问题,如易学范式、六十四卦的产生、八卦取象、周易筮法遇八等问题,提供了独到的论证.  相似文献   

13.
唐初著名经学家、易学家孔颖达奉诏撰定的《周易正义》,是对自《易传》成书以来两汉魏晋南北朝及隋代千百年来易学演变所进行的一次全面、系统的理论总结与发展,是对汉魏以来象数易学与义理易学的承继、超越与创新,是汉魏易学发展的一部理论结晶之作.这部在易学及易学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易学名著的得以问世,乃根源于其特定历史时期的学术及政治背景.本文将对其学术及政治视野下的创作历史动因,加以审视与考察.总括言之,可析为三个方面:一,学术与政治走向统一的历史必然产物;二、立足王注、倡导义理的时代必然选择;三,博取众家、熔于一炉的学术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14.
张祥龙 《现代哲学》2005,1(1):80-95
本文从《易》象数的角度来解释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与《通书》,认为这种象数的“二对生”的区别性特征是周氏学说的内在发动结构,由此而提出一些很不同于流行的“宇宙论加上伦理学”的解释模式的思路。在一些被长久争论的问题上,比如“太极与无极的关系”、“太极与两仪的关系”、“诚与太极的关系”、“中与太极和诚的关系”,都提出了新的看法。在这新的理解方式中,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就不止是程朱陆王的一个含糊的先导,而是融合了儒道释的思想精华,而又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原发力与中和的精微境界的划时代的哲理学说,其蕴义(比如超出理气二分的原本发生论)并未被后来的理学家们穷尽。本文最后将周敦颐的思想与西方的毕达哥拉斯及莱布尼兹的学说进行对比,一方面揭示“象数”在伟大的哲理传统中的关键作用,另一方面又表明中西两大传统之间存在的深刻差异在结构上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以《孔子家语》为文本,对孔子的差异心理思想进行研究。讨论的问题有:《孔子家语》一书的性质,孔子论类型差异与孔子论个别差异。  相似文献   

16.
易学史上对《太玄》与孟京易学关系的探究,受到两个有争议问题的影响:一是《易纬.稽览图》和孟京《易》的先后关系,一是《太玄》源于孟京《易》还是源于《易纬》。本文以《太玄》为基点,在尝试解决"争议"的基础上,具体探究《太玄》象数构建如何取于孟、京卦气说,其义理阐释又如何别于孟、京灾异说。  相似文献   

17.
杨朝明 《孔子研究》2023,(5):59-67+158
《孔子家语》可谓中国文化史上的“奇书”:若论其在中国思想与中国智慧中的价值,可以说罕有其匹;如论其在中国学术史上遭到的怀疑,亦堪称首当其冲。但是,近代以来出土的简帛文献证明,《孔子家语》确为先秦旧籍。鉴于《孔子家语》的内容、体量及相关学术问题,其价值绝不在“四书”之下,完全称得上“儒学第一书”或“孔子文化第一书”。《孔子家语》最为直接的价值,就是增加了数量庞大的可以利用的重要文献资料,以资印证校验《论语》等早期典籍文献的记载。在传统学术研究的方法论方面,《孔子家语》“伪书”案的终结,为中国历史文献研究方法提供了借鉴,也是对历代学者研究得失的一个很好检验。  相似文献   

18.
方真 《现代哲学》2000,(4):121-123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六经”之首、三玄之一。对《周易》的研究,滥觞于先秦,经汉代的“独尊儒术”,被奉为儒家经典,成为经学家们研治的一项专门学问,称之为“易学”。《周易》作为集中国文化古老智慧之大成的“元典”,不仅受到经学家的重视,而且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受到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乃至自然科学家的青睐。  相似文献   

19.
伏蒙蒙 《管子学刊》2016,(2):113-116
《孔子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作品。从体裁的角度来看,《孔子家语》是一部以语录体为主的说理散文,同时又具有其他文体的某些特质。它与《论语》相比较具有向专论体过渡的倾向,从某些篇章来看它还兼有小说和家训色彩。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国语.晋语四》"贞屯悔豫皆八"的释义为主要讨论对象,重新检讨了前人对此的种种解释,如认为此占所用的方法为传说中的《连山》与《归藏》,以"八"为本卦不变之爻的营数,以"八"为本之二卦阴爻的营数等。通过对大量新材料的考索,运用文字学研究的新成果,笔者得出结论:基于《左传》、《国语》中所用的《易》占皆不出《周易》系统,因而理解本则材料也应放在《周易》的占筮方法中考察;从之卦豫卦反观本卦屯卦,"贞屯悔豫皆八"其实是指本卦屯卦宜变之爻与不变之爻各三爻,"皆八"就是皆半。"八"与"半"通作,在后世几已绝迹,但在先秦文献和器铭中却并不鲜见。论文还附带讨论了《国语》"泰之八"与《左传》"艮之八(艮之随)",指出二者不宜与"贞屯悔豫皆八"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