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昭第教授《中国抒情美学论要》立足非二非不二思维基础,围绕中国文学抒情之创作、文本和阅读传统,系统阐述和彰显了中国文学主体与客体、内容与形式、阐释与反阐释平等不二的智慧美学精神,从艺术视域尤其是抒情视域建构了中国智慧美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憧憧往来"在《周易·象传》中的本义是顾往思来主意未定;《远游》、《七谏》等辞赋作品在其中生发出"感遇"情怀;陈子昂《幽州台歌》进一步加深了"往来"的思想内涵,为其复古的文艺主张增添了历史的深邃与厚重;朱熹《楚辞集注》则将个人的身世体验与生命感悟融入对"往来"的理解。通过对"憧憧往来"的历史溯源,不难发现中国文学的许多思想主题源于上古哲人对自然社会的朴素认知。后世文学对于先哲思想的接受往往取决于思想本身的阐释空间、思想与时代文化的契合程度以及思想的文学表现形式。当哲学思想成为文学表达的主题,思想的力量会借助艺术的形式得到充分的释放,并在后人的理解与阐释中获得丰富与升华。  相似文献   

3.
庄周梦蝶的故事是《庄子·齐物论》的压篇之作,历来被视为是《庄子·齐物论》,乃至整部《庄子》的总结,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魅力。自张江教授提出"强制阐释"的观点后,学术界开始反思和审视当代中国的文学研究。在借鉴西方文论成果研究中国文学作品,尤其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时候,一部分学者往往忽视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错位现象,盲目照搬西方文学理论,落入"强制阐释"的误区。借探究庄周梦蝶研究中的强制阐释问题,从新的切入点认识庄周梦蝶,或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正确阐释路径。  相似文献   

4.
孙柔 《四川心理科学》2014,(18):155-155
唐君毅在《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中系统地阐释了中国文学之精神。本文将从中国语言的文字形式、内容与风格以及精神价值三个方面总结其主要观点。同时,对这些观点进行一一评述。  相似文献   

5.
文学评论界承认,用于界定往往是跨文化的当代文学状态的术语遇到了某种困难。在魁北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描述这一现象,评论界运用了一整套探索场域的新概念。面对这么丰富和混乱的术语,必须做出选择。在十多年之后,这样的选择在欧洲找到了其捍卫者和追随者:移民写作。在当今,相关的争论依然不断,人们始终在寻找一个合适的术语,以正确阐释"外来的""跨文化"作家的大量涌现,他们的话语倾向于反映文化碰撞的各种问题,以及(或者)是从移民的体验中吸取着营养。作者分析了相关术语的局限和失败,并试图阐明移民文学和移民题材文学这两个术语相交叉的复杂语义场。同时阐释了二者的趋同与趋异,并主要从实践层面论证我们为什么依然选择"移民文学"来指称所谓"后移民"作家之前的作者。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基于绝对精神自身演变的逻辑要求所提出的思想建构的准则,在马克思那里实现了基于唯物史观阐释原则的变革性飞跃,回归历史具体的基本内涵就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构建思想体系、阐释精神历史。回到马克思历史具体的阐释原则或可提供一种对于中国经验具有方法论高度的有效解释,这体现了唯物史观阐释原则的方法论价值,也体现了马克思科学思维方法的实践意义。在中国现实面前,一些西方观点是主观的不确定性在理论思维中的表现,通过理论思维框定中国道路,自然就偏离了中国道路基于自身特点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定义的实际过程。阐释体系的建构和创造,首要地取决于阐释原则的确定,为此要消除一直困惑西方阐释学的"理解与解释"的不确定性或因人而异的多元性。"三大体系"建设从哲学方法论上讲就是学术理论的阐释体系。  相似文献   

7.
<正>聂珍钊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成果《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以下简称《导论》)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结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系我国"十二五"时期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聂先生在《导论》中就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本理论、核心术语进行了系统归纳与阐释,形成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本理论和话语体系。作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建构的奠基之作,《导论》为我国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与创新途径。《导  相似文献   

8.
秦蓁 《孔子研究》2016,(5):90-96
欧阳修的《诗本义》以求取"诗人之意"和"圣人之志"为解诗之本。在寻绎"诗人之意"的层面,他据上下文理求诗,剖析了诗歌发生的心理特征,并考之以"人情",体现出"文士解诗"的思想原则和阐释方法。但欧阳修把达"圣人之志"作为解《诗》的最终旨归,体现了经学为"体"、文学为"用"的阐释原则。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提出的"阐释的循环",是《诗本义》最核心的释《诗》方法——"据文求义"的阐释学原理。  相似文献   

9.
浅论聂绀弩杂文创作中的自由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聂绀弩杂文的归纳分类阅读,从本真的自由、自由主义的体现和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传承以及独立人格的自由三方面阐释、分析其作品中的"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字诠释学以"字本位"为特征,但其对意义的解释则需要借助解释主体介入原则和解释文本独立原则。如何处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则是西方诠释学传统讨论的主要内容。根据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文字诠释应当以思想阐释为前提,而文学阐释则应以哲学阐释为根据。虽然二者之间存在很大差别,但它们都可以被看作通向真理的不同道路。  相似文献   

11.
以民俗学作手段对中原曲词文学中的信仰民俗进行研究阐释,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与评价当今中原地区民间仍流传的种种千奇百怪的民间信仰仪式和习惯,提高广大民众的精神文明素质,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2.
《倾听弦外之音:音乐美的文化之维》一书,是刘承华教授继《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出版十年之后的又一音乐美学力作,汇聚了他近十年来的23篇论文。这些论文虽各自独立成篇,但互相间的延续性和系统性,又使全书成一严谨、有机的整体。总体来看,该书更加明确地锁定了著者多年来形成的研究理路,即从文化学角度,强调以"人文阐释"的方法,来审视中国音乐美学的文化特性,音乐意义的文化景深和古琴音乐的文化精神等美学理论问题。该书提出:我们生活的世界有两个:"物理的世界"和"意义的世界"。"弦上之音"是物理的世界,"弦外之音"是意义的世界。我们是通过"弦上之音"去把握"弦外之音",再用"弦外之音"来激活"弦上之音",这既是人的感知所具有的能力,同时也是人文学科的真正使命。音乐是一个"意义世界",它的文化意义就在"弦上之音"中。  相似文献   

13.
欧阳修的《诗本义》以求取"诗人之意"和"圣人之志"为解诗之本。在寻绎"诗人之意"的层面,他据上下文理求诗,剖析了诗歌发生的心理特征,并考之以"人情",体现出"文士解诗"的思想原则和阐释方法。但欧阳修把达"圣人之志"作为解《诗》的最终旨归,体现了经学为"体"、文学为"用"的阐释原则。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提出的"阐释的循环",是《诗本义》最核心的释《诗》方法——"据文求义"的阐释学原理。  相似文献   

14.
"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的媒介环境传播思想。基于对麦克卢汉个人成长经历的追溯,具体阐释其媒介传播思想所依赖的知识理论。他的思考始终糅合着文学与传播学的双重属性,其媒介环境观建立在跨学科积累的基础上,传播学是他的研究对象,文学则带给他探索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一篇访谈。访谈人是诗人、小说家及文学批评家路易-菲利普·达朗贝尔。受访者是法国比较文学专家达尼埃尔-亨利·帕若。在谈话中,帕若向读者阐释了自身的诗歌写作生涯及诗歌与小说写作的不同之处、异国经历对他的影响以及他对美洲文学和文化的参照。帕若还就身份问题和《第欧根尼》专刊标题"通道,边界,混杂"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6.
<正>现代文学作家们通过内外转换,把佛教文化中的要义提炼为对当下时代具有积极效用的观念,以文学阐释的手段将佛教具体化、外在化和现实化,以回应时代的精神呼唤与现实关切,成就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幽静与深邃并存的作品。佛教为中国现代文学变革赋予了新的文学形式与宗教内涵。现代文学史上,有许多作家在创作上深刻地受到佛教文化的陶染,如鲁迅、许地山、周作人、废名、老舍等作家通过文学创作与佛教文化产生了呼应。  相似文献   

17.
崔发展 《孔子研究》2012,(1):104-114
乾嘉时期,"实事求是"作为主流话语,可以视作一个经学阐释性命题。在阐释学的视域下,这一命题或可细分为"实事求是者"(阐释主体)、"实事"(阐释对象)、"求"(阐释方法)与"是"(阐释目标)等几个方面。而其具体内容亦可简括为只要自己("实事求是者")从坚实的、客观的阐释对象("实事")出发,通过可操作性、可重复性的阐释方法("求"),就能将客观的经文、经义或儒道("是")阐释或还原出来。通过尝试性地展开这一命题,它所内含的一系列问题也会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18.
正威廉·詹姆斯的实用主义作为美国本土哲学,其对传统理性主义哲学的批判和浓厚的人文关怀与欧陆哲学诸多流派有着共同的话题以及相似的观点。本书从詹姆斯的职业选择与精神危机入手分析了其宗教关怀的由来,阐述了他的宗教观念,并通过对其"宗教科学"、符合一般人需求的实用主义哲学以及作为基础的彻底经验主义的阐释,展示了詹姆斯如何以一种不同于尼采与克尔凯郭尔的温和方式来应对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力图消除长期以来对实用主义的僵化理解与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19.
在李健吾的文学评论中,"人性"一词俯拾即是.他认为文学应该在人性的基础上展开,他常常以独特的方式阐释作品,并大力推崇那些讴歌人性的作品.他的文学评论往往既能自觉地把"人性"作为评判的标准,又能辩证地审视"自我"在批评中的地位.人性对李健吾有着持久的吸引力,这使他最终成为了一个在文学中畅游的旅行者和冒险家.  相似文献   

20.
历史研究离不开历史阐释。要使历史研究健康进行,必须保持历史阐释的严肃性,合理把握历史阐释的限度。一是历史阐释的"主体限度",即阐释的主体性必须要以阐释的客观性为前提,不能把阐释的主体性等同于主观性;二是历史阐释的"价值限度",即价值评价要以事实为基础,合理对待价值评价中的利益限定、历史限定问题;三是历史阐释的"事实限度",即不能以史家的"历史史实"取代客观的"历史事实",要从总体、过程、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中来把握历史事实;四是历史阐释的"叙述限度",即历史叙述不能随意演绎、虚构,叙述的逻辑必须反映历史的客观逻辑;五是历史阐释的"规律限度",即历史阐释不能仅仅停留于历史现象的描述,应对历史规律予以深刻的分析和揭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