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翟水、李雪、杨柳榭、叶星四位同志写了一本《纪律——人生的轨道》。他们希望我写一篇序言。我虽然感到最近写序言已经成了我的一个负担,因为你既然写了一篇序,就要负一点责任,对这个问题要多少研究一下,而事实上我又没有可能拿出那么多时间来对许多问题都去研究。这就产生了矛盾,有的序就只能不写,或者说得准确些,是写不出来。因此,也不免得罪一些朋友。但这一次我却很愿意借此机会来说几句话。  相似文献   

2.
前些天,张岱年先生的哲嗣张尊超、刘黄夫妇光临敝舍,向我出示了他们在张先生遗物中发现的其早年的一些日记、札记和遗稿.就我所看到的部分,有的写于1927年,有的写于1941年,其中还有一篇为王锦第先生(王蒙之父)译著写的序文.现先将这篇序文抄录于下,然后说说我的粗浅理解;有几个问题,我也还不清楚.  相似文献   

3.
正原谅敌人,这对我们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很难做到的事情。毕竟,如果我们觉得有人伤害了我们,我们一般都会想让他们得到报复。结果是,我们会带着积怨行走很多年。当然,想报复敌人的结果完全是事与愿违的。我曾经解雇了一位雇员,他被解雇后,与我展开了业务竞争,并使用了一些我认为是不公平的生意手段。心灵上的敌人和头脑里积累起来的要报复的痛  相似文献   

4.
一分的价值     
儿子喜欢读书,可是他对写作没有兴趣。我为此十分头痛。有一次,几位文友在恭维我发表的一篇杂文。没想儿子在旁边插嘴说:“我也能写出那样的作文来。”我一听,立即鼓励他说:“我知道,你是很优秀的。只要你坚持每天练笔,你写得会比这更好!”晚上儿子还真的写了一篇记叙文。尽管作文存在着很多  相似文献   

5.
无常与悲欢     
胡超 《大众心理学》2022,(11):27-28
<正>17年前的春天,我在家乡写了一篇作文:《流年倒影,一路同航》。作文的话题是“只能陪你走一程”。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依依不舍地送朋友到机场,最后说了这句话,让我们就此写一篇作文。家乡的空气和加拿大的一样透明无尘,考场上的我望向四月天空白云缝隙里漏下来的阳光,写下了我这辈子最好的一篇应试作文。考场上是沙沙的写字声,而我想到人生的种种,有许多莫名的情感,像四月忽明忽暗、浓重深情的天空——所以我手上起了鸡皮疙瘩。  相似文献   

6.
我与圣经     
为写这篇小文,我把书架上的圣经全部取到书桌上,一共六部。这六部圣经贯穿了我做为一个教友,找寻天主圣言,接近基督的初期历程。这个心路历程,有我幼稚可笑的部分,但是,我渴求了解天主奥秘的心,却是诚挚热切的。  相似文献   

7.
在工人日报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征文”中,编辑部邀我撰稿。我写了篇特写《龙须沟人的今天》,被评上了头奖第一名。这篇作品为什么能中头奖呢?我初步总结了一下,主要是在“新”字上下了些功夫。线索新——吸引读者谁写文章,都愿意读者爱看。内容再好,人家不读,也等于零。五十年代初,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以北京天桥的一条臭沟沿上的穷人为素材,编了个话剧《龙须沟》,多次上演,激动人心,几乎无人不知。如果我写一篇文章,反映一下  相似文献   

8.
楔子自从1982年我写了《群巫初探》(刊《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4期)之后,“群巫”问题一直萦迥在我的脑际。记得早在1980年內蒙古举行首届全区民族科学讨论会时,我曾写过一篇《鄂博考》,阐述蒙古民族这一古文化遗物的“祭坛”作用。依我的理解:近鄂博的地方应是人们群居的根据地。我在该文中曾征引《周易》爻辞来论证这  相似文献   

9.
儿子喜欢读书,可是他对写作没有兴趣,我为此十分头疼。有一次,几位文友来家里玩,谈话中恭维起我刚发表的一篇小说。没想到儿子在旁边插嘴说:“这有什么?我也能写出那样的作文来。”我一听,立即鼓励他说:“我知道,你是很优秀的。只要你坚持每天练笔,你写得会比这更好。”当天晚上,儿子还真的写了一篇记叙文。尽管作文存在很多缺点,水平在一般偏下,我还是给了儿子极高的评价,给他打了99分。儿子一见,竟高兴地笑出声来,这是他小学五年级来作文得到的最高分。高兴之余,他又天真地问我:“爸爸,为什么不给我打100分呢?”我给他指出几个错误的标点…  相似文献   

10.
在悼念冯友兰先生逝世的日子里,我仔细地读完了田文军同志的新著《冯友兰新理学研究》(武汉出版社1990年8月版。以下简称《新理学研究》)。这部作者琢玉三秋、覃精结构的著作,叙述系统、分析深入、评价公允,给了我许多启发,解决了我不少疑惑。所以我写了这篇评介。  相似文献   

11.
学习的开端一九五四年春天,我因负伤从部队转到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疗养。到了那里,自然要读一读毛主席写的一篇文章——《纪念白求恩》。这就是我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开端。我第一遍读这篇文章,就被毛主席的亲切教导、白求恩同志的光辉形象感动了,受到了巨大的鼓舞。当时,我伤痛很厉害,又想到今后自己的健康问题、工作问题、前途问题,心里很沉闷。读了这篇文  相似文献   

12.
《帛书<要>篇校释》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很少给人写序,迄今为止,只给吕绍纲先生写过一篇.我上过吕先生的<周易>课,他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周易>的哲学精神--吕绍纲易学文选>,嘱我写序,师命难违,我只好硬着头皮上,写得实在艰难.  相似文献   

13.
为爱等候     
我是福建南平的一个普通的女孩,名字叫小娟,家境贫寒,命运比较坎坷,事业和爱情都不尽如我意,但我必须承受。为了舒解生活的压力,我和《心理世界》成了朋友。当我工作不顺心,爱情不如意的时候,常常从中学到不少排解苦恼的办法。我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是我情绪非常低落的时候。我写了好久,几度写不下去。因为这是我真实的情感经历,要残忍地剥开自己的伤口,面对自己的伤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知道只有这样面对,我才可以证明自己在命运面前没有输,没有被打败,而是变得更加勇敢和坚强。我知道自己的文学功底并不深厚,这篇文章不一定可以发表,但我仍想试试,想和所有期待美好爱情的人们一起分享我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这本书包括五篇有内在联系的论文,两篇是S.塞耶斯(Sean Sayers)写的,三篇是R.诺曼(Ri-chard Norman)写的。这两位作者都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哲学的一片硕果累累的园林,饱含着黑格  相似文献   

15.
老法师这篇短文写得苦口婆心、痛心疾首、振聋发聩!佛教界太需要这样敢于站出来说话的老修行了!现今混进佛教的魔子魔孙正在坏我佛教,我们需要照妖镜,需要火眼金睛,良善佛子当以戒为师!  相似文献   

16.
见字如面     
正我与父亲九年未见,想念自不待言。依稀记得,那是夏天,我将刚在文学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推荐"给父亲,父亲戴上花镜,读完,脸上的表情腼腆而怡然。文章重温了少年时代我与父亲之间发生的故事:女儿倔强贪玩冒险,父亲严厉粗暴柔肠。那时,我已然做了母亲,儿子的年龄与文章中的"女儿"相仿。写父女的文章不止一篇,给父亲看过的却仅此一篇,这是为什么呢?我从小惧怕父亲,即使已为人母,面对父亲,自觉矮了  相似文献   

17.
刘绵松居上自闽南来信,说近辑弘一大师全集,要我写一篇序文。词意非常诚恳,使我不能推却。法师圆寂后,我关于法师只写过一篇《为青年说弘一法师》,登在开明书店的中学生杂志上,此外并未写过一个字。因为关于这样崇高伟大的人格,我只能零零星星地为小朋友们说说,却不敢总括地赞一词。现在刘居士要我为全集写序,便是强我总括地赞词。我踌躇了很久,方才动笔,勉强来赞“一词”。我崇仰弘一法师,为了他是“十分像人的一个人”。凡作人,在当初,其本心未始不想作一个十分像“人”的人;但到后来,为环境,习惯,物欲,妄念等所阻碍,…  相似文献   

18.
江维藩 《天风》2012,(2):45
(九十三)受造意识"在造物之主面前,我乃受造之物。"怀着这一受造意识,我曾写过一篇《窑匠难道没有权柄》(《野地里的百合花》第55篇),窑匠指耶和华上帝:主是窑匠,我是泥土。窑匠如何转轮作器皿,我也如此在他手中。我可能报废无用,但他的深恩永不弃我。他将踩动转轮,从新再作。他看怎样为好,他有权如何作我。  相似文献   

19.
家振 《佛教文化》1994,(4):18-19
本刊今年第二期发表了吴昂先生的“人生颠倒是情痴”。当时,我随口说了一句;“下次我来写一篇‘颠倒情痴是人生’!”主编志远听见了,便认真约稿。“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又是个发人深思的题目,不管说不说得明白,姑妄写之吧! 先说一个情字 人们常说,既有人生便有情。佛家也是这样看吗?是的,并不例外。 何以为证?请看“有情”二字在佛家如何解释。  相似文献   

20.
一九八三年十月九日《中国青年报·星期刊》上刊登了许谈同志写的一篇杂文,杂文的题目是《静下心读点书吧》。我读过之后,很有些感触。杂文是从一件真实的事情写起的。“一位青年汗涔涔地来到编辑部,送上一篇小说稿”,“当我知道这位青年是骑自行车从一百公里之外专程赶来时,便连忙接过了这叠厚厚的稿件。看了一页,就发现有很多不该错的错别字,勉强读了十几页后,我抬头看看那双期待的眼睛,说:‘你这稿子,恐怕……’‘不行是不是?’他打断我的话,愤然而起:‘咳,你们这些编辑老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