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错引与错用     
正错引古典诗句已经成为后世,尤其是当代年轻人的常见现象。譬如杜牧的《山行》有名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是指山形高耸,人家居于白云生处,意境是极为美妙的。而不理解精妙者,每每引为"白云深处有人家",将"生"字换作"深"字,直白显露,意味尽失——也有作"深"字版本,但终不如"生"字传神入微,多半是文情浅陋者所妄为。同是一个"生"字,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诗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亦常被人错引为"海上升明月"。他以为明月必  相似文献   

2.
近人钱宝琮曾对“太一”的各种含义做了一番区分、考索的工作,详见其所撰《太—考》(《燕京学报》第12期)。然太一之成为东汉道教的最高神,似尚未为人论及。本文拟增加新的资料(对于前人已引过的材料不再多引),以试探太一演变为道教所奉最高尊神与黄巾崇奉“中黄太一”之道的思想线索及其社会背景,并略及张角中黄太一道的神仙系统。  相似文献   

3.
《荀子·性恶》所引三处"孟子曰",应出自《孟子》外书,反映的是孟子后学"性善修习论"、"性善完成论"的思想,与孟子的"性善扩充论"有一定的差别。《性恶》乃针对《孟子》外书之《性善》篇而发,荀子批判性善论,一是认为其"无辨合符验";二是指责其否定了礼义、圣王;三是批评其对人性的态度过于乐观。其批判的理论根据,则是"性伪之分"。  相似文献   

4.
南宋杨万里的易学"引史"以"证经",辟宋代易学发展之新路,于其中颇有历史哲学之精神。他认为《易》与"史"有着密切的关系:《易》确立起大中至正的形上之道,"史"则将此形上之道贯彻、落到实处;人们以"史"为鉴,就能更好地按《易》道所确立的精神行动。在此基础上,他提出"《易》形天下无形之理、穷天下无穷之事"的观点,强调人们的历史认识具有客观的性质;"易道之用存乎变",历史的变化是必然的过程;"易道之体存乎常",历史的发展具有其自身的法则、规律;"易道之行存乎人",人在历史发展中居于主体的地位,从而构成其独具特色的易学历史哲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帛书易传《二三子问》所蕴含的丰富政治哲思,是在天人关系基础上展开的。其德政纲领与理想境界,都与其天道观内在相契,这昭示了其政治哲学的体系性。顺应天道时变是合理施政的前提,《二三子问》正是基于对天道客观性的警惕,充分阐扬了谦卑、忧患、尊天与重民之德。谦卑的哲学基础是人相对于天道的有限性,外在依据则是贤人辅佐之裨益、体察民情之需和执政之忧患。为政者必须倚重于心的"精白",即清明无私的觉察和洞见"几微"的能力,才能保证施政决策与实践得当。"精白"不仅是狭义的认知学说,更关乎政治实践的心性修养。尊天与"敬众"和"敬官任事"互为一体——将外在的天(天道、天命及其所赋予人的具体政治职责)、民众(包括贤人)以及主体内心"戒慎""精白"修养三方面都作为政治行为的约束力量,兼具自律与他律,这也是先秦重民思想的深化。"敬众"表现在抽象的道(德)必然下降于人间社会,求得心物感通和人际协作,及重视"法物"即典章制度建设。其天道观一方面褪去了先秦宗教性和人格化色彩,凸显人的尊严;另一方面则继承了西周以降敬畏上天和天命的思想,天道仍保持超越性,发挥着价值源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一、《林间录》的成书及其佛教史料价值在"文字禅"史上,惠洪(1071-128)是承先启后的关键人物,其于文字禅可谓理论与实践[1]并重。大观元年(1107)由其师弟本明编定成书、友人谢逸作序的《林间录》,既是他诸多著作中较早行世的一部,又是已知最早的一种禅林笔记,所录者"莫非尊宿之高行、丛林之遗训、诸佛菩萨之微旨、贤士大夫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认为孔子作《春秋》的宗旨之一是为"上明三王之道",其修《史记》实效孔子作《春秋》而为,故《春秋》"王道"思想对司马迁修史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重"德"尊"礼",强调以"亲民"为中心的德政的重要性,并注意到"德"性对国家直至君王个人命运的决定性意义。司马迁重视"德"性的作用有时对其传记的写作间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德"性的书写上也有一些独特的方式。在尊"礼"问题上,司马迁对礼让精神的揄扬、对礼仪规范的要求,都反映了《春秋》"王道"思想对太史公精神的渗透,直至"法天则地"这一"礼"的最高理想的彰显。司马迁既接受了《春秋》"王道"思想的影响,又受到了孟子、董仲舒等人"王道"思想的濡染,并加以了发展,将"德"政思想与刑名之学关联起来。  相似文献   

8.
今本《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子家驹有"诸侯僭于天子,大夫僭于诸侯,久矣"一句,《周礼·考工记·画缋》郑玄注引,则多了"天子僭天"一语,此当为何休注《公羊传》时所删。何休删削"天子僭天"一语,盖欲与《左传》"崇君父"争胜,并得以构造"君天同尊"之新经义。追踪《公羊》"天子僭天"之旧经义,是以天子为天所囚禁,不得僭越于天。"天子"为爵之一位,有职有责,倘若天子背弃职责,以位足欲,役天下以奉天子,即是"天子僭天"。汉儒明确将诸侯贪、大夫鄙、庶人盗窃之乱象归因于天子僭天,故"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之本义,当为"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然自武帝尊崇《公羊》时起,经师已讳言此义,至何休删削,遂致斯义湮灭。后得清儒之力,"天子僭天"一义方重见天日。  相似文献   

9.
师道的力量     
中国人历来讲究师道。《礼记·学记》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韩愈更是一针见血地指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中国的艺术史,很大程度上讲就是师承衍化史、尊师重道史。蒋天枢是陈寅恪先生早年执教清华国学研究院时的学生。1949年以后,十余年间师生二人只见过两次面。1964年,病榻之  相似文献   

10.
郑玄在注释群经时,往往称引谶纬,且常有转"纬"为"说"的现象。后人因误读《礼记正义》所引《郑志》,多信从汉末禁绝谶纬之说,并将其归因为党锢之祸。此说实乃孔颖达、贾公彦等人所创,并无实据。郑玄在遭党锢之祸时未曾噤口不言谶纬之名,在党锢之祸后也没有停用"说"这一指称。据此可证所谓转"纬"为"说"与党锢之祸无关。郑玄十分重视以谶纬解经,将其视为经注之一种,加之汉儒行文过程中指称经注十分随意,故常以"说"代称谶纬。  相似文献   

11.
田艺景 《管子学刊》2020,(2):109-116
《左传》是我国先秦文献典籍中一部璀璨的书籍,《左传》的引用是其不可忽视的一大特色。《左传》之"引言",是其引用的重要部分之一,区别于引谣谚,在本文中特指《左传》引用的除谣谚外的古人之语。笔者总结共约82条,可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类,主要引用形式为"言曰"式和"闻之"式,亦可根据内容分为劝谏性引言、评论性引言、预言性引言、生活性引言四类。  相似文献   

12.
应劭《风俗通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风俗专著,其宗旨在于"言通于流俗之过谬而事该之于义理",故广引经史子书作为其理论支撑,其中博引《周易》是其一大特色。《风俗通义》引《易》重义理,不重象数,更无谶纬成分;引《易传》而有传世通行本不见的辞句;根据行文需要与具体语境,对所引《易》,处理灵活,形式多样;引《易》能忠于原义。  相似文献   

13.
《尚书引义》是王船山重要的哲学著作。通过文本中以"实有"解释"诚",船山对《尚书》中的很多概念作了义理上的创造性阐发。船山以"实有"释"诚",既对"浮明""人心"所导致心物、天人、形上形下之割裂以及人的价值的虚落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同时也强调了"诚"在天人之际维系和存续的动态历程,以避免对人性的抽象静观。由此船山不只强调了天人贯通的"诚"的根源性价值,而且把人的实存性存在及人所面对或创造出来的实有世界都作了价值上的肯定。船山以实有义、公有义、固有义丰富了"诚"的内涵,努力沟通应然与实然以揭示人的本真存在。通过《尚书引义》"诚"的阐发,透显出船山坚定的儒家价值立场和强烈的实有精神。  相似文献   

14.
《了凡四训》为明末袁黄所著,由"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分构成。"立命之学"来自用以训诫儿子的《立命篇》;"改过之法"和"积善之方"分别取自《改过第一》和《积善第二》(又名《科第全凭阴德》),二者均取自早年的著作《祈嗣真诠》;"谦德之效"则是晚年的著作《谦虚利中》。《了凡四训》属于善书,主讲道德,其主旨是劝人为善,主要讲人的命运由人自己来把握,人孰能无错而关键在于改过,而且要与人为善,谦虚谨慎,如此才能得到好回报,平安度过一生。作者在发挥自己的道德观点与主张时旁征博引,涉及儒释道诸多经典,且杂以民间宗教书籍。  相似文献   

15.
汉唐典籍如《说文》《初学记》等征引《逸论语》五则,自王应麟、朱彝尊以来,皆以其为《齐论语》之《问玉》篇,"问王"为"问玉"之误,已成定论。因其内容、体制与二十篇不同,为张禹所删。《齐论》自班固之后未见典籍称引;现有文献皆无其进入东汉以后传承情况之记录;郑玄校定《张侯论》,参考《古文论语》,并未参考《齐论》,学术史上"考之《齐》《古》"之说有误。考虑到著录《齐论》的《汉书·艺文志》实出于刘歆《七略》,而许慎引《齐论·问玉》时已称之为《逸论语》,可以判断《齐论》的亡佚时间当在刘歆之后、许慎之前。许慎编纂《说文》,采用《逸论语》,并未全部注明出处,这有助于我们对《说文》编纂与内容来源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现代以来学界一般都以《白虎通义》一书杂于谶纬而轻视其思想品质,但事实上《白虎通义》引纬不引谶。在对谶纬的研究中,有以谶纬为一物者,有分谶纬为二者。经过对《白虎通义》之引纬书的研究,可分辨谶与纬在性质与内容上的不同。并且,其所引纬书部分合于《白虎通义》解经之旨,而不同于谶纬本身神话化、迷信化的世界观。《白虎通义》在世界观上合乎五经之义理,又受战国以来阴阳、五行与天人感应思潮的影响,包含了一个以数度化为特征的无所不包的世界观体系。  相似文献   

17.
德教虽然组织比较分散,仪式也不统一,每个会阁主尊的师尊也有差异,但是”十章八则”却是整个德教会众所共同遵奉的。它是德教引以自豪的教义,被收入在德教的基本经典《心典》之中,不仅在德教师尊的乩文中经常提到,同时在与德友交流时,也常常听见他们引  相似文献   

18.
论文对古代典籍所载"易象"一名作了新的解读。认为所谓"易象",仅是当时《周易》的另一种称谓而已,它并不神秘;"易象"与今本《象传》没有直接联系,尚无渊源,《象传》"演德","易象""尊礼尚施",至汉代仍保存有以古礼诠释《周易》的传统;古代《周易》原有《象经》,或以《卦下易经》当之,惜已不传;但在清人的《易》著中,至今仍可见其传承的轨迹。  相似文献   

19.
"蜀石经"与《十三经》的结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十三经"何时结集而成,自古迄今,众说纷纭。本文通过考察,发现始于孟蜀广政而成于北宋宣和的"蜀石经",已经将《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和《孟子》刻入石经,从而完成了"十三经"的结集过程。《孟子》之刻入石经,标志着儒学从"尊经重传",到"尊经重子"传统的转变;也预示着儒学从重视"经学"到重视"理学"的时代的来临。  相似文献   

20.
王夫之的朴素唯物辩证法的认识理论有其固有的逻辑起点,这就是作为主体而展开认识活动的人。 什么是认识活动?“识知者,五常之性所与天下相通而起用者也。”(《张子正蒙注》,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页。下引该书,只注页码)在他看来,所谓认识乃是合五行之秀气的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