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邱环 《宗教学研究》2003,(1):112-115
百丈怀海是马祖道一禅师的门下弟子 ,其地位其实并不像一些灯史说的那样是马祖门下“三大士”之一和禅宗九祖。不过 ,他确实是马祖所器重的弟子之一。他在对前人进行总结和发展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禅法 ,对后世禅宗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百丈怀海是中国禅宗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上承马祖洪州宗风,又对后来的沩仰宗尤其是临济宗等宗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百丈怀海的禅学由于非常强调和推崇超越相对系缚的“去住自由”的绝对自由或绝对本体境界,因而同时主张在佛教教学和禅法修学的方法上,要透过“三句”来理解、处理和把握佛教教法和一切万法,最终形成了要求“心如虚空,不滞一法”的纵横自在、自由任运的禅风,并善以灵活多变的机用来接引学人.  相似文献   

3.
百丈怀海禅师禅风的主要特点是在生活中、劳动中启发学人,充满了农禅生活的盎然情趣。他对于禅宗史上许多有争论的问题,则往往站在中道的立场,采取灵活的态度。如以"不拘文字"代替"不立文字",以"不昧因果"代替"不落因果",就是最典型的事例。他启迪学人开悟的手段,承马祖的峻烈作略,也采用"棒喝"方式,而最特别的是用"百丈下堂句",体现其别出心裁,具有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就南禅"顿悟成佛"与传统佛教"觉悟成佛"解脱意义是否对等的问题,历来争议不休,其焦点,则无外乎禅宗所谓"悟后修行"理念的内蕴吊诡。通过追踪南泉、百丈等禅门祖师口中的"行履"概念,得以系统梳理禅宗内部诸多分散且模糊的解释或回应,进而在"悟后修行"的方向、模式与实质三个层次得到一致的结论,即在禅宗超线性的思维模式里,"悟后修行"的理念其实从未构成与"顿悟成佛"宗旨的对抗,禅宗"顿悟成佛"圆满的解脱意义也不曾被消解。  相似文献   

5.
丛林及禅法     
一、丛林之兴印度的出家人是乞食为生,那里化缘很辛苦,不住寺院,住在旁边,老的就住在屋里,年轻的化饭,回到寺里大家分着吃。早晨、中午两餐,过午不食。没有帐子,什么都没有,就是一个  相似文献   

6.
秦萌 《法音》2022,(5):21-28
<正>一、前言清规是寺院的组织、管理章程和僧众修行、生活的轨范,是唐代中期以来禅宗寺院创建和实行的僧制。慧能大师之后,禅宗日益兴盛,独立的、专门的禅宗寺院开始形成。为建立与禅宗修行方式相适应的寺院管理与僧众共住共修制度,营造和合增上、专心办道的修行环境,唐百丈怀海禅师依据戒律精神和禅宗修行宗旨,结合当时中国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文化传统,首创丛林清规,即《禅门规式》,后世将其称为“百丈清规”。由唐至元,百丈禅师所创“古清规”,  相似文献   

7.
庆道 《中国宗教》2022,(6):44-45
清规是中国禅宗丛林组织的规程和僧众日常行事的规章,是唐代中期以来禅宗丛林创行的僧制。中国佛教从东晋道安首创“僧尼规范”以后,就有在戒律之外别立禁约的措施,例如,支遁创立“众僧集仪度”,慧远创立“法社节度”。唐代中期,禅宗盛行,百丈怀海于唐元和九年(814)创立禅居制度,成为新的丛林规制,世称“百丈清规”.  相似文献   

8.
正一、前言百丈怀海的生卒年问题是近三十年佛教学界关注的焦点[1],学者们都能根据塔铭发现僧传、灯录等传世文献记载的讹误,然而这些论证大多是史事记载的逻辑推断。日本学者直接将公案藏头白,海头黑作为论据证明智藏长于怀海,禅宗公案只是僧徒参禅的文本依据,并不一定有实际内容,能否作为史料值得讨论。徐文明先生通过语录中海兄、老汉等称谓语辨别怀海位次,其实兄字只  相似文献   

9.
《百丈清规》是中国化的佛教僧制,它实质上是中国佛教僧团管理的创新。本文从管理学的角度对《百丈清规》之管理创新的空间及其创新点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0.
唐思鹏 《法音》2005,(11):14-20
禅法之说,是就中国佛教禅宗中的祖师大德,根据佛陀教法的真实思想,在对众生摄受度化时,以灵活善巧的接机方式、进行弘化开演时形成的。而作为禅宗祖师之一的马祖道一禅师就是根据《楞伽》、《华严》《、维摩》等一系列大乘佛典的真实义以及惠能、怀让等诸位宗师的禅法思想和接机方便,对不同根机的众生进行导引和化度,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对后世习禅者有较大影响的“马祖禅法”。本文就是根据有关马祖禅法中“即心即佛、平常心是道、西来意、藏头白、海头黑、一口吸尽西江水”等主要禅法思想作了一些适当的梳理和相应的探讨。不足之处,敬请…  相似文献   

11.
石晓华 《法音》2020,(3):59-62
中国禅宗自五祖弘忍禅师之后,分南宗和北宗。六祖慧能为南宗创始人,南宗又分五派七流,即临济宗、曹洞宗、沩仰宗、云门宗、法眼宗,以及由临济宗分出的黄龙派和杨岐派。对于南宗禅临济宗在日本的传播,镰仓时代的著名高僧荣西禅师(1141-1215)可谓功不可没,故而被尊称为日本临济宗之祖。荣西自幼跟父亲学习佛教,早年先后修习天台宗和密宗。仁安三年(1168)4月,28岁初次渡海入宋寻求佛法,求得《天台宗新章疏》30部60余卷。  相似文献   

12.
论《淮南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南子》的道德教育理论强调因性而教、身教重于言教、心理调节与道德教育互动、以真情动人、重视教育主客双方的心灵沟通 ,其中不少合理因素今天依然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刘军 《法音》2020,(3):71-76
洋僧照空,是近代颇受中国乃至世界关注的人物,不少学者也对他做过研究。照空法师是近代欧洲来中国出家为僧的第一人。其复杂多变、曲折离奇的生涯,尤其是一战时国际间谍的身份更是让人瞩目,这也决定了他在佛教史上的特殊地位。46岁(1925)之前,他历尽世间浮沉;之后,皈依佛门,来华出家受戒,信仰佛教直至终生。前后之转变,可谓翻天覆地。照空法师是佛教影响西方人的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14.
释道璨曾入理学之门,转入释门之后,道璨仍以儒家伦理道德为自己的“知行大要”,立身行事,讲求风操节概,崇尚“硬脊梁”。道璨与具有同样品格的士大夫的密切來往与相互推许,成就了他在禅林中的影响和地位。  相似文献   

15.
南怀瑾是当代有"禅宗大师"之称的著名佛学家,他为回应现代科学的挑战,对佛教义理作出了创新性的阐发和弘扬.通过融通佛教禅学与现代科学,他探索了禅宗实现现代转换的可能性.借助对传统"神秘"文化的阐释,他沟通了佛教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对话渠道.但是其"禅者"的致思倾向以及佛法观念上的保守性,也影响了他融通佛教与科学文化的彻底性.  相似文献   

16.
郭娜 《法音》2020,(3):56-58
古琴,一个从千年文明中走出来的乐器,中国传统音乐的典型代表,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中承载着特殊的意义。尤其以中日文化交流为典范、《东皋琴谱》为载体,将中国古琴文化传播至今。笔者最近在整理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藏古琴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四个版本的《东皋琴谱》,现就此做一介绍与探究。  相似文献   

17.
印光法师是中国近代佛教史上颇有作为的一位高僧。他以爱国爱教的精神,对儒教与佛教的关系、宗与教的关系,特别是对净土宗的思想理论和修行实践都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故被后世尊为净土宗的第十三代祖师。  相似文献   

18.
The work ‘Thinking and Feeling’ edited by Robert C. Solomon may be considered as a landmark in the history of the philosophy of the emotions. The work also has assembled together some of the best minds in the Anglo American Traditions. The central focus in this work is to mediate between the physiological arousal theories of emotions and the cognitive appraisal theories of emotions. My article is an attempt to mediate from my Asian background and in specific terms using the Buddhist perspectives on emotion studies, to find answers, a subject on which I have worked over several decades. The Buddha has discouraged people in attempting to find ultimate answers to the body- mind relationships, but use pragmatic and practical perspectives for a two way interactionism. Thus, in the Buddhist analysis the mental and the cognitive, as well as bodily and the physiological are recognised, thus giving room for a holistic understanding of emotions concepts. In fact, Buddhism expects the body, feelings, perceptions, interpretations, and evaluations as facets of emotion concepts. The second point is the domination of the metaphor of reasons as the charioteer in managing unruly emotions in the West. But Buddhism introduces the factor of ‘mindfulness’ as an important ally in the management of emotions. My personal work in therapy and counselling has helped me to explore new dimensions for managing emotions through mindfulness practice.  相似文献   

19.
20.
根据印欧语系“是”具有是、有、在之义,重新解读了《薄伽梵歌》第二章第十六颂前半,认为它表述了同一律。借助英文名词须加前缀的语法特征,推测古梵文也许也存在着这一语法特征,并利用这一语法特征解读了《金刚经》的三段论,认为它是同一律的扩展形式,佛教的许多哲学概念正是由三段论加以规范,因而《金刚经》成为了佛教的哲学词典。同一律在行动上的应用则是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