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秋齐国社会变革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齐国的经济变革在“陈氏篡齐”之前齐国的陈氏家族,原是陈国的贵族。陈国陈厉公之子陈完,因陈国发生内乱奔齐,齐桓公封他为工正(管理工业的官)。齐陈氏从陈釐子乞开始,就采取了争取民众的措施,即借给农民粮食用大斗,收则用小斗,为夺取齐国姜姓的政权作准备。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陈和之时(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为公元前404年),正式列为诸侯。  相似文献   

2.
《史记·周本纪》说:武王“封尚父于营丘,曰齐”。齐国何以称“齐”?两千年来,学者作出种种解释,迄今未能揭开这一上古文化之谜。有周一代的封国,多袭其封国原称以为国号。齐国古称北齐,太公望封于齐,因以为国号。此说为不少学者所信奉。但如深究北齐、姜齐何以名齐,齐之初始义究竟作何解释,则迄今不甚了了。司马迁提出“齐所以为齐,以天齐”(《史记·  相似文献   

3.
安平故城     
安平城,春秋早期以前纪国(中心区域在今山东省寿光县)属邑,名曰“酅城”。纪国曾与齐国对峙为敌,《史记·齐太公世家》载:“(齐)哀公时,纪侯谮之周,周烹哀公。”时在周夷王三年。春秋时期齐国国势渐强,逐步蚕食纪域。《春秋左传·庄公三年》(公元前691年):“秋,纪季以酅入于齐,纪於是乎始判。”判,分也。纪季是纪侯之弟,酅是其封  相似文献   

4.
关于齐国得名的原因,太史公本早已言及,《史记·封禅书》谓:“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但因良史惜墨如金,用语过于简略,遂启后世学者争执之端。自东汉许慎《说文》有“齐,禾麦吐穗,上平也”一说问世以来,愈使  相似文献   

5.
《孟子》一书中有“齐东野人”一语,宋代以来,不少学者把“齐东”解为齐国以东,把“野人”解为无知的野蛮人。如朱熹《四书章句·孟子集注》说:“齐东,齐国之东鄙也”。王献唐先生《山东古国考》说:“孟子说的‘齐东野人之语’大抵是指的莱国和他以东地带”,处在“氏族部落残余状态”的“化外区域”的人民。也有学者把“野人”说成是  相似文献   

6.
管子是文武并用,亦即礼法并用的政治家。文武并用或礼法并用的治术,是古今最一般的经制之术。管子所以能够佐齐桓公“保义齐国,能遂武功而立文德”(《晏子春秋·内问》),能够变通周公之法而“以基伯道之始”(赵用贤:《管子书序》),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他能较好地做到德威并施,张弛适度,或曰霸道、王道的杂用。“道无常稽,与时张弛”(《后汉书·崔骃传·达旨》),正是管子“遂武功”、“立文德”的根据。  相似文献   

7.
齐国的渔业     
齐国的始祖是吕望。吕望在翦商定周中立下赫赫战功,因而于西周初以功封于齐,都营丘(今山东临淄)。当时的东方,小国林立,齐国的始封之地只有方圆百里。此后数百年间,齐国由小到大,到齐宣王时代,“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两千里”。(《战国策·齐策》)一跃而成为东方大国。齐国得以富强的原  相似文献   

8.
一文化是一定社会或地域的文化。就人类文化的横向联系来看,几乎任何社会、任何地域的文化,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并存、多样性的统一。齐文化是先秦齐国的文化,或者也可以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为齐地文化。齐文化是多元的。在齐文化中,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等,并存交汇,相互作用;儒、墨、名、法、道、兵、阴阳五行和神仙方术之学“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生相灭也。”(《汉书·艺文志》)  相似文献   

9.
龙国  百灵 《管子学刊》2005,(4):116-117
《齐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于2004年7月由齐鲁书社出版发行,是张光明先生的一部力作。作者生于齐国故城之内,长于城阙之下。自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后,长期从事齐地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是国内主要从事齐文化考古研究的学者之一。他参与了不少齐国重大考古发掘,曾经主持过《齐文化丛书·考古卷》的编辑工作,发表了许多关于齐文化学术研究领域的文章,在以考古资料揭示齐文化构成和特征等方面,有着独到的理论见解,具有较高的权威性。《齐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的出版发行,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该书共分九个部分,前三部分从时代和地域方…  相似文献   

10.
天齐渊     
天齐渊,俗称温泉,与临淄八景之一的牛山同被誉为临淄的一处游览观光胜地。天齐渊,在临淄齐国故城南8公里,今齐陵镇刘家终村西,淄河之东山坡下。关于天齐渊与齐国名称的关系,史书多有记述,说法不尽相同。《史记·封禅书》载:天齐是东方八神之一的天主神,“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天齐渊水,居临淄南郊山下者。”  相似文献   

11.
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国 ,后人有称姜齐者。姜太公辅佐周武王灭殷 ,功高盖世 ,在分封诸侯时被列为首封。因其为东夷人 ,所以把他封到东夷人居住的齐。也有人说齐本是旧名 ,姜太公袭其旧而建齐国。建国之初 ,姜太公采取了“因其俗、简其礼”、“举贤尚功”、“通工商之业 ,便鱼盐之利”的方针 ,不仅促进了齐国经济的发展 ,而且由此奠定了齐文化的基本框架。《诗经 .齐风》是齐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是齐地风俗的集中表现 ,因此 ,我们可以通过剖析《齐风》中的诗篇内容和形式 ,探讨齐地的风俗习惯 ,从而了解齐文化的某些特色。《齐风》 11首 ,反映…  相似文献   

12.
营丘地望推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武王克殷,封建诸侯,师尚父封于营丘,这一史实,古今学者没有异议。但营丘之地理位置问题,看法却始终不得统一。“临淄名营丘”之说,始于汉代的班固(《汉书·地理志·齐地》);此后,晋人臣瓒、北魏郦道元力主此说。此说很难令人信服,这只要看一看齐国早期的建国历史,便可一目了然。《史记、周本记》记载周初封建曰:“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相似文献   

13.
《史记·封禅书》云:“齐所以为齐,以天齐渊也。”作为齐国因以命名的天齐渊,其具体地理位置史存两说:一说天齐渊即临淄故城南15里之温泉:一说是临淄故城东南8里之龙池。本文拟就所见的有关史志资料,结合实地考察、遗存、碑记,考辨其确切地理位置,并与不同说者商榷。温泉说,近见于《临淄区志》载:“天齐渊俗名温泉,位于牛山脚  相似文献   

14.
论齐威王     
公元前357年,田齐桓公午去世,子因齐即位,是为威王。威王在位三十七年,开始时,荒于酒色,不问政事,后来发奋图强,使齐国雄霸关(函谷关)东,是我国历史上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人物。一、尊重人才,重用人才尊重人才是齐国的优良传统。太公望建立齐国时,即“尊贤智,赏有功”(《汉书·地  相似文献   

15.
齐刀币     
刀币亦称刀化,由于齐刀币面文有“化”字,得知原应称刀化(货)。刀化取象于手工业工具——刀削的形状,因此称刀币,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铸币的一种。齐国首先铸行刀化。《管子·轻重》戊:“令左  相似文献   

16.
齐国的盐业     
齐国的盐业吕世忠研究齐国史,盐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然而以往论者较少。现对这一问题作初步探讨,请学界同仁指正。一、西周时期齐国的盐业齐地在夏、商二代属青州。《史记·夏本纪》称:“海岱维青州,夷既略,潍、淄其道。……厥贡盐纟希,海物维错。”明文规定...  相似文献   

17.
《汉书·地理志》对齐的地理范围有明确记述:“齐地,虚、危之分野也,东有甾川、东莱、琅邪、高密、胶东,南有泰山、城阳,北有千乘、清河以南,勃海之高乐、高城、重、信阳,西有济南、平原,皆齐分也。”包括今山东莒南、平邑、泰山以北以东整个山东半岛及河北西南边侧地带,大体是先秦齐国的统治领域。尽管汉代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户异政,人殊服”(《汉书·王吉传》、《风俗通义·序言》)的流行谚语,在齐这块方圆千余里的地盘内,从饮食起居到婚丧嫁娶等具体方面,风俗习惯不会整齐划一,但与其  相似文献   

18.
张越 《管子学刊》2006,(1):F0003-F0003
在文化复兴的伟大时代,齐鲁文化的研究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齐文化研究领域,自1997年《齐文化丛书》出版后,典籍研究和文化“个案”研究随即成为重点研究对象。《齐国人本思想研究》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由山东人民出版社作为重点图书选定出版的。王京龙先生的专著《齐国  相似文献   

19.
先秦史籍所载国、鄙组织,以《国语·齐语》最为全面系统,然对其可靠性则多有怀疑者。有的学者认为《齐语》所记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的事为战国时人所追叙(王树民:《史部要籍解题》,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4页),其意为《齐语》不尽可信;有的学者则认为《齐语》关于“鄙”的记载“虽不可尽信,总有若干史影存乎其间”(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67页)。本人考辨的结果是:《齐语》所记春秋时期齐国国中的民事、军事组织是可靠的;鄙中的民事组织则有可靠的和不完全可靠之别。兹述如  相似文献   

20.
晏子名婴,春秋时齐国大夫,以多谋善辩著称于世。《晏子春秋·內篇杂下》第九、第十两章记载的他出使楚国的故事,长期脍灸人口。现在我把这两章文字称之为《晏子使楚》,做点逻辑分析,以说明晏子善辯同运用逻辑推理的关系。《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九章: 晏子使楚。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邪?”晏子对曰:“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