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语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就语言的运用来说,它的功能是呈现出多重性的,比如: 1)下雨了。 2)父亲回来了。如果仅从语义学和语法学的角度分析,两者都不过是阐述了一种客观事态,前者是天气的变化,后者是人的行为。但是,在传递和反映这种客观信息的同时,还流动着一种主观的情感和意愿。例1),可能表现出一种情绪:“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情绪,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情绪;也可能是指令“带上伞”或“别出去”。例2),或情绪(“父亲”出外很久,此时见到很高.兴);或指令(“父亲”不允许做的.“快停止”)。这就是语言的“语义”和“语感”。所谓“语  相似文献   

2.
表情是人类心灵的映像,是一个人内在情绪的外在表现,是反映一个人心理状态和内心世界的一个“窗口”。作为担当着幼儿启蒙教育神圣使命的幼儿教师,其喜怒哀乐的表情变化,将会对幼儿情绪、情感乃至心理的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人的面部表情是最丰富的,一个人的情绪变化和对事物的好  相似文献   

3.
“阴阳喜怒”是七情学说的纲领,其实质就是心理学所谓情绪的两极性。情绪的两极性表现为肯定和否定的对立性质,如满意和不满意,快乐和悲哀;还表现在积极与消极、紧张与松驰以及强和弱两极状态。情绪的两极性是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兴趣?,这是首先应该回答的。但当我们翻阅心理学的文献时,却发现对兴趣的解说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试举几例便知:“兴趣实际上就是同化作用具有动力的那个方面。”“兴趣是个人对客体的选择性态度,这是由于客体的生活意义和在情绪上的吸引力所致。”(波果斯洛夫斯基)“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波得洛夫斯基)“兴趣的定义是增加快感。”(索里·特尔福德)“兴趣是注意力被某种事物或情况吸引的过程中产生快感的心理状态,或指令人为追求或接受某事物或情况而参预其活动的行为倾向。”(日本《世界大百科事典》)“认识兴趣是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  相似文献   

5.
情绪,是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由客观事物所激发产生的心理体验、情感反应和意识冲动等行为特征的表现。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可以影响和调节人的认知过程。那么,对于情绪的调节控制除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针对性调节外,更要重视保持情绪稳定的心理养生的调节策略,归纳为“情绪诱导八法”。  相似文献   

6.
陈杰 《大众心理学》2023,(11):11-13
<正>我们生活中情绪的变化是非常频繁的,情绪能够通过人的生理、肢体、言语等表现出来,从而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情感的联系。情绪对于个体的人格培养、人际交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围绕“情绪管理”“绘本”“阅读”等开展了多项课题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袁梦 《大众心理学》2022,(12):43-44
<正>1992年,埃克曼提出情绪分类理论,第一次将尴尬看作独立的情绪,并认为尴尬情绪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而产生,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尴尬的个体可能会有目光向下凝视、微笑或抑制性微笑、摸脸以及明显的脸红、出汗、遮脸等表现。目前常用的尴尬定义来自于米勒,他认为尴尬情绪是当个体遭受非意愿评价时,产生的一种慌张、笨拙、窘迫、懊恼的急性状态。非意愿的评价可以是来自真实的他人,也可能是来自个体的“假想观众”。  相似文献   

8.
“面部反馈假设”的检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该研究让被试做人为表现的面部表情并填写情绪分化量表,对“面部反馈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愤怒表情显著地增强了被试怒体验的强度;(2)面部表情的反馈具有两重性:即既有分化性的反馈效果,它能增强与其相应的情绪体验的强度,而且又有加强或减弱“愉快—不愉快”维度上相反极的情绪体验;(3)面部表情反馈的发生无需以“自我知觉”作为中介。  相似文献   

9.
美国心理学家伊利斯的“情绪困扰ABC”理论认为,人的各种情绪或心理困扰是出自不合逻辑或不合理性的思考,如果一个人学会理性思考,则大部分的心理或情绪困扰都可得到顺利解除。  相似文献   

10.
儿童情绪调节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陆芳  陈国鹏 《心理科学》2003,26(5):928-929
1 前言  情绪调节的发展被认为是儿童期社会情绪发展的核心成分 ,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情绪能力。Thompson把情绪调节既视为一种结果又看作是一种过程 ,认为它是“既有先天固有的、也有后天形成的一些过程 ,负责对情绪反应 (特别是情绪的强度和持续性 )进行监控、评估和修正 ,以实现个体的目标”。尽管有些学者在研究中会采用emotioncontrol,但它和emotionregulation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例如 ,Cole和Michael(1994 )等人把调节定义为对情绪行为的“动力排序和调整” ,即情绪调节涉及的不仅仅是降低或减少情绪 ,有时它还会涉及到情绪…  相似文献   

11.
依照心理学家伊利斯的“情绪困扰ABC”理论观察。人的情绪或心理困扰大部分是源于不合逻辑或不合理性的思考,要是一个人学会并扩大利用自身理性思考,真正减少非理性思考,则大部会的心理或情绪困扰都可得到顺利解除。而心理学家霍克的“快乐感受ABC”理论推断,一个人的快乐与不快乐  相似文献   

12.
程真波  黄宇霞 《心理科学》2013,36(4):822-826
为探究面孔-词Stroop范式中的情绪冲突效应,本实验给被试呈现两种时长(150ms或1500ms)的刺激,令其分别完成对面孔-词Stroop范式中的“面孔任务”和“词任务”。结果发现:只有“面孔任务”中出现Stroop效应,产生情绪冲突,而在“词任务”中未出现Stroop效应;当呈现时间为150ms时,情绪词影响情绪面孔加工从而引发个体的情绪冲突,出现Stroop效应;当呈现时间为1500ms时,“面孔任务”中的Stroop效应消失。这提示了呈现时间是影响面孔-词Stroop范式中情绪冲突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流行语小议     
语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份,也是最敏感变化得最快的成份。随着我国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发展,一个接一个的流行语蹦跳出来,令人眼花缘乱应接不暇,成为无论在口头还是在书报上使用频率极高的词句。流行语言广为流传的微妙,也许就是表达最细微最独特语义的一种方式。流行语既是言语交流更是情绪快递,如“走后门”、“关系户”、“碰钉子”、“扯皮”、“大锅饭”、“小儿科”、“倒爷”、“跳蚤”、“穴头”、“大款”、“老外”。这些流行语或描绘事物的行为动作或陈述性质情景状态,用单纯的比喻把动作行为的具体方式形象地表现出来,通…  相似文献   

14.
神奇的生物三节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世纪初费里斯和斯沃博特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一些病人如头痛、精神倦怠等,每隔23天或28天就来治疗一次。于是他们就将23天称为“体力节律”,28天称为“情绪节律”。而在20年后,特里舍尔发现学生的智力是以33天为周期进行变化的。于是他就将其称为“智力节律”。后来人们就将“体力节律”、“智力节律”和“情绪节律”  相似文献   

15.
个体的情绪伪装能力是其情绪社会化发展极为重要的方面,选取某幼儿园123名3~6岁儿童为被试,通过“区分外表-真实情绪”任务和“错误信念”任务考察3~6岁儿童情绪伪装认知能力的发展特点,进而探讨情绪伪装认知与错误信念理解的关系.结果表明:(1)儿童情绪伪装认知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3~5岁为儿童情绪伪装认知能力的快速发展期;(2)儿童在消极情境下区分内外情绪的能力显著高于在积极情境中的表现;同时,对两种情绪伪装动机(社会适应、自我保护)的认知能力无显著差异;(3)儿童情绪伪装认知和错误信念理解能力显著相关,两种错误信念(意外内容、意外地点)理解都能很好地预测情绪伪装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6.
尹华站  张丽  李丹 《心理科学》2023,(2):491-499
时距知觉情绪效应指个体时距知觉因情绪影响而相对扭曲的现象。这一效应基于研究者所持“情绪观”的差异而被从不同视角进行理论解释。情绪离身观主张情绪产生基于对情绪刺激本身维度的加工。离身观下的时距知觉情绪效应可以用单一唤醒机制、单一注意机制、单一工作记忆衰减机制、唤醒和注意共同受唤醒度调节机制以及唤醒、注意及工作记忆受目标时间长度动态调节机制等进行解释,情绪具身观主张情绪产生是身体和情绪信息共同参与的结果。具身观下时距知觉情绪效应可以用具身化调节内部时钟速率、内感受性强度以及神经能量高低等机制进行解释。未来研究应注意:其一,基于离身情绪观需要首先明确“唤醒”、“注意”在具体研究的含义,操纵并观测“唤醒”和“注意”等变量主效应及其他变量(机体或环境变量)的调节效应。同时,厘清时距知觉情绪效应的判定标准,并为情绪刺激时距知觉分段综合假说提供佐证;其二,基于具身情绪观需要首先澄清内感受性强度、神经能量在具体研究中的内涵,然后,厘清时距知觉情绪效应产生机制的因果链,并为情绪刺激具身化调节时距知觉假说提供佐证。其三,需要在解释时距知觉情绪效应之前首先确立应该持何种情绪观的前提条件,然后再探索何种因素在...  相似文献   

17.
朱汉民先生的《宋明理学通论》 (以下简称《通论》)一书 ,鉴于中国思想史具有综合性特点 ,作者主张从文化或文化学的视界、框架去理解、解释思想史。在把文化分为经验性层面、理性知识层面、信仰层面之后 ,作者指出 ,与此相应 ,“道”、“学”、“术”这三个概念几乎可以涵盖中国思想史的所有内容 :“道”是表现为形上信仰方面的思想 ,“学”是表现为知识体系方面的思想 ,“术”则是表现为操作技能 (经验性 )方面的思想。 (该书第 1 0页 )由此展开的研究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本书从结构上共分四篇 :依次为总论、北宋理学、南宋元代的理…  相似文献   

18.
伪装情绪是指在情绪交互的过程中, 人们展现实际不存在的积极或消极情绪, 放大亦或是压抑原本的情绪。伪装情绪是一种策略选择的结果, 表现者所展现的情绪在当下可能并未发生, 但却能在某种程度上令人信服。目前关于伪装情绪的研究比较分散, 对于伪装情绪人际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还存在着一定争议。现有文献多从博弈过程、亲社会行为情境、组织情境和领导效果四个方面对伪装情绪的人际效应进行探讨, 其中相关的机制包括情绪接受者的情感反应及“以己度人”的内心过程。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情绪接受者、群体伪装、伪装情绪效价、认知神经机制以及文化等方面, 对伪装情绪展开深入系统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主持人,听说找男友最好是气质互补的。我不太懂这方面的知识,请你们帮助解释一下。”云南小琳:%气质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在人的行为和活动中的表现,也就是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所说的“脾气”。它主要表现在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表现的隐显以及动作的灵敏或迟钝方面。它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生活实践,在后天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并受人的世界观和性格等的控制。气质的特点一般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显示出来。%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特最先创造了人类具有4种气质类型的学说,即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巴甫洛夫认为这4种…  相似文献   

20.
老子道德经的仁义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子的仁义思想是以“道”为基础。凡是人类所有阴阳两仪的良性互动,皆是“仁”的表现。凡是所有人类价值判断均收敛至“社会福利及伦理共识”的适宜性,皆是“义”的表现。老子认为,“仁义”是在人类社会的大道不受重视之后,才被突显出来的人为道德规范。因而,从“道”来立论,才能论述道德仁义礼的等级与其间之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