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教学,必须要教授学生两种规则,注意语境方面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中介文化行为系统水平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目的语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2.
旅游是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由于外来文化和土著文化之间的文化差异,在这种跨文化交际中常常会发生文化冲突。导致跨文化旅游出现文化冲突的因素很多,本文主要从高低文化语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文化等方面分析了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旅游的影响。跨文化旅游的双方都应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尽量减少文化的冲突。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各国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也被列为了一门独立学科,说明了其对于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双方拥有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接受不同的教育,因而,在思维方式、语言表达、生活习惯等诸方而都存在着差异,交际时不可避免会发生一些冲突。因此,本文就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所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手段和策略,为积极地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提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赛俩目是阿拉伯问候语安赛俩目阿来库姆的简称,意为愿真主赐您平安,它是穆斯林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文明礼仪用语。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里,赛俩目不仅具有一般问候语无法具备的神圣色彩和跨语言、跨文化魅力,还是一个凝结着穆斯林深厚情感的文化符号。因此,在跨语言、跨文化交际中,赛俩目有着独特的文化效应。毋庸置疑,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从文化语言学的视域解读赛俩目的文化内涵,对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阿拉伯及穆斯林的生活礼仪,促进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明新  王毅 《管子学刊》2014,(3):106-109
不同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文化又通过该民族的语言呈现出各自的特色。在称谓方面,中西文化存在诸多差异。本文依据跨文化比较和文化价值维度,比较汉英社会称谓的差异,探究其背后的历史、宗教等原因。同时,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和权力距离两个价值维度,分析两种称谓系统的文化价值取向,以加深文化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6.
"赛俩目"是阿拉伯问候语"安赛俩目阿来库姆"的简称,意为"愿真主赐您平安",它是穆斯林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文明礼仪用语。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里,"赛俩目"不仅具有一般问候语无法具备的神圣色彩和跨语言、跨文化魅力,还是一个凝结着穆斯林深厚情感的文化符号。因此,在跨语言、跨文化交际中,"赛俩目"有着独特的文化效应。毋庸置疑,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从文化语言学的视域解读"赛俩目"的文化内涵,对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阿拉伯及穆斯林的生活礼仪,促进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跨文化交际是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外语教学中,针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已取得共识。而外语教学不仅是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互动中实现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完善和知识的意义构建,而且文化教学应始终贯穿在语言教学当中,使得跨文化外语教学成为必然。跨文化交际本身就包含着双向沟通,学习外语“引进来”的同时更应该“走出去”。本文作者以学生的身份,结合自身的感受探讨外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旨在探究如何在教学中采取更加具体有效的策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得顺畅交流成为以语言或非语言为途经、以文化为环境的一种信息传播,从而更有效、更全面地实现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习俗文化是贯穿于日常社会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它涉及到一个民族生活的各个领域。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入乡随俗",就难以真正掌握一个民族的语言。本文小小说《索碧哈》为例,解析了阿拉伯国家与中国回族的婚俗文化及差异,让我们了解其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样在感悟回族和阿拉伯民族婚俗文化差异的同时,体会别样的异域风情。  相似文献   

9.
正外语教师是我国文化教学的主要实施者,教师本身的本土文化的素养以及其对于本土文化的观点、态度和意识影响着我国的文化教学。因此,本课题将对中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师的本土文化素养进行调查分析,进而探讨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养成与提升本土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以期为当今英语学习者的本土文话失语现象提供参考。我国两部英语教学大纲(高校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教学大纲)都提出要培养我国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在我国外语教学界,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说明入乡要随俗,而且入境要问禁。在跨文化交际中,随俗可以融洽彼此间的感情,问禁可以避免误解,随俗和问禁都有助于交际成功。众所周知,在社会交往中人人都要讲礼貌,这是约定俗成的交往准则。但各地区、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1.
引言 如何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知识的讲授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学者和外语教师越来越关注的问题.以吕必松,张占一等为代表的学者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内容分为"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  相似文献   

12.
文化与社会赞许反应:社会个人互动的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处理社会赞许反应的文化差异时,常用的两种方法为实验控制和统计控制。我们在本文中提出另一个观点。通过回顾近期的相关文献,我们指出:社会赞许反应的文化差异,反映在不同社会环境中,人们在相应的文化要求下,以不同的自我呈现方式来加强他们追求个人目标的动力。这种社会、文化与个人的对话历程乃研究文化—心理关系的核心课题。用实验或统计方法将因这个历程产生的变量从跨文化数据中剔除后,所得的结果便只有微薄的文化意义了。因此,我们反对将社会赞许反应的文化差异视为跨文化研究的噪音。相反地,我们认为跨文化研究者应认真地分析社会赞许反应的社会文化意义,以社会赞许反应作为一个窗口,管窥社会、文化与行为相生相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从《周易》的原点看人文精神与新世纪跨文化交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钧 《周易研究》2002,(3):28-34
中国的“人文”精神源远流长 ,从《周易》我们可以找到它的源头。在新世纪全球化的语境中 ,研究东西方文化与文学中人文精神的发展趋势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 ,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旨在分析源于《周易》的中国人文精神的特点与传统 ,在与西方的比较中探讨跨文化交际的发展趋势及其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4.
高永晨 《学海》2001,(6):44-47
全球化导致的全球跨文化交际大格局对传统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带来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只有适时调整跨文化交际研究方法,拓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领域,才能构建与时代同步的跨文化交际学.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描述网络技术改变了大学生自我改变的行为方式和影响了他们的跨文化交际,得出了大学生自我改变与跨文化交际之间是互动关系的结论,并对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发表在《科学》上的跨文化诚信研究为例(Cohn et al.,2019),阐述跨文化研究中的文化偏见问题。文化偏见是指在忽略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未能充分考虑不同文化的行为表征,从而导致研究结果存在局限性和偏误。尽管很多学者指出避免文化偏见的必要性(Henrich et al.,2010),但其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仍普遍存在,且常见于顶尖期刊。因此,本文总结了文化偏见的四个主要成因与四条减少文化偏见的建议,以此为减少文化偏见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张宁 《学海》2008,(1):205-208
各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的独特性,产生了语言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即一种事物在另一种文化里不存在,或者一种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事物及概念在另一种文化中没有相应的词来表达.这种不同民族文化间普遍存在着的语言空缺现象,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困难.  相似文献   

18.
沉默作为一个非言语不发音的空符号,在跨文化说理中是双方说理规则发生冲突时的常见言语标示。它在互动现象中易于捕捉、在规则层面便于分析。沉默研究还能服务于规范性的说理评价。对沉默却鲜有系统研究。本文结合逻辑学、会话分析与跨文化交际学中的相关研究,对中德大学生跨文化说理中沉默的构建进行研究,从而分析并比较双方文化特定的说理规则,并提炼一套跨文化说理中的沉默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在文化间性研究中,我们与其要了解他者文化,毋宁说要革新我们自己的文化观念,并面临建立新的概念语汇的需要,使我们能够表达文化之间的差异。在回避普遍性方法的跨文化研究环境中,我们必须提出并思考一个问题:对于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们来说,分享经验首先是美学经验可能吗?是否有普遍形式的美的经验?是由于超个体意识呢,还是由于我们的大脑结构,我们才有可能分享经验?我们经验中的普遍性问题是无法避免的吗?  相似文献   

20.
文化心理学与跨文化心理学的比较与整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心理学和跨文化心理学都是心理学的文化转向之产物,二者都重视对文化的研究,要求把文化纳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因而有很多方面相似,但也存在着一些本质的不同。跨文化心理学是在不改变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或假设的前提下对其加以修正,而文化则与之相反,它要从根本上否定科学主义心理学的硬核。不过,二者各有优劣,在心理学研究中应把二者整合起来,以便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