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萧前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除了由于受客观实践条件的局限和主观实践经验不足带来的难免的失误外,其他的一切错误,可以说,归根到底都是由于划不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  相似文献   

2.
中国改革十年,举世瞩目,成绩斐然,但也屡屡出现令人难以逆料的困难、失误和严重挫折。失误和挫折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也为我们提供了重新探索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规律性的社会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3.
社会改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所固有的一贯思想。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社会改革可能成为阶级斗争的副产品;在无产阶级取得胜利的国家里,社会改革则是进行社会全面建设的基本方式。因此可以认为,社会改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中的一个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4.
对于文化研究来说,一个符号概念也许是必须的和必要的。借助于它,我们就可以对各种文化现象、包括各种形式的精神文化做统一的理解;对各种跨文化现象做深层结梅的综合说明;可以弄清诸文化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以及文化进步的某些一般特征。而一  相似文献   

5.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或者说,马克思主义整个科学理论体系都是建立在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的。在迈向21世纪的前夕,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总结建国五十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的经验教训,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辩证关系,反思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的成功和挫折,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在主体唯物主义争论结束后,日本唯物论研究自50年代下半期起转入低潮,民主主义科学者协会于1957年解体。札幌、大阪、东京等地相继组织地方研究会,1960年结成各地方唯物论研究团体的联络机构,“日本唯物论讨论会”,发行会刊《唯物论研究》(共发行23期)由于受到国际共运内部矛盾和斗争的影响,日本唯物论研究会于1965年不得不停止活动。进入70年代,唯物论研究又逐渐复兴,1973年创办全国性刊物《唯物论》(半年刊),  相似文献   

7.
8.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社会历史观对普世伦理的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社会历史观的理论基础,是其人的需要理论和人的本质学说,其主要内容揭示了道德的社会历史性、阶级性与全民性以及客观统一性.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社会历史现对正确评述普世伦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实践概念上,李达把实践理解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而冯契把实践理解为"要求自由"的活动。基于对实践观的理解,李达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为"实践唯物论",而冯契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为"实践的唯物主义"。李达侧重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阐发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冯契侧重结合中国传统哲学来阐发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李达和冯契都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视域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相似文献   

10.
社会结构作为一个整体社会范畴,是指社会构成部分之间稳定性的整体联系和组织方式。在宏观社会学研究领域里,社会结构既是关键的理论概念,又是基本的分析框架。从社会发展研究的方法论前提看,无论是一度风靡的各种现代化理论,还是新近崛起的比较政治经济学,无一不是特定社会  相似文献   

11.
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生产力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实践思维方式与实践的生产力观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它使马克思在生产力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实践的生产力观。马克思指出:“我们看到,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一个现实生活的任务。”(马克思,第54页)也就是说,马克思研究生产力的出发点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生产力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能力。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要维持自己的生活、创造自己的历史。从事物质和精神生产活动,既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物质…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有着丰富的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的描绘中,可以了解他们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特征的描述。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实现这一阶段,最根本的条件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观中的内容主要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深刻理解和把握好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论述,将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罗莎·卢森堡的社会主义民主理论高于第二国际其他理论家的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地方在于,她从历史辩证法的高度来思考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社会主义的现实政策和策略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她把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为社会主义的最高原则,作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目的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标志,另一方面她又面对现实的残酷斗争,肯定俄国革命的意义及其采取的集中主义组织形式的必要性。在她看来,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其现实的政策和策略之间发生的矛盾恰好证明,社会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辩证的过程。正是基于这一思维高度,她阐发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并对布尔什维克的集中主义的组织形式及其相应的政策进行了善意的、同志式的批评。一方面,她批评布尔什维克取消普选制,没有把无产阶级的专政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建立有机地结合起来,没有处理好无产阶级专政与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表达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她又承认布尔什维克对待议会和普选制的态度及其所采取的严厉措施是迫于当时的国际国内的严峻环境。在这里,与其说她是对布尔什维克政策的批评,不如说她是对社会主义本质与现实矛盾的一种思考。这种思考方式,从哲学的层面上看,就是从社会主义运动危机的角度,即从马克思的否定辩证法的视角,思考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未来前景。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认为,作为一个整体性概念,社会结构并不象某些结构主义社会学理论所说的那样,“是人类心智的产物,是由人脑固有的结构化潜能对外界的一种投射”,而是对现实社会的整体结构性的一种科学抽象,如同恩格斯指出,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法即“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过程的自觉的反映”。社会结构是社会系统运行和发展的客观产物,既有内在的科学规定性,又有外在的鲜明特征。从总体上把握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社会结构的科学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在社会结构改革的实践中有效保持社会主义社会的稳态运行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反思潘自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批判空想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产生的。但是,由于国际共运内部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严重泛滥,一些执政的共产党人用非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理论,这在实践上直接导致了原东欧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内...  相似文献   

16.
如何在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西方当代语言分析和批判哲学之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代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对于以往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批判性反思、意识形态的话语特征和意识形态理论的本质机制三个方面比较系统地探讨了当代反思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阿尔文·古尔德纳在这个课题上的主要探索成果,并基于理性思辨哲学和实践哲学的基本观点对其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实践生产力观的当代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从实践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的必要性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不是以实体思维方式或客体思维方式思考生产力问题的生产力观,而是以实践思维方式思考生产力问题的实践的生产力观(简称实践生产力观)。实践生产力观对旧哲学生产力观的变革和创新,实质上是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从实践角度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把人理解为从事自由自觉活动的人,即实践的人;把作为人的活动对象的自然理解为人的实践本质对象化的自然,即人化自然;把作为人的活动对象的社会理解为人的实践本质对象化的社会,即人类社会;把作为人的活动…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与政治运动理论:框架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鼎新 《学海》2006,(2):20-25
本文在与美国主流社会与政治运动理论进行对话和点评的基础上,全面而简要地介绍了西方社会与政治运动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理论要点、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尤其是西方社会运动理论和革命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作者本人基于多年学术研究实践基础上的反思。只有面对中国自己的真问题,才能发展出一套与西方既有理论既能对话,又有所超越的、中国学者自己的社会与政治运动理论。  相似文献   

19.
林彪一伙鼓吹的“顶峰论”,把毛泽东思想说成是不能再发展的“终极真理”。在他们看来,不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如何发展,毛泽东思想都不会再发展了。因此,他们胡说只要背熟那么几条,就能“一通百通”。这种谬论否认了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否认了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也是对毛泽东思想本身的诋毁。  相似文献   

20.
当代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李佃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430072)由中共中央编译局、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和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联合主办的“当代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于1997年11月9日至11日在武汉召开。来自全国的40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