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门学科都有某些问题,有点像意味深长的恶梦一样,人们一再加以讨论。行为的研究就因为这样一个问题而感到苦恼:“这种研究到底是不是科学?”行为的研究有些奇怪的东西,非到我们探明究竟而加以适当的补救,就会不断地使我们不安。本文想指出自然科学和行为科学可以纳入一个单一理论体系的途径。从这一分析来看,行为的研究应不应该称为“科学”,读者一定会自己作出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一个基于无知的群组宣告逻辑,该逻辑是带有宣告算子的无知逻辑加上一个基于无知的群组宣告算子的扩展,用以表达群组中的每个主体宣告他们各自的无知后什么东西为真。我们对比这一逻辑和文献中相关逻辑的相对表达力,并研究该逻辑的框架可定义性问题。另外,我们也提出一个公理化系统并证明它的完全性。  相似文献   

3.
库恩和泰勒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区别的争论金吾伦编者按:“科学追求真、伦理学追求善、艺术追求美”,科学史之父萨顿的这一见解几乎代表了整整一代人的观念。在他们看来,自然科学是关于事实的判断;而社会科学是关于价值的判断,因此两者之间有一不可逾越的鸿沟。然而,随着解释学和科学哲学的发展,表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这条鸿沟是不存在的,在科学理论的评价过程中,除了真理标准外,还存在价值标准,自然科学中同样存在语义、语境的问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们重新讨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究竟何在?现发表“库恩和泰勒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区别的争论”一文,以期引起学术界广泛的争论。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关系,尤其是其间的区别是哲学界关心和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不久前,在台北举行的“传统中国文化与未来文化发展”的学术研讨会上,就有不少学者对这个问题发表了许多意见,可见这个问题已为我国学者所重视。国际学术界对此问题也很重视。库恩与泰勒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之区别所展开的一场争论,便为这个问题的深入探讨提供一个新视角。一般人的心目中,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最根本区别就是,前者是对事实的认识,后者是对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参与者的宇宙”和客观性的属人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观性范畴,是指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指向的实在对主体的感知、意识的独立性、居先性、制约性。 牛顿力学所说的客观性是指不依赖于我们的认识过程而存在,它服从拉普拉斯的决定论,我们称之为“客观性”。康德从主体方面来规定客观性,认为“只有被纳入普遍必然性的东西才是客观有效的”,这是通过知性概念达到的客观的判断。这即是“客观性Ⅱ”。 现代自然科学,特别是量子力学使上述两种关于客观性的见解出现危机。现代自然科学表明,我们所描述的自然界不只是外部世界,而且还有认识着的主体以及同外部世界的关系。这也即是说,科学是以人为中心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证了如下观点:第一,存在是个体的一个真正的谓词.尽管说每一样东西存在可能是不足道的,但很多东西只具有偶然的存在.第二,虚构实质上是一种假装,虚构名称不具有普通名称的功能,它们只是在假装进行指称,关于虚构对象的陈述也只是假装表达了命题,而不是真的表达命题.第三,“虚构的”一词可以叠置,虚构实体是由于人们的活动才得以存在的一种特定类型的抽象实体,它们的存在取决于虚构作品是否被创造出来,因而虚构实体的存在是一个诉诸经验便可解决的问题,在日常语言中,我们完全可以对虚构实体进行量化并建立同一性.  相似文献   

6.
哲学·科学·宗教——罗素答W.魏亚特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什么是哲学?答: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世上没有两个哲学家会作出同样的回答。我认为,哲学是由对一些人们还没有精确认识的问题所作的各种思考构成的。问:哲学和科学有何区别?答:广义地讲,科学研究我们所认识的东西,而哲学则研究我们所不认识的东西。这是一个简单的定义,也正因此故,随着知识的进步,各种问题会不断地从哲学领域转向科学领域。问:哲学有什么用处?答:哲学实际上有两个用处。其一是对那些不能加以科学地认识的东西,保持活跃的思考,因为  相似文献   

7.
如果我们要问我们的对象——自然科学本身是什么东西,那末我们就闯进了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这个圈子中去了。在这个颇有争论的领域中,我实在是波勃(K·Popper,现代英国哲学家——译者注)的一名学生。你们或许还记得,波勃关于自然科学的定义可以言简意赅地表达成:科学家们的任务,就是用他那个时代的知识,去建立某种理论,不消说,这种理论必须概括当前的知识,但这还不够,它还应该对未来的实验和观察作出预言。倘若这些实验或观察的结果与理论的预言不相符合,那末我们就说:这个理论是失效的,它被实验否定了。  相似文献   

8.
无知,常是人们对某一个体或群体缺乏教育和文化、道德修养,以及没有知识、愚昧落后状态的一种卑视。因而,它常被人当作“毫无价值的东西”,予以讨伐。可是,哲学认识论并不拒斥无知。无知在哲学认识论领域有着广阔的生存空间。苏格拉底曾以“自知其无知”自夸,①并要人们以自知其无知要求自己。在他看来,承认自己的无知,是探求知的前提。爱尔维修说,“人生而无知,并非生而愚蠢。”“无知是真知识与伪知识之间的中点。无知的人的位置在伪学者之上,在有才智的人之下。”②他还认为,人犯错误的原因在于:“没有一个人对自己的无知抱恰如其分的怀疑态度,因此人们极容易认为自己在一个对象上看到的东西就是能够看到的一切。”③康德认为,“无知的意识……不应当成为我们探索的结论,而应当成为对它们进行探求的最强烈动机。”④波普尔说,他之所以要论述“无知的来源”,目的在于“左右注意力,借助于这个题目的措辞让人注意……关  相似文献   

9.
早就听说商洛有一个麻风病院,可一直不知其究竟,甚至也不知其在何方何地.一个星期天,我们去商州天主堂,与本县刘神父交谈了一阵,他也说起这个麻风病院.这使我们多少对它有所了解,也更激发了去看一看的念头.后来,我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家人了,正好亲戚中有认识该院院长的,于是,他帮助我们联系,使我们的这个计划终于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皮亚杰图式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认识论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两个重要的方面往往被人们忽视:其一是关于认识的自然科学研究;其二是关于认识的个体发生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在探讨自然科学究竟属于什么的问题中,讨论了自然科学是否属于社会意识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大致上有以下三种不同的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属于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领域的东西,它们反映的是经济基础(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的不同方面。自然科学反映着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反映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发展的  相似文献   

12.
明确论断和详细论证7+5=12这般意义明晰的命题的分析/综合性质,是每一位关心数学命题的认识论地位的数学哲学家、每一位关心分析—综合二分法和先天综合命题实存性的哲学家都无法回避的问题。继给出关于这一问题的穷尽所有可能的五个论断,并逐一反驳前四个论断,第五个论断最终得以被支持。这个论断是说:7+5=12是先天综合命题,但并非基于康德的理由。该论断为先天综合命题思想提供了判决性实例。对第五个论断的论证,一方面基于现代视角对算术命题的深刻内涵的理解,另一方面在哲学史上各个流派关于分析—综合二分法的观点间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13.
当回顾《医学与哲学》走过的这 2 0个春秋时 ,使我们想起著名的科学史家萨尔顿在他的著作《科学史与新人道主义》中说过的一段话 :“要想使科学劳动人道化 ,唯一的办法是向它灌注一点历史精神 ,即崇尚过去的精神———崇敬世世代代一切良好意愿的见证人的精神。不论科学变得多么抽象 ,它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本质上都是同人道有关的。每一项科学成果都是博爱的成果 ,都是人类德性的证据———每当我们对世界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我们也就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我们和世界的关系 ,并不存在着同人文科学截然对立的自然科学 ;科学和学术的每一门类都是既…  相似文献   

14.
哲学的轉变     
作者认为目前已掌握了一种逻辑方法,它使传统的哲学体系(被称作“形而上学”)间的争论成为不必要的,传统的哲学争论已到结束之时。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哲学的转变”。这个所谓“转变”实质上就是把传统的哲学问题,也就是把哲学的基本问题宣布为没有意义而加以取消。即不再认为哲学是一种世界现,而把它降低为对语言的逻辑分析。现将其主要论点提要如下: “我确信我们正处在哲学底最彻底的和最后的转变之中,……即哲学体系间的无结果的争论已到结束之时。……现在已经掌握了这种方法,它使每一个这样的争论在原则上成为不必耍的。……维特权斯坦(在1922年的《逻辑哲学论》中)是推进到达个决定性转变的第一个人。“每一种认识乃是一种表达,一种描述,……而这能以任何的方式,通过任何的语言,应用任何一种任意制定的记号系统来达到的。所有这些可能的描述方式……必须有某种共同的东西……就是它们的逻辑形式。一切知识只是由于其形式,才成为知识……。这一简单的见解……使传统的认识论的问题得到解决。对表达、描述的本质的思考……代替了对人类认识能力的研究。……因此没有在原则上不能回答……不能解决的问题。迄今认为不能回答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不是真正的问题,而是无意义的文字序列。”“无论哪里存在着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在理论上人们总是能够指明导致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证实的活动,即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最后终点,总是同样的:即出现由观察、山直接经验所断定的确定的事实。……除通过观察和经验科学以外,对真理没有其他的检验和证实的方法。……每一门科学都是知识的系统,即都是真的经验命题的系统,……全部科学都是知识的系统。在此之外,不存在‘哲学的’真理底领域。哲学不是命题的系统,它不是一门科学。”“哲学就是这样一种活动,通过这种活动,陈述的意义被发现或被确定。哲学使命题得到澄清,科学使命题得到证实。科学所涉及的是陈述的真理,哲学所涉及的乃是陈述所说的到底是什么。……形而上学者的努力一向都集中在这一荒谬的目标上,……就是要说那不可说的东西。……形而上学的没落并非因为它的问题的解决是一件人的理性所不能胜任的事,而是因为根本就没有这种问题。”“我们认为不确定的和纯粹或然的性质是与哲学不相容的,……这是因为或然性或不确定性概念是完全不能应用于明确意义的活动,而这种活动是哲学所赖以构成的东西。……的确,只是由于这种性质,哲学体系间的争论才能终止。……今后将不再有谈论‘哲学问题’的必要了,因为人们将哲学地谈论一切问题,这就是说,有意义地和清楚地谈论一切问题。”  相似文献   

15.
因为这里没有一处是不能察看你的 ,你必须改变你的生活。赖纳·马里亚·里尔克 :《阿波罗的古躯》希腊的触觉经验观无论这是一个理解、把握或是简单接触的问题 ,感知这个词汇通过我们常常视之为恰恰是一种隐喻变异的东西 ,清楚地指向触觉的物质性。这就是古希腊思想所认识的 ,或朦胧地感觉到的、作为一种在其历史与设计中有时隐匿的常项 :描绘对存在的首要通途的感觉 ,[1 ] 首要地是一种接触的方式。远非标志一种简单的知觉实在论 ,[2 ] 这种认识蕴涵着一种关于世界中事物呈现的观念 :触觉设定了一种外表 ,而每一存在 ,为了显现与被看见 ,因…  相似文献   

16.
<正>清高的真主在《古兰经》中说:"当时,你们道听而途说,无知而妄言,你们以为这是一件小事;在真主看来,确是一件大事。"(24:15),又说:"信道的人们啊!如果一个恶人报告你们一个消息,你们应当弄清楚,以免你们无知地伤害他人,到头来悔恨自己的行为。"(49:6)。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要面对一些无稽之谈的谣言,这些东西  相似文献   

17.
1、引论 出于完全是数学哲学以外的原因,一些现代认识论哲学家提倡一种因果认识论,根据这种理论,如果X要知道P,那么必须满足的条件之一是,在X相信P与使这种信念为真的事实(事实P)之间应该有一种合适的因果关系。 在许多哲学家看来,这似乎会造成一种结果,即对关于数学命题意义的柏拉图主义的解释产生一种潜在的致命的反对意见。因为根据柏拉图主义关于数学命题的真值条件的解释,真数学命题借以为真的事态实际上涉及抽象对象[数、集合、等等]的性质——这些对象处于时空之外,因此不可能与我们的数学信念有一种合适的因果联系。由此似乎得出,如果认识确实服从于因果制约,那么柏拉图主义就使数学认识成为不可能的——数学事实就其本性而言在因果方面是中性的,因而一定是不可认识的。柏拉图主义的反对者得出这样的结论:既然我们确实有数学认识,那么关于数学命题意义的柏拉图主义的解释一定是不正确的。在本文中,我将首先试图说明,如果以我刚刚表达的形式提出柏拉图主义,则它完全能够经得起认识论的反对意见。然后我将转而考虑一种更新的(而且是更严厉的)反对意见。这种意见在一些学者的论述中得到暗示,但是被菲尔德(Hartry Field)最清楚地表达出来。我还要试图建议一种方式,以这种方式柏拉图主义仍然能  相似文献   

18.
谈笑论生死     
正《庄子》里面有一个永恒的命题:关于生死。庄子说:"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古代的真正懂得生命奥秘的人,没有觉得拥有生命有多么可喜,也不觉得死亡来临有多么可怕。真正的君子对生死的态度从来是不刻意的,不追问自己从哪里来,也不担忧自己往哪里去。因为,生和死只不过是一个生命形态的变化。庄子在《大宗师》篇里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个人都是方外之人。他们心意  相似文献   

19.
一个具有某种深度的独创思想不仅应作为最稀有的事物之一,而且也是最难以吸收的。在事先就可以断定,一篇短短的介绍只能把这个思想泄漏一下而已。所以,我们的工作事先就已注定了是要失败的,不过我们又不得不试一试,因为要不然一个人的思想又怎么能传播呢?事实上,一个人很可能只为了不甘自居于无知而希望泛泛地知道一个盛名所意味的东西:但是如果这篇论文给读者尝到的小小的滋味——譬如装在瓶子里、散  相似文献   

20.
不立不破     
“不破不立”,这是一个大家熟悉的命题,意思是只有先破才能后立;“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旧的、老的东西扔了,才会设法去弄来新的、好的。这话听起来有点道理。但是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是这样呢?事实上,有许多东西恰恰存在着与该命题相反的关系:不立不破。不立不破,就是说,新的不立起来,就不能破坏原有的旧东西,即使旧的东西一时破了,过不了多久,又会重复出现。有这么一个颇值得我们回味的故事——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学生漫游世界后,坐在郊外一块荒地上说:“十年游历,你们已经是饱学之士了。我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大家:现在你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