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弗雷格在两卷本的《算术基本规律》中以严格形式化的方式完成了逻辑主义的任务,即用逻辑符号定义算术符号,然后从逻辑公理推出算术公理。在该书的序言中,弗雷格首先重申了逻辑主义的目标及其哲学意蕴;其次,他介绍了《算术基本规律》一书的主要内容和阅读方法,并且说明了他的形式系统从《概念文字》到《算术基本规律》的转变过程;最后,他以埃德曼的《逻辑学》一书为靶子,激烈地批判了逻辑学中的心理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古代历史中,边其断代来说,先秦史的时间跨度长,从传说时代(即原始社会)至夏、商、周三代,约有五六千年,这段历史又很复杂,问题也最多。因是最早的一个历史时代,故古史上许多问题的追根寻源都要在先秦史中去探求。但,我国先秦史中的不少人和事并非一时一文就能说得清楚,甚至有的问题要留待子孙们去根据新发现的资料进行探讨。对于先秦史中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在目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历代有关的记录、论述搜集起来,分类排比、编辑成书,供进一步的研究,是一项有  相似文献   

3.
自从我在1964年初版的《道德问题论集》,经过“十年内乱”的厄运,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东风,于1980年初获得增订再版以后,又已经三年多了。在这三年多的时间中,我们伟大祖国的面貌,在重病之后,已经向健康发展的方向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中也包括对于伦理学和马克思主义道德科学的研究、宣传的社会地位空前提高。这门学科,现在已经由冷门变成了热门。大、中、小学几乎都已设置了这方面的课程,报刊上登载有关这方面的文章也日益增多起来;  相似文献   

4.
奉普慈特慈的安拉之名 今年春的一天晚上,今源在电话中告诉我,他要把20年来公开发表过的文章选一下,准备出本集子,征求我的意见。我说这是好事,表示支持。他又问我能否为他这本书写序,我答应了他。几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如今他已经把书稿送到了我的面前。我看了一遍,感到很高兴——为今源,也为我国的伊斯兰教与当代宗教研究事业。 收入文集中的很多文章,我过去都看过。正是在这些文章中,我认识了作者。在与他交往20多年的岁月里,今源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知识渊博却又平  相似文献   

5.
陈泽民 《天风》2001,(5):45-46
我的同工许鼎新教授是我国著名圣经学者前燕京大学宗教学院教授李荣芳博士的关门弟子,多年师从李博士学习和研究旧约希伯来文和旧约经典。1953年燕大宗教学院合并到北京燕京协和神学院,许老师任专职旧约教师,继续师承李荣芳教授从事旧约研究,编写《旧约希伯来文讲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 ,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健康、长寿 ,医学的成就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巨大。然而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人们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地对医学产生疑惑和提出批评。毋庸置疑 ,在过去5 0年里医学突破性的进展 ,已挽救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多得多的生命。我们已开始厌倦医学的进步 ,以至于应当对今天认为是当然 ,而一二百年前是不可能的巨大变革进行观察。以下章节将要讨论这些进步。作为导言 ,在这里简要地概括一下在 2 0世纪下半叶发生的重大变化。二战爆发时 ,青霉素仍在实验室研究阶段 ,尚未投入临床应用。在这种抗生素“魔弹”发…  相似文献   

7.
作者时勘同志的《现代技术培训心理学》这本著作是适应我国当前大力推进工业现代化的一种十分迫切的要求而写的。作者也有良好的条件来写出这本书。我认为,这本书至少可以相当好地初步满足我国目前大幅度实现工业现代化中技术培训这个特别迫切的要求。它将会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这本书是我近四十年前开始写的,因为事务冗忙,时作时辍。原来计划,除现在书中的五章外,还有三章是有关中国与外国佛教关系史的,因佛教协会已有这方面资料的编辑和著作,所以不重复了。我写成第一章后,曾以《楞严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那句话中提出“饮水”二字作为笔名,陆续在《现代佛学》杂志上发表。有一位朋友问我:“你为什么用这样一个小题目?”我说:“我喜欢‘小题大做’,而不愿‘大题小作’,更害怕有题空做。”这本书名很合我的心意。几年前,一位青年僧人用日文翻译这本书,我应他的要求写《序》时,曾记下与本书有关的一件事:一九五…  相似文献   

9.
据悉,我的《科学唯物论》一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我感到由衷的高兴。我认为,这表明中国的哲学家是唯物论者,他们对新思想是开放的,而某些新思想不可避免地与传统不相容。唯物论已经经历了二十五个世纪了,它的整个历史是一部进化的历史而不是停滞的或任意变革的历史。但必须承认,唯物论还有一段很长的道路要走:它必须依据逻辑、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  相似文献   

10.
罗素《哲学问题》序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素的《哲学问题》是几代哲学学生的必读之物。在该书中,他并没有探讨所有的哲学问题,而仅限于他认为自己可以肯定而且能有所建树的那些问题,他主要涉及的是知识论,即考察我们能说知道或有理由相信的那部分哲学分支。在此基础上,他得出了某些令人瞩目的有关所有事物的终极类别的结论。他并没有探讨伦理学以及有关心灵和行为的各种经典问题,如自我的本性或意志自由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陈慰中博士,福建省漳平市人。1930年1月出生于厦门鼓浪屿。1945年随家出国,旅居南洋、美、英等国,后定居加拿大维多利亚。在美国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后,继往英国学习神学,得神学硕士学位,被按立为英国国家教会圣公会牧师。1973年应邀至加拿大维多利亚参加创办国际学院,任生物化学教授多年,翌年被选为英国牛津皇家显微学终生院士、1984年创办加拿大中华学院,任院长。1990年创办李约瑟中国古代科技博物馆,任馆长。有多种著作介绍中国文化及古代科技发明成果。曾多次应邀来华,在多处大学讲学,并被聘为名誉教授。  相似文献   

12.
13.
禅,无一字可说,却又无数字说不尽,即空即有,可谓玄妙。如今以百家而说禅,自然更是妙笔生花、妙语连珠、妙趣横生,直至妙不可言。张中行、李赓扬、释惟贤三位善知识先后发表妙论之后,有一位七年级的医科大学生颇有所感,将平素一些想法敷衍成篇,诚心奉献。今公之于世,望引起更多人的思索。方立天先生是著名佛学家,著作等身,名闻遐迩。先生对安祥禅的兴趣很浓,评价也很高,认真地写了一篇序加以阐扬。当然,其中有些观点恰恰是方先生自己所主张的。作为一家之言,对学佛习禅者一定会有裨益的。美籍华人桑继康先生的文章原载于赖永海学兄主编的《禅学研究》,对禅的领悟生动自然,真个是“道无不在”。因见彼刊印行不多,为使大众共赏妙章,特转载于本栏。“先斩后奏”,尚望作者与赖先生海涵。  相似文献   

14.
高宣扬教授向我建议,为他所写的诚心诚意论述我的著作的书,撰写一篇序言;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荣誉。但是,除了我感受得如此强烈的荣誉之外,我还愿意表达内心的喜悦,因为他使我能够向中文读者们,呈献我对自己的作品所提出的几个问题。我等待着我的读者们给予回答的所有这些问题,归结为这样一个待认识的问题,即:对于语言的分析,不管是在我的书中已明确地讨论过的,或者是那些在较少直接地论及语言的著作中尚未言明的,是否都真正地具有普遍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今天,在美国的文化批评家中,经常使用的一个词是。旅行理论”(Travelling Theory)。理论正在以前人所不知道的频繁和迅速程度从外面涌入美国。后结构主义、解释学、接受美学、后殖民主义论述①  相似文献   

16.
早在古印度佛教初创之际,许多深奥的教义往往用诗仍颂赞的形式来表现,不少喝赞一吟便是数十数百行,可谓气势恢弘的创作了。佛教传入东土,译经之中不可避免地要译诗渴,因而使中国的文学界发现了这种淋漓尽致的表现手段。尤其是佛与禅的境界,不知启迪了多少诗人的创作,滋润了多少诗坛佳作。中国本是个诗的大国,由于吸收了佛教文化的营养,使中国的诗歌创作显得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佛教诗歌作为中国诗歌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中国诗坛中应占有一席之地。综观佛教诗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从印度佛经韵文的翻译而来…  相似文献   

17.
《真理与方法》第二版实际上未作改动。有读者,也就有批评者。此书已经得到的关注无疑使作者有义务吸取读者提出的一切真正有价值的建议而修订全书。然而,一种由经年累月的深思熟虑所形成的思路有其自身的稳定性。不管一个人如何力图深刻领会批评者的见解,他自己的基本观点总是在在都占主导的。自从本书初版问世以来,已经三年过去了,但对作者来说,要把全书重新校订一遍,并有效地利用他从批评中以及他本人近来的工作中所得到的一切,三年的时光实在是太短了。不过我或许可以简要地概括一下本书的意图和  相似文献   

18.
《巴姆哲学文集》第一卷序言萧火昆焘巴姆教授以将及九十的高龄,远涉重洋,多次来到中国。他到许多城市访问、讲学、考察,表达了他对中国文化与哲学的崇敬心情与立志沟通中西方文化的愿望。为了得遂其宏愿,极欲在中国建立一个研究中心,俾能更切近地从事中西文化与哲学...  相似文献   

19.
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徐文泽似乎有几份“偏爱”——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对此一直保持着足够的兴趣.1995年,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在他硕士学位论文基础上扩充、丰富、完稿的《从现实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评析》.于今,他又完成了在他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数易其稿、增删而成的著作《现代视野的审美形式: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性反思》.对于一位非专业研究者,能够如此,确为不易!  相似文献   

20.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世界正日益缩小。东方和西方、北方和南方的相遇与相互融合,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世界正在得到和谐的整合。相反,各种意识形态、价值系统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对抗和冲突在整个世界愈演愈烈。如何才能在多元的世界上找到一个共同的精神基础,同时又并不损害每一种文化和精神传统的独特性?这是人类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因此,各宗教之间的跨信仰对话是极其重要的。佛教相对远离于激烈的当代世界社会-文化潮流,同时又始终没有积极参与跨信仰对话,而现在,它已经无法回避当代多元主义、全球主义和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