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谎言可测     
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生活在谎言的世界里。为了自尊说谎,为了虚荣说谎,为了掩盖失败说谎,为了某种利益说谎,为了爱说谎,为了恨说谎。说谎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成就”之一,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据统计,每人在每周中至少撒较大的谎达13次之多。乔伊斯·布拉泽博士则指出:一个美国人平均一天要说200句谎话。 诚然,并非所有的谎言都是有害的,正因为如此,人类还专  相似文献   

2.
说谎行为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表现,儿童说谎行为的发展有利于其认知发展,促进其对社会道德规范的了解和学习,帮助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回顾现有的儿童说谎的类型,包括反社会谎言和亲社会谎言,介绍儿童说谎的研究范式以更全面地了解儿童说谎的种类,包括被动说谎范式和主动说谎范式,并在以往研究基础上指出未来可研究方向,如修改范式、增加对亲社会谎言的研究和对特殊儿童的谎言研究等,可以更好地理解儿童说谎的发展过程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玫瑰谎言     
长期以来,“说谎”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种虚伪不诚实的表现,是奸诈而可耻的行为,受到诚实正派的人鄙视和不齿。但我要马上指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说谎可不一定是坏事或“奸人的所为”。说谎也可以完全出于善意,有时谎话“非说不可”。这种善意的“说谎”——可称之为圣洁的“玫瑰谎言”,不但不会有人责怪你,反而是“认可的行为”,事后甚至会受到当事人或周围人的感谢。 余老师16岁走向教坛,辛勤耕耘了30个春秋,教育教学成绩卓著,桃李遍天下,人们真诚地称赞他为浇灌幼苗成长的“园丁”、把全部心血化为火焰的“蜡烛”,  相似文献   

4.
以165名3~4岁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情境故事法考察谎言概念理解的年龄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幼儿心理理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谎言概念理解的作用。结果表明:(1)幼儿对说真话行为与说谎行为的概念理解不是同步发展的,对说谎的概念理解要早于对说真话的理解,4岁幼儿的谎言概念理解水平高于3岁;(2)控制幼儿的年龄和言语能力后,心理理论与谎言概念理解显著正相关,专制教养方式与谎言概念理解显著负相关;(3)幼儿心理理论在专制教养方式与谎言概念理解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裤子上满是水渍,小刚硬说他没玩过水;嘴边明明沾有巧克力的痕迹,小红却偏偏不肯承认吃过巧克力。诸如此类的谎言让年轻的父母伤透心神却又倍感迷惑。因为他们总是把“不能说谎,要做诚实的孩子”作为一种基本道德来教育子  相似文献   

6.
正毕淑敏在文中写道:人总是要说谎的,谁要是说自己不说谎,这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我也说过谎。在我成长的路上,同样生长着一棵"谎言三叶草"。五岁那年,我摘下三叶草的第一片叶子。我是个胖嘟嘟的小女孩,没人陪伴玩耍时,就会"啦啦啦""呜呜呜"地哭一通,忙碌的小伙伴们无动于衷,依然奔跑在田间旷野。泪眼婆娑中,走来了隔壁的小刚  相似文献   

7.
谎言识别     
现实生活中,谎言愈来愈成为人们大伤脑筋的问题。我们常常认为“言为心声”,但诈骗犯在骗取他人钱财时,语言往往是很动人的,其姿势也会像演双簧一样与语言的欺骗默契配合,令人难以辨别。一些人,特别是善良、单纯、并怀有某种幻想的人,极易成为诈骗者的牺牲品。然而,虽然有人称说谎是一门高超的“艺术”,但说谎也难做到天衣无缝。说谎给说谎者带来心理障碍,在行为上  相似文献   

8.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fNIRS)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一种脑成像技术, 其凭借生态效度高,成本低等优势已成为一种具有广阔前景的测谎技术.研究者使用了被动说谎和主动说谎的实验范式, 验证了fNIRS技术在说谎研究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揭示了其在探讨年幼儿童说谎行为和真实互动情景中自发说谎行为的神经机制中的优势.未来研究应综合运用多种指标和方法, 考察说谎行为的神经网络, 加强真实人际互动情景下自发谎言神经机制和儿童说谎认知发展神经机制的研究, 这将有助于揭示说谎的本质, 提高测谎效力.  相似文献   

9.
批评家们常说:这个世界充满谎言。说谎对我们来说的确不陌生,有时是为了转移视线,有时是为了吸引注意,有时甚至仅仅是为了好玩。可当谎言成了你的精神快餐,进而连自己也分不清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谎言的时候,就要注意了,因为,你很可能已经患上了谎语  相似文献   

10.
仁慈的谎言     
栖云 《思维与智慧》2005,(11):32-32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有被谎言欺骗或是用谎言去欺骗别人的经历。谎言的本质是欺骗,而说谎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说谎者所希望的目标:但是谎言并非都是恶意的,在某个时刻,它仁慈的光辉同样让人感动。  相似文献   

11.
外国幽默     
高级谎言鲍勃是一个很喜欢听别人说谎的人,他甚至许下诺言———“不论是谁,只要能说出两个最有水平的谎言,我就把唯一的女儿嫁给他。”消息传出,附近所有的说谎者纷至沓来,几乎踏平了鲍勃家的门槛。但他没有一个中意的,告诉说不要打他女儿的主意。有一天,一位年轻人找上门来建议道:“先生,今年夏天将非常炎热,现在该出去到街上挖一个大洞。等热天一到,就能够售洞赚钱了。”“不错。有点意思。”鲍勃听得眉飞色舞,“好。下一个呢?”这时,只见年轻人从口袋里拿出一张泛黄的纸。“先生,这是一张借据,上面写着的是您父亲逝世前…  相似文献   

12.
沙光  天米 《天风》2011,(3):47-48
原文学:"谎言"一词的希伯来语原义为"说谎、不真实、虚假",相关译词为"谎诈、虚假、谎、假、谎话、虚谎、谎言的、哄人的",字源于"撒谎、欺骗"一希伯来语单词;而"谎言"希腊语原义为"撒谎、说假话、诈骗",  相似文献   

13.
关于说谎的道德评价和"善意的谎言"的道德辩护问题,在思想史上相当惹人注目。与传统的道德哲学研究路径不同,分析哲学家们在说谎问题上的研究路径主要是意义/指称分析、心理学哲学分析、语言发生学分析、意向分析和言语行动分析。他们提示了一种试图以语言分析探询事物之本性的态度,这些看法与传统上对说谎做出价值评判有较大差异:首先,分析哲学家们自觉地把说谎当作一种言语行动,主要从语言哲学、心理学哲学而非实践哲学上进行考察;其次,他们更注重对说谎的概念分析和心理学哲学的考察。有理由认为,相对于前辈们对说谎问题的实质—实践考察,他们更加侧重于说谎问题的形式—理论分析。通过对说谎行为的观念考察和概念澄清,可以加深对人类说谎现象的了解,帮助我们解决和消解与此相关的某些智性困惑,同时也为我们对日常生活问题的哲学分析提供某些思路。  相似文献   

14.
你若敢说你从来没有说过谎,那么这肯定是一个谎言了。谎言是人性的一部分,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不可能没有谎言。谎言的祖师,应该是《圣经》里面的那条蛇,所以人类从亚当夏娃开始,就掌握了说谎的技巧。有时想想,即使在上帝掌握的伊甸园里,都制止不了谎言的播种、生根、成长,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又怎么能屏除谎言于日常生活之外呢?  相似文献   

15.
郑瑱 《天风》2016,(4):30-31
正基督徒不可以说谎,理由既简单又充分——因圣经教导我们"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参雅5:12)。但现实往往会有让我们很难抉择的时候,在极端的情况下——假设我们至亲至爱的人得了绝症,或我们遇到一个所谓的绝境,我们可以说"善意的谎言"吗?我搜集了支持"善意的谎言"的理由,大致有以下几种,但我并不认同:  相似文献   

16.
五、谎言及其种种 说谎是一种恶行,它会使社会的集体结构出现裂隙,会使事物的正常进程受到干扰。说谎者会受到人们的冷眼,其言无人信,其行无人从。在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劳动生产者,需要从事买卖交换,需要别人的信任,而说谎则会破坏这种信任。所以安拉给说谎者安排了迷误,他在《古兰经》中  相似文献   

17.
小饼 《天风》2011,(3):46-47
众所周知,谎言是不好的,若从社会规范的高度来审视,撒谎属于品德问题,遭谴责也就毋庸置疑,古今中外这一道德标准都是一致的。从小我们都听过"狼来了"以及皮诺曹因为说谎话鼻子变长了的故事。对于基督徒来说,我们当"弃绝谎言"(参弗4:25;启21:8;雅5:12;太5:37)、"不要彼此说谎"(参西3:9)。主耶稣也曾教导我们说:"魔鬼是说谎之人的父。"  相似文献   

18.
孩子说谎,一般起于3—4岁,尽管五花八门,归纳起来不外乎“趋乐”和“避苦”两大类。 “十个孩子九好强”,为了博得赞扬而说谎,就是由“趋乐”心理导向的;而孩子更多的说谎是  相似文献   

19.
康德在《论出自人类之爱而说谎的所谓法权》一文中提出的“对凶犯不可说谎”的主张,在国内外学术界一直都是一个被广泛讨论的哲学“难题”。对于这一问题,可以从义务概念的层次性寻求解决的出路。康德对义务首先作了法权义务与德性义务的区分,其中法权义务又被区分为“基于契约的义务”和“作为这些义务之基础的义务”两个层次。“真诚”或“不可说谎”属于后一个层次的义务,它事关公民社会的根基,因而是任何个人都“没有权利”违背的,即便个体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必须在所不惜。德性义务中的说谎虽然也是对人格中的人性尊严的伤害,但它只涉及我们自己作为“纯然道德存在者”时的义务,而不涉及公民社会的根基问题。从德性义务的角度来看,说谎虽然“不应当”,但毕竟“可以”现实地存在,尽管说谎者为此必然要受到别人或自己的蔑视。然而,说谎在法权上是绝对不被许可的,因为作为公民,任何个体都没有这个权利,即便在面对凶犯时我们也只能说真话。不过,对凶犯说真话并不意味着我们无视朋友的生命,因为既然相对于公民社会而言,个体的生命是无足轻重的,那么我们用自己的生命来保护朋友,也是我们出于法权义务而应当采取的必然行动。  相似文献   

20.
“小朋友,听完了这个故事以后,我们要知道,做人要诚实,不要说谎……。 你看,小木偶说谎,鼻子都变长了……。” 我们在为孩子讲故事的时候,总不忘记适时地切入一些叮咛,生怕孩子只注意有趣的故事情节,而忘了这个故事的目的,所以讲故事往往就成了“说教”的工具,难怪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