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在笔先     
古人写作,强调“意在笔先”。所谓“意在笔先”,就是在动笔写作之前,先要分析材料,形成明确的思想,确立起所要表达的文意。然后再按文意表达的需要进行写作。“意在笔先”不同于“主题先行”。“主题先行”是根据予先拟定的“主题”去凑材料,编瞎话。“意在笔先”。则是先根据真实的材料确定文意,然后写作。“意在笔先”,精辟地总结出一条基本原则,阐明了写作中一种规律性的认识。文章写作,从来就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表述活动。作者的政治倾向、感情爱增,都要在文章中表现出来。因此,作者只有把“立意”放在首位,做到“意在笔先”,写作才会笔随意走,文从意生,使  相似文献   

2.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他的《史通·叙事》篇中说过:“章句之言,有晦有显。显也者,繁词缛说,理尽于篇中.晦也者,省字约文,事溢于言外.”在他看来,文章有的隐曲蕴藏,有的直显外露.文章有“晦”“显”之分,就要求写文章的人既要学会用“露”笔,又要学会用“藏”笔.“露”笔鲜明磊落,直言无余,给人明快之感.“藏”笔含蓄内蕴,言近旨远“言有尽而意无穷”,读来颇多余味。写作中,是用“露笔”还是用“藏笔”,这要取决于文章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一篇文章,立意要高,语言要美,但也不能忽视对结构的设计.因为,文章的结构是文章的骨架,是作者思想条理化的具体表现。只有结构严谨,文章的思路才会明晰。人们把文章的主要构件划为三部分,俗称为“开头”、“中间”、“结尾”。“中间”部分是文章的主体,没有主体,何谓文章?其重要性自不待说。对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及其内部关系,也不能忽视,需要在教学和写作中下功探索。毛主席早就要求人们:“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要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说话的开头、中间、尾巴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部联系,不要互相冲突”。“开头”与“结尾”之间的关系就是逻辑上的同一关系,表现在文章语气上就是前呼后应的关系。要正确表达思想,使文章首尾一致,要求人们的思维必须符合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目前,在中学生的作  相似文献   

4.
写文章需要有一条清晰的思路。所谓思路,就是思考问题的线索,也是人们写文章时所必须遵循的路子。思路清,才能保证文路清。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但是,怎样才能理清文章思路呢?理清思路,取决于作者对客观事物有深刻的认识,而对客观事物的深刻认识,又源于对客观事物仔细的观察和了解。如果一个作者对所写的客观事物观察不仔细,印象朦  相似文献   

5.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就是说,感人的文章都是作者真挚感情的自然流露,而文章之动人心魄的力量,也首先在于它蕴含的感情。古人谈到感情对写文章的重要性时曾有过不少论述,他们视情为文章的主干.梁代文论家刘勰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作者观察生活需要感情,构思作品需要感情。感情的冲动,推动着写作的进行.写文章要把丰富的感情注入文章的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6.
鲁迅曾提出文章的语言要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实现这“三美”是书面语言的最佳表达效果。其中的“音美”就是指语言的声律美,我们在讲话或写文章时,必须讲究语言的声律美,即注意语言的音韵和谐、抑扬顿挫、跌宕中节。古今中外的文学家都非常重视语言的音律美。我国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说:“文章之精妙不出  相似文献   

7.
在文章中,“中心思想”亦称“主题”,是个充满活力的重要概念,传统的文章理论中谓之“意”或“主脑”。《东坡文谈录》说:“天下之事散在经传子史中,不可徒得,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意是也。不得意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  相似文献   

8.
一字立骨法写文章讲究炼意、立骨。意不炼,不能深刻感人;骨不立,不能紧凑挺拔,炼意又立骨,则意深而文俊。文章的立骨之法很多,清人概括出的“一字立骨法”,就是其中之一。这种方法要求:通过一、两个字,把文章的“主心骨”树立起来,使文章的叙事、说理、描写、议论都有所遵循;文章的左曲右折,千变万化,都是为了把那个立骨之字写深写透。立骨之字写透了,文章也就成功了。据《史记》记载,年轻的张良在桥上遇一老者。老  相似文献   

9.
有些人写文章,往往苦于没有东西可写,好象生活的源泉到了自己的笔下就停止了奔涌,一下子干枯了似的。这其实是一种假象,生活并不会厚此薄彼,重要的是要学会向生活索取材料。如何向生活索取材料呢? 首先要养成观察的习惯。可以说,观察是作者认识生活,获取材料的重要途径。许多著名的作家、  相似文献   

10.
写文章是要讲求美的。文章之美,可以从各个方面体现出来。譬如材料用得丰富,能够给人以充实美;结构安排合理,可以给人以协调美;抒情酝藉,表现为含蓄美;描写细腻,又显出柔抚美……甚至一词一字运用得当,也会增添文章的美色。近代学者刘师培所谓“益助词以足句”就是指出要通过合理地使用辅助性词语(主要是指虚词)来加强文章的声感美。  相似文献   

11.
情感是人们写文章的重要心理因素,它渗透到写作活动的全过程中。以文章材料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到结构安排,语言运用,无不伴随着作者的情感活动,无不传递着作者的情感信息。作者为写文章收集材料时,对他所接触到的现实的、历史的,具体的、概括的,直接的、间接的材料,不仅仔细地观察过,冷静地思索过,而且强烈地感受过,以至达到“见景生情,触目兴叹”的  相似文献   

12.
借物喻理法     
写文章的直接目的,就是把文章的主题很好地表现出来。高尔基说:“主题是从作者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为了表现这种思想,人们总结出了不少的方式方法,“借物喻理法”,就是其中之一。“借物喻理”,就是借助与所论问题有意念联系的客观之物,从而明确地表达出文章的主题,也就是表达出作者在生活中所  相似文献   

13.
在写作过程中,古往今来,人们都在追求这样一种境地:“意则期多,字惟求少。”就是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相当丰富的内容。用现在的说法,就叫做简炼。所谓简炼,是说在写文章的时候,文笔要干净利落,“贵乎精要”,刘勰在《文心雕龙·书记》中说:“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唐人刘知几在《史通·叙事》中也说:“文约而事丰,此述作之尤美者也。”以最洗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这是文辞简炼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4.
同中见异法     
同中见异法,是恰当地反映生活的一种重要方法。“同”就是重复,“异”就是不重复。在重复中写出不重复来,是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列宁说:“发展似乎重复以往的阶段,但却是另一种重复,是在更高基础上的重复”。这种“在更高基础上的重复”,就是似同而异,同中有异。写文章当然要忌重复,反来复去不见新意,那是思想贫乏的表现。但是,为了表述的需要,有意地进行重复,并且能在重复中写出不重复来,那却是认识深刻、思想缜密的表现。写文章恰当地使用同中  相似文献   

15.
欲擒故纵法     
文章之道,忌直贵曲。直,一览无余,不能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曲,变化多端,易于吸引读者。古人云:“情欲信,辞欲巧。”也就是说,写文章一要讲真情实意,二要讲表述奇巧。欲擒故纵法,就是把文章写得曲折、奇巧的一种方法。欲擒故纵法,就是在描述本题或揭示意旨的地方,故意放缓一步,巧生枝节,使文章疏荡生色,奇妙感人。褚少孙写《西门豹治邺》,采用欲擒故纵法,就收到了出奇制胜,感人至深的效果。邺县的巫祝、三老“给河伯娶妇”,  相似文献   

16.
邓晓芒同志的《思辩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一书是作者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而精心撰写的一部力作,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研究的新突破.要在黑格尔辩证法研究中推出新意,需要有新的视角、新的思路,还要有理论的勇气和冷静钻研的精神.作者立足当代,力求对“原版的”黑格尔思想作尽量准确的、客观的表述,在黑格尔辩证法这个“古典”的主题上,发前人之未发,展示了一系列的新意和创见.本书开宗明义第一章就令人耳目一新地挖掘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两个起源——语言学起源和生存论起源,追溯了作者独具慧眼所发现的黑格尔辩证法中的“逻各斯  相似文献   

17.
0 引言 比兴论证,拿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采用打比方的方式去说理。例如: [1]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 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毛泽 东选集以下简称选集,卷三,836页)这里,毛泽东以“射箭要看靶子”和“弹琴要看听众”这两项比喻为论据去论证了“写文章和做演说要看读者和听众”这一论题。这就是比兴论证。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头两部分用来考察毛泽东著作中比兴论证的特点,第三部分对比兴论证的独立性问题作些必要的申说,第四部分是简短的结  相似文献   

18.
善读无字书     
杜甫有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谈的是读书对于写作的重要作用。但是,写文章如果单凭“读破万卷书”是不行的,重要的还在于要对客观事物有深刻了解,掌握第一手材料。因此,古代有见识的文章家都主张读“无字之书”。清人王葆心转引廖燕《答谢小谢书》云:“昔者亦常有学矣,于古人书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糟粕,无所从入。退而返之于心而有疑焉。意者其别有学乎?然后取无字书而读之。无字书者,天地万物是也。古人常取之不尽而尚留于天地  相似文献   

19.
人贵直,文贵曲。写文章不能象胡同里赶猪——直来直去,而要象“螺丝壳里做道场”,尽可能的委婉曲折。文章曲折多变,才能令人爱读、耐读。如果一篇文章,从头至尾平铺直叙,一览无余,那还有什么艺术的魅力? 有人认为情节复杂的长篇大作,可以写得波澜起伏,而短章小品则难以写出变化。其实不然,短小的文章,只要讲究章法,巧妙布局,同样可以曲折动人。杨朔的散文《荔枝蜜》,内容非常简单,字数不过两千,但写得那样曲折、有味,从章法上看,颇有“尺水兴波”之妙。这波澜,乃是作者的感情变化所引起的。情变而文变。  相似文献   

20.
初学写作者往往有这样一种想法:自己之所以写不出好文章,主要是因为缺乏写作的方法技巧,因而总想让老师传授一些写作“诀窍”。相反,写过一些文章的人,有的认为“文无定法”,对写作的方法技巧不屑一顾,甚至把方法技巧看作是束缚写作的“条条框框”。这两种看法都有片面性。写文章要讲究方法、技巧,也有规律可寻,但是没有秘方绝技。金代王若虚正确地阐明了这一问题。他在《文辨》中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