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个有良知的人,尤其是为人父母和为人师长者,都应尽到为亲为师的责任。以《古兰经》和圣训为准绳,关心教育子女和穆斯林青少年。循循善诱,引导他们好好做人,使他们在思想上得到提纯和升华。让他们和善良的人们接触,使他们懂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因为人生在世,社交往来难免不交朋友,然而选择什么样的人做朋友是非常重要的,穆圣说:“人易随友人之道,故应注意交结之人。”①又说:“与善人相交或与恶人相交,如同与贩麝香的人或与铁匠(拉风箱者)相交。贩麝香者,要么你受其惠赠,要么你买一点麝香,或嗅到香味;而铁…  相似文献   

2.
当初儒家虽然倡导“人治”与“礼治”,但并非轻视“法”的作用;法家虽然倡导“法治”,但并非不重视“人”的作用。在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孔子确实十分重视“人治”,即注意发挥人的作用;同时也重视以法度治国,孔子提倡的“礼治”实为以法度治国。孔子的“人治”、“礼治”思想为法家,尤其是韩非的“法治”与“人治”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启示、借鉴与发展的基础;并为汉武帝及其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尊奉。  相似文献   

3.
郑敏 《天风》2011,(1):60-61
一位受洗不久的姊妹曾问我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没有受洗前,在博客上对社会不公正现象加以评论或批判,极少受到人的指责。可受洗后,却屡屡受到一些基督徒的质疑。比如,有一次,这位姊妹在博客上搞过一个“贪官该不该杀”的调查,结果在近600名投票者中,93%的人赞成贪污100万以上就该杀。但有7%的人认为,不论贪污多少都不该杀的。  相似文献   

4.
古代中国是一个严重不平等、彻底身份化的社会。它实行严格的政治与经济分化,崇尚特权,“治人者”与“治于人者”泾渭分明,政治权力被全面垄断,经济机会也被专制统治所牢牢控制,社会严重的利益分化与政治不平等,使古代中国阶级矛盾突出,社会时常笼罩着一种不满、对...  相似文献   

5.
淡化生活     
淡,形声,从水,炎声,(说文)解释为“薄味”。老子曰:“淡乎其味”。淡义由此引申,其间就有平淡。清淡、淡泊。淡然之意。淡,是一种境界;纯真而不幼稚.脱俗而不超凡,平常而不卑微,寂寞而不孤独。以平静之心量一切:高与低、起与伏、贵与贱、贫与富、荣与辱。老...  相似文献   

6.
“道—美”:道教美学的核心范畴潘显一梁启超先生确为近代中国介绍西方文化之先驱,也是开“丑陋的中国人”之议论先河的人。不过,他也有千虑一失的时侯。他认为,“欧美人高尚之目的不一端,以吾测之,其最重要者,则好美之心其一也”,而中国人不讲“真善美”,只讲“...  相似文献   

7.
辩论与言说很早就受到我国思想家的重视和研究。《论语·先进》载,两千多年前儒家就把“言语”列为培养教育和考察评价学生的一个方面,并使之与“德行”、“政事”、“文学”并重。因此,不仅儒家创始者孔子“善为说辞”,且弟子中亦多有宰找、子贡等擅长言谈辩说之能者。(参见《孟子·公孙丑上》)墨子更进了一步,他直接了当地把“谈辩”做为墨家在天下实现“义”事的首项要务。“治徒娱、县子顾问于子墨子曰:为义孰为大务?’子墨子曰:管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  相似文献   

8.
《荣辱篇第四》:故君子者,信矣,…··提故穷则不隐,通则大明,身死而名弥白。杨惊注:“隐,谓人不能隐蔽。”博山《苟子评注》:“隐,忧也。”按:“穷则不隐,通则大明”,即“穷则名不隐,通则名大明”,“则”后的主语“名”,蒙下“名弥白”而省。《儒效》篇(本文几只举篇名的,均属《苟子》本书):“(大儒)穷则独立贵名”,《君道》篇:“故君子之于礼也,敬而安之,…··提故穷则必有名”,与本篇“穷则(名)不隐”意同。杨注“隐,谓人不能隐蔽”,所释欠明,傅山说:“隐,化也”,则误甚。尧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  相似文献   

9.
乙:我们分、,完“中庸之道”之后,回头再去讨论阿人”做媒”的问题。丙:阿婆是“?道者”,认为“中庸是最适中的”,观.她又否定‘“中间人”,这样不是自相矛尼/自打嘴巴吗?乙:不会的3壬。果解作“中间”碰壁的话,她马上“转I二”而解作“适中”便可以了。甲:但是,胎地里把“中间”改为“适中”,是“偷换概念”‘“偷天换日”的手法。况且,说句空洞无物的话有什么用呢?乙:有“瞒天过海”的特别用途!甲:利用文字魔术做成的障眼法,的确可以骗过很多人。乙:很多“中道者”自己也不意识到“空无内容”而自/。;欺人。自…  相似文献   

10.
祭祀“天地君亲师”浅谈何建章“天地君亲师”并举,大概始于《荀子·礼论》。《礼论》云:“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地祖,而隆君、师。是...  相似文献   

11.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这段话出自《论语·宪问》。关于其中的“君子道者三”一句,历来说解颇不一致,概括起来,可得四说:一说“君子道”为君子之道(见邢《论语注疏》),此说以“君子道”为偏正...  相似文献   

12.
女人大都不喜欢言论自身的价值,仿佛有价值便被视作物而非视为人。其实不然。人也是物,不过是会动的物,是会思考的物,是具有高级智能的物。通常所言的“人物”便挺爽快地把人归类为“人”物。大凡物,自然有“价值”。 在两性世界中,女人比男人的价值高。 男女交往时,总是男人对女人小心翼翼,奉承巴结套近乎。诸如“女士优先”之类的阿谀之辞便是贱贱男人放在两性天平上女性一端的重量级的砝码。别小看这“砝码”,倘若谁胆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道一句:“女人靠边”。那世界准会闹翻了天!不是男性轻看了自己,委实是在两性价值法则上,女人优于男人所致。  相似文献   

13.
<正> 卫灵公问陈(同阵)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刘宝楠《正义》引《新序》五曰:“昔卫灵公问陈,孔子言俎豆,贱兵而重礼也。”按以孔子“贱兵”,不答卫灵公军旅之问,非也。考军旅之事,儒家所重,《尚书·洪范》:“八政,八曰师。”盖戎为国之大事,有国者必重之。《春秋》谷梁襄二十五年传:“古者,虽有文事,必有武备。”为人臣者,必文、武兼擅,诗人所以褒讚尹吉甫“有文有武”(《诗经·小雅·六月》)者,惟孔子以“文”为首而己。他于军旅,一是子  相似文献   

14.
吴宁 《中国道教》2006,(1):57-58
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将道家理论与鬼神巫术、神仙方术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独特的宗教神学体系。儒家和道家分别是父权制和母权制在文化观念上的不同反映,儒家尚刚知雄崇阳,道家贵柔守雌主阴。道教以“阴阳平衡”、“贵柔守雌”的原则为指导,特别反对残害妇女。《太平经》说:“今天下失道以来,多贱女子,而反贼杀之,令使女子少于男,故使阴气绝,不与天地法相应。天道法,孤阳无双,至枯,令天不时雨。女者应地,独见贱,天下共贱其真母,共贼害杀地气,令使地气绝也不生,地大怒不悦,灾害益多,使王治不得平。”①在道教里,女者应地,女性象征大地,对女性的…  相似文献   

15.
或多或少,或轻或重,人都是有着自己的口头禅的。 乐观者常说,“只是一点儿毛毛雨而已”;悲观者常言,“我的天啊,这可如何是好呢”;自负者常云,“他也不过如此吧”;自卑者常语,“咱怎能跟人家相比呢”;无畏者常论,“狭路相逢勇者胜”;胆怯者常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相似文献   

16.
陈丰盛 《天风》2011,(11):58-59
教会生活中,当有人见某基督徒因犯罪而跌倒时,劝勉者往往会说:“不要看人,人是不好看的,只要看耶稣。”在教会的讲台上。也经常会听到一些不要看人的教导。因此,教会的见证会中一般传道人都不提人的“功劳”,在讲台上不作自己的见证,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就以“某人”来替代,避免有突出个人之嫌。  相似文献   

17.
有句成语,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意思是用某人对付别人的办法回过头来对付他自己。这种语言技巧,简称“还治”。 “还治”在交际中有种种妙用。 一、反击挑衅 某公园一僻静处有一个矮树墩,一个中年妇女坐在上面休息,坐了一会,觉得口渴,就去买雪糕。等她回来时,树墩已被一位姑娘占据,她顿时柳眉倒竖,出言不逊:“下蛋不勤,占窝倒挺快的。”姑娘先是一愣,见这位妇女眼盯树墩,便明白了说话的意思。她一边起身让座,一边说:“对不起,耽误你下蛋了。” 这位姑娘借词(“下蛋”)还词,以牙还牙,既反击了对方的无礼,维…  相似文献   

18.
伊斯兰经注学家认为,《古兰经》第二章1-5节是对全章纳领性的提示,尤其第2节着重指出:“这部经典,其中毫无疑义,是敬畏者的向导”。过去人们把“蒙台给”(po)这个阿文词口头译为“行计较的”、“戒慎的”,含“有所执著的”或“严格要求自己的”等意义,先贤刘智把它译为“谨慎土”。我们通常把它理解为谨言慎行,重视修养的人。因为不重视修养,不谨言慎行,不要说追求一种真理的引导,更无所谓修养和信仰,因此也谈不上需要什么引导。从这节启示中可以看出,伊斯兰教教义的重要原则,不仅仅是思想信仰,同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放…  相似文献   

19.
思考     
君不见这样的情景吗?阿訇在宣讲“卧尔兹”讲到害怕之处,涕泪双流,乃至泣不成声。反观听讲群众,两眼茫然,不知所云,或嫌阿訇话多或者低首絮语。此情此景,凡热心教门者无不动容,苦思扭转之计。阿訇说:难道你们不害怕吗?心比石头还坚硬吗?一人说:“我们听不懂,所以无知,无知则不知惧怕!”知感真主,现今阿訇已不再故作神秘,以群众听不懂相炫耀,而是力求通俗,话用方言土语,言必简约明了。所以听不懂者,实是不想听罢了。如此,我们能否讲出贴近群众,贴近现实,打动人心的“卧尔兹”已成当务之急。有人说:“当今之世,科技…  相似文献   

20.
中华古代人文精神自周代始就辐转于实践的道德理性。诚如近人王国维所说:“周之制度典礼,实皆为道德而设。”(《殷周制度论》,见《观堂集林》卷十)道德理性或实践理性的本旨在于“立人”,而最初的所谓“立人”无非是使人从禽兽中独立出来而过着真正属人的生活。周之“文”对此十分明达,如《礼记·冠义)}云:“凡人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又《礼记·曲礼上》云:“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然而.延至春秋之时,这一立人的实践理性却因着周文之繁琐疲蔽而变得敌视人了——一个由周礼所提供的巨大的“文”网锁蔽了人之首动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