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州本是一个旅游资源一般的城市,但是旅游收入却占了地区生产总值的15%,成了拉高经济收益的重要内容。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常州应从走"差异化"竞争路线、全方位挖掘"吸睛"元素等方面入手,将常州建设成"近悦远来"的旅游明星城市。  相似文献   

2.
文化遗产是提高城镇建设水平的重要资源优势,而借由艺术的路径能够将这种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切实做好区域景观要素的艺术史信息保护与管理,并通过智慧型科技平台将其融入城市文化的展示之中,可以营造出传统遗产价值与现代社会功能互动共荣的公共美学空间,促进城市居民的身份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在习近平文艺思想和互联网思想的指引下,深入探索"艺术城市"与"智慧城市"的互动机制,创建一系列个性鲜明、风格独特、技术先进、媒介发达的城市品牌,既是中国特色"美丽城镇"建设的发展目标,亦是强化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以及提升地方政府文化治理能力的推进器。  相似文献   

3.
《学海》2019,(5)
城市化进程是城市空间的塑造过程。中国城市建设不是单独的、碎片化的过程,而是在整体性的空间体系中展开。城市空间由政府通过宏观制度政策、城市规划设计、行政区划调整、公共服务而塑造,并形成分等级、有层次、次序和功能区分的"差序空间"。这一空间格局不仅将所有城市囊括其中,还深入到城市内部,构成了一个非水平的、纵横交错的空间结构。"差序空间"下的城市建设表现出"先后主次",也影响着城市社会和政府治理。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的建设也列入了国家发展的战略之中,目前政府在城市建设上都只注重于交通、医疗等方面的建设,这些行业的信息化程度都相对较高,但是在城市建设的道路上却缺少了对个性化的建设,对城市生命线的管理关注度和程度都还比较低。  相似文献   

5.
徐州的城市发展与建设应依照健康科学、生态安全、环保节能、尊重自然文化遗产的理念,强化规划的约束力,及时预防和应对各类"城市病"。同时,徐州面对本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时,需要不断推进绿色引领型、资源节约型、科技创新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确保城市生态健康的同时不断提升本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6.
丁敬雯 《学海》2007,(2):197-200
由于理论准备不足和实践经验缺乏,目前多数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思路,未能体现出区域创新体系的特色和优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区域创新体系的机制问题研究不够。本文从区域创新体系机制的制度前提、创新路径和机制结构三个方面,探讨了区域创新体系机制的特点,以求能对各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实践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方维慰 《学海》2014,(6):132-137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是提升城镇化品质的关键环节,也是政府必须承担的公共责任,政府治理具有开放性与双向度,更加易于实现公众对于有序城市空间结构的诉求。为此本文以协同创新、以人为本、生态导向为价值取向,以城市体系建设、城市有序扩张、土地集约利用、城乡空间联动为实现路径,以规划引导、用地控制、区划调整、产业政策、住房制度、经济刺激、设施建设为杠杆工具,系统地论述优化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的政府治理。  相似文献   

8.
城市标志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策划城市经营城市的概念已在全国各级城市进一步的展开。城市形象中的城市标志在"经营城市"的推广中自然被列为首项工作。但城市标志设计在标志设计中尚属"新生事物"。在案例、理论上尚缺乏足够的借鉴和依据。本文就城市标志的基本视觉要素和设计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及设计流程方面的诸多问题作些抛砖引玉式的探讨研究,以期为中国的城市形象设计补臻奇葩。  相似文献   

9.
"城市双修"是综合、多维的更新理念,是针对城市生态、用地结构、建设风貌、人地和谐等方面问题而开展的多层次、多视角的修复与修补活动。文章通过梳理城市更新的相关理念与做法,剖析"城市双修"的理论及内涵特性,提出"全域化、持续化、精细化"的"城市双修"模式,对莲城许昌的"城市双修"应用进行探讨,总结"城市双修"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推广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推进我国健康城市发展,从健康城市观念、认同和文化形成角度,系统梳理了健康城市观念发展、国际发展历程、中国发展历程、社会组织研究机构与公众对"健康城市"建设参与等;深入分析了"健康城市"建设在中国面临的挑战;并从继续深化对"健康城市"观念的理解、培养"健康城市"文化、政府携手社会共同强化"健康城市"认知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促进我国"健康城市"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今天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景观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命脉,好的城市环境和城市文化能够带动城市快速发展。而今在商丘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城市其景观建设有待大力改善。通过对西安文化景观设计建设的分析,提醒我们要合理利用景观设计手法及现代设计理念,巧妙地提炼本市的物质文化要素和精神文化要素并将其应用在现代城市景观环境中。  相似文献   

12.
城市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地使其文化品质得到有效提升,而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使得文化品质对于整体城市品质的提升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城市文化的构建过程中,需要充分地将城市自身所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创新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需要充分地对历史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并且使城市自身的文化品质得以有效提升。创新型城市需要进一步对自身所拥有的现代化特征进行进一步的考量,从而使整体城市在构建过程中能够拥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的现实特性。基于上述角度,文章对当前我国城市文化品质提升的有效路径进行了详细探析,并且对各类提升品质的方法进行有效探讨,推动我国城市文化品质提升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3.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一个时代的生态、文化、经济、政治等发展和变化的焦点和结晶。在国内,对于公共艺术与城市品质提升的内涵、特性、机制及文化品格与美学尺度等理论问题的思考还是滞后的,因此,系统地、深入地对公共艺术与城市品质提升进行梳理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城市建设在改革开放40年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正在步入注重自然与人文和谐、诉求差异和特色,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新阶段。文章以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沈阳城市治理提升工作,对标国内外先进城市为指导,以整合研究的方式,为实现沈阳市"以精准规划、精致建设、精美设计、精细管理为理念贯穿城市建设各个领域和环节,彰显大沈阳的城市气质和提升城市品质"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增强"做实文化、建设城市、振兴沈阳"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结合沈阳城市实际,研究高水准实施城市公共艺术提案。  相似文献   

14.
不断追求个性化发展的今天对城市品牌形象塑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整合多方资源,对其进行更为有效的传播。文章首先分析城市品牌形成要素,然后以此为基础,具体探究组织、受众、内容、渠道、监管评估五个方面的整合策略。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城市的空间形态不单是文化元素的解构整合,更应该是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城市文脉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城市文脉是内核,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文化形象的外在表征。文章通过分析城市文脉在内容组织、形象定位、视觉语言等方面的内在逻辑关系,解读外在视觉表征与内在文化表征的联系,探寻城市文化内在意蕴的构建需求与空间形态的关系。城市文脉与空间形态共同打造沈阳市文化品牌形象,城市的空间形态展示,不只是解决美的问题,而是真正用设计解决问题,从而带动文化创新,具有更高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学海》2014,(5):157-163
本文通过对土地出让、城市建设、房地产价格之间经济机制的分析,描述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经营城市"投融资模式,并利用35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了住房和土地市场的联立方程组,对其进行了验证。我们发现,土地出让金对于地方财政越重要,城市政府越有动力出让更多的土地,使得土地供给弹性上升。同时,土地出让金的充裕使得地方政府有更多的财力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发展环境和宜居性,从经济增长和生活质量两个途径间接推动房价和地价上升,在未来产生更多的土地出让收入,形成土地出让、城市建设和房地产价格的自我强化。实证结果表明,基础设施改善对于房价和地价的推动作用比土地供给弹性增加所可能带来的抑制效应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王静 《美与时代》2004,(7):57-58
城市的总体形象,是人们对城市的综合印象和感受,是人们对城市价值评判标准中各类要素如人文、自然、经济等形成的综合性的特定共识.城市形象的塑造需要通过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等手段来实现,形象的传达需要借助视觉识别来体现.城市视觉识别基本设计要素包括城市标志、城市名称标准字、城市标准色等.  相似文献   

18.
信息图形不同于一般的图形设计,通过挖掘信息图形丰富的视觉要素来整合富含城市文化基因的旅游信息,再将城市旅游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和内涵以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的形式进行传播和推广,能提升城市旅游品牌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城市广场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要素,往往是一个城市的象征。西方城市广场的发展,走过了数千年的漫漫路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城市广场也开始在各地城市建设中蓬勃兴起。城市广场的设计在功能使用和景观观赏等方面,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向多职能、多单元、多级别、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国力日益强盛,文化、艺术审美相应提升。山西作为中部崛起力量之一,具有厚重而独树一帜的文化历史积淀,然而千篇一律的城市风貌却掩盖了城市应有的独特魅力。城市灵魂的焕发需要文化艺术的赋予,需要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艺术的理解与整合,才能逐步提升城市的影响力。城市建设中,色彩是最易于执行的艺术手段。因地制宜、随类赋彩作为中国艺术精神的瑰宝,对城市的同质化建筑改造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色彩作为冲击视觉的第一要素,有塑造空间、重建空间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