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芹国 《天风》2002,(12):15
经文:哈2∶9哈该是以色列民族被掳归国后的一位先知,投身圣殿重建工作,在极度困难中,他奉命说预言:“这殿后来的荣耀必大过先前的荣耀。”(该2∶9)此预言的实现应指基督与教会。为了达到此目标,先知号召在物质建设的基础上,更要重视信仰和灵命的建设。对此,书中有很丰富的内容,今从2章1至9节中提出几个明显又重要必须学习的功课,彼此勉励:  相似文献   

2.
“正义由天上俯视,忠信从地上出生”出自圣咏 第八十五篇的句子,是诗人在以色列人民从巴比伦返 回耶路撒冷时一些人因挥不去奴隶生涯的阴影,淡化 了民族意识,只求个人生存,对复兴祖国,重建圣殿 信心不足,(参见哈盖先知书第一章)他们虽然得到 肉体的回归,却得不到内心自由的情况下用来坚强同 胞的心志,并预示未来默西亚王国的远景,鼓励人民 对重建家园充满信心。与其说“正义由天上俯视,忠 信从地上出生”所表达的未来远景已在我们这恩宠年 代成了现实,不如确切地说它就是“道成人身”这奥 迹的诠释。  相似文献   

3.
朝觐归来话朝觐努尔曼·马贤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发祥地和先知穆罕默德的诞生地,也是穆斯林礼拜朝向中心──天房圣殿的所在地,到麦加朝觐是穆斯林必须履行的五大功课之一。麦地那是伊斯兰教的第二发祥地,也是先知穆罕默德陵墓所在地,在朝觐期间,去那里拜谒陵墓,凭吊先...  相似文献   

4.
虽然耶路撒冷曾经是以色列人的圣城,是他们每年必须前往朝圣的地点,但为天主教和所有信仰耶稣的信友们来说,耶路撒冷起初并不是重要的宗教圣地。初期的教友们多少受了耶肋米亚先知的影响,并不太重视耶路撒冷。先知的名言是:你们“不要信赖虚伪的话说:这是上主的圣殿,上主的圣殿,上主的圣殿!”(耶七4)。但自从君士坦丁皇帝在耶京修建了耶稣的圣墓大殿之后,耶京才彰显了它的重要性。在这之前,耶稣坟墓的所在地,曾经被罗马皇帝德利亚诺恣意破坏,并在其上修建了外教神明的庙宇。但到了第四世纪,已有精确的记载:西班牙的朝圣妇…  相似文献   

5.
稳行高处     
林孔华 《天风》2012,(8):20-22
虽然无花果树不发旺,葡萄树不结果,橄榄树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粮食,圈中绝了羊,棚内也没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华欢欣,因救我的神喜乐。主耶和华是我的力量!他使我的脚快如母鹿的蹄,又使我稳行在高处(这歌交与伶长,用丝弦的乐器)。经文:《哈巴谷书》3章17节至19节哈巴谷是一位"问题多多"的先知,在《哈巴谷书》中,先知向神发出一连串的求问、追问、质问,他还准备着与神辩论(参哈2:1),因为先知看见了神选民的悖逆与奸恶,同时也看见了仇敌对待选民的强暴与残忍,  相似文献   

6.
先知信息通常分审判的信息与盼望的信息。先知的 "预言"只占他们讲话的一小部分,并且总是与先知面临的社会状况、所发生的事件相关。强调先知的"明言"并不是否定先知的"预言",预言的内容如果与明言的内容毫不相干,预言也就失去了它实际意义。旧约对新约的预言,应该被理解为上帝永恒意志的体现;圣经的统一性是指贯穿在新旧约中对信仰宣告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公元六世纪末、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出现了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内忧外患,接踵而来,各种宗教思想杂然并陈。正当阿拉伯民族在漫长的黑夜里徘徊无归的时候,麦加城内哈申家族的一个家庭里,一个男孩诞生了。他就是现在世界上亿万人民所信仰的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他是怎样由一个贫苦的孤儿成长为一个对人类具有深远影响的  相似文献   

8.
<正>大多数俄罗斯穆斯林会遵循哈乃斐派。哈乃斐派从诞生之时起,就旨在维护《古兰经》的真正意义,从未出现任何激进行为、极端主义的形式。哈乃斐派遵循《古兰经》以及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圣训,在持续数百年的时间内,在极重要的意识形态方面,取得了胜利。这使成百上千的灵魂免于痛苦与灾难,巩固和加强了社会的和平与稳定。众所周知,大伊玛目阿布·哈  相似文献   

9.
陈跃鑫 《天风》2001,(11):14-15
《尼希米书》主要是记载尼希米先知回应上帝的呼召,回到自己的祖国,带领众百姓重建耶路撒冷城墙的事情。根据《尼希米记》的记载,尼希米是“哈迦利亚”的儿子(尼1:1),是属犹大支派的(尼2:3)。他是复同时期的省长,原是波斯王亚达薛西一世(主前464-424年)的酒政,后来要求王派他到犹大,援助族人的困难,尤其是协助  相似文献   

10.
孙金政 《天风》2005,(11):3-3
经文:弥6:8先知弥迦是在主前739-687年,在南国犹大作先知。他出身农村田舍,生活简朴,思想单纯,议论直率,信心热切。这时的南国犹大虽然繁荣昌盛,但由于物质生活上的糜烂,带来难数的罪恶。虽然希西家作王后确有改革决心,清除圣殿中的异教敬拜,烧毁柱像和拜偶像的邱坛,颇有中兴气象。但政治上和宗教上的改革与真正的悔改,中间还有一大段距离,人民在内心上并没有彻底革新,农民因亚述军队的掳掠而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富人和官吏可在城堡里安居,而农民生活却全无保障,朝夕生活在恐惧当中。面对当前的形势,弥迦先知勇敢地指出,假先知的信息,富人的贪得无厌,投机取巧的商贾,贪污的官吏,欺诈的祭司和枉法的司法人员,要求他们和整个以色列民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神同行。才能得拯救。  相似文献   

11.
2009年初,我应邀参加了二十一世纪普世运动续行委员会会议.来自全世界基督教各个不同传统的教会代表就二十一世纪基督教普世运动的现状和前景进行了热烈的探讨,也令我对新世纪的普世运动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教会是基督的身体,也是圣灵的殿.她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稣自己为房角石,并靠他联络得合式,渐渐成为主的圣殿,成为神藉着圣灵居住的所在(参弗2:20-22).基督的身体只有一个,圣灵的殿也只有一个,所以教会应当是一个合一的教会,这种合一根植并建立在三位一体的上帝的奥妙关系之上.  相似文献   

12.
余督兵 《天风》2003,(2):4-6
经文:可11:15-19 主耶稣荣进圣城后,来到圣殿,看见圣殿与三年前所洁净过的一样(约2:13-21),仍旧是个买卖的贼窝。但因当时天色已晚。只得和门徒回转伯大尼去了。第二天,就是今天的礼拜一早晨,他又往耶路撒冷的圣殿去。他在最后的时刻,不得不怀着三年前同样烈火般的义怒,再次洁净圣殿。  相似文献   

13.
汪维藩 《天风》2020,(1):55-55
在上帝威严的面光之中,真正意识到自己是罪人的人,无一不像那在圣殿前的税吏:"远远地站着,连举目望天也不敢,只捶着胸说:'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参路18:13)迥异于那种以自我标榜为祷告的、自以为义的法利赛人。在上帝的圣洁、崇高、伟大、无限面前,没有一个罪人不感到战栗、惊惧、震撼而无地自容。这是许多先知使徒的亲身经历。  相似文献   

14.
约瑟夫斯是第二圣殿后期重要的犹太作家,其作品在记载相关犹太历史的同时,也极好地体现了两希文化的融合.尽管受到第一次犹太战争的影响,约瑟夫斯的历史观念和历史书写依旧体现出极强的犹太特性,反映了在艰难的历史环境中犹太知识分子的求索历程.本文围绕着犹太人与上帝的关系,犹太人如何看待自身的命运,以及犹太人如何对待异族人的问题,分析了约瑟夫斯的上帝观和先知论、"神权政治"论,他对犹太民族灾难的反思,他对族际关系的态度以及他的末世论.这些思想共同构成了约瑟夫斯的历史观,成为左右其历史书写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防备假先知     
刘美纯 《天风》2018,(11):22-22
<正>早期教会面对着许多的问题,其中之一是假先知、假教导对教会所造成的危害。因此,在早期教会有关防备假先知的教导是非常重要的(参提前6:3—5:约壹4:1—6)。早期教会的先知没有固定居所,他们到各处教会去宣讲上帝启示的真理,流动性非常大,也正因为如此,在早期教会,先知是一个特别容易被人利用的职分,有人利用这职分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更为严重的是他们所传讲的是假教导,就如保罗所责备的,那些人"传别的教义,不符合我们主耶稣基督纯正的话  相似文献   

16.
先知穆罕默德对《古兰经》的注释及其始源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真主的使者,先知穆罕默德既是《古兰经》的承受者和传达者,也是人类对《古兰经》的终极认知者和权威注释者。先知受命注释《古兰经》以及应门弟子之请解惑释难经文,构成了他注释《古兰经》的主观内因和客观外因,并由此揭开了伊斯兰文化史上注释《古兰经》的学术活动序幕。根据经文"你们的朋友,既不迷悟,也未迷信,也未随私欲而言,这只是他所受的启示。"(53∶2-4)对先知言行的定性,"圣训"正是对《古兰经》在宏观层面的整部注释。同样,从注释学视角来看,先知对某些经文的具体解析又具微观层面的局部注释。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先知注释《古兰经》的使命性、权威性和始源性,为《古兰经》注释及注释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确立了注释的典范和实践基调。  相似文献   

17.
李世峥 《天风》2013,2(2):54-55
荣入圣城之后,耶稣径直“入了圣殿,周围看了各样物件”。由于“天色已晚,就和十二个门徒出城,往伯大尼去了”。这一次短暂的巡视中,耶稣发现了很多问题,所以次日清早便再次来到“圣殿”。此番进殿,他所看到的情景与头一天相似:牛羊鸽子的嘶鸣声此起彼伏,银钱贩子的叫卖声接连不断。上帝的殿宇怎么成了这般模样?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耶稣“赶出殿里做买卖的人,推倒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和卖鸽子之人的凳子,也不许人拿着器具从殿里经过”。“圣殿”里做买卖的事情已经不是。天两天,所以普通民众早已司空见惯,甚至麻木不仁。  相似文献   

18.
读经:诗篇122 引言:圣经诗篇120—134共十五篇,称为“上行之诗”。是选民登上圣殿,回国,上圣城路上所唱的诗歌。本篇诗歌描述了大卫渴慕圣殿,热切祈愿耶路撒冷平安兴旺的心情。耶路撒冷预表今日的教会。  相似文献   

19.
撒哈白一词原意是同伴,伊斯兰史乘中专指先知穆罕默德传教生涯中的同仁志士,即与穆圣同时代且德高望重并为伊斯兰教奋斗终生的信士。我国穆斯林习惯以原词译音尊称之,一般典籍译为“圣门弟子”,亦有译作“先贤”或“贤士”的。  相似文献   

20.
17世纪荷兰绘画大师伦勃朗·哈门斯·凡·兰(REMBRANDTHARMENSZ.VAN RIJN,1606—1669)创作的著名油画《耶稣赦免罪妇》,题材取自《圣经·新约》中“约翰福音”第八章,讲述的是:有一天,耶稣正在圣殿里说教,一帮文士和法利赛人带来一个犯了私通罪的妇女,他们吵吵嚷嚷对耶稣说,根据摩西的法律,这个女人要用石头打死。耶稣见了这个妇女产生怜悯之心,对大家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闻听此话便有许多人偷偷溜走,没人再坚持处罚该妇女。这时,耶稣对那个妇女说“:我也不处罚你,回去吧,今后可不要再犯罪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