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具象油画开始了多样化的发展。中国艺术家从传统的绘画题材与绘画形式中走了出来,转向了诸多社会哲学、生活观念等绘画题材的创作形式。同时,中国的一些油画家开始运用纯色进行油画创作,使油画创作进入新时代——画家将重点从绘画的再现,转向了主观情感的表现,不再追求于写实的色彩,而是具有表现性非写实的纯色运用。纯粹的色彩表现开始出现在画面,纯色是表现的形式,更成为了表现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形式好比绘画艺术作品中的基石,是作品观念与思想的外在表现,没有形式或形式感弱的作品,就谈不上艺术的思想、意境与内涵。那些作品中的基本结构和框架,例如画面的形式上的平衡、形体结构的分析、绘画元素的把控等,都对作品的最终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反映绘画艺术家对画面把控能力及专业素养。文章以保罗·塞尚的绘画作品为例证,结合形式的概念,对"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两者的关系进行论述,并论证其在当代绘画艺术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爱德华·维亚尔(Edouard Vuillard, 1868-1940),法国画家和图形艺术家,也是纳比派代表人物之一,强调对写生对象的主观综合,不完全受传统写实原则的束缚,主张追求感受、形式的绘画体验,画面具有鲜明的装饰感。文章以维亚尔的生平背景、艺术风格、构图特点为切入点对他的绘画作品进行分析,结合他的绘画作品中对空间的处理方法,探寻维亚尔绘画作品中的形式美感。  相似文献   

4.
任何一幅画面的结构最终都包含一定的次序性,即结构性和节奏性两者的关系,画面的形式语言表达的是画家在自我认知基础上对具体形象的真实再现,而在绘画创作中对于形象的"真"的诠释需要通过在内容上找出"真"、在形式上表达"真"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别从"印象派、古典与塞尚"、"画面的形式构成"、"色彩的表现性"三个方面出发,阐述和论证了塞尚如何在绘画中摆脱客观物象的束缚,以绘画画面的独立为目标,以新的构成手法表现形体的真实感和画面的结构,并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6.
再现的绘画艺术主张客观真实地描摹生活中的物象,表达生活的现实;表现的绘画艺术主张通过画面表达人的主观世界即表达精神的现实。但是再现的绘画艺术无法达到与现实物象的无限接近,它其实是被主观再处理了的产物;表现的绘画艺术也并不是纯粹的自我精神宣泄,其内容不可避免地蕴含着再现性因素。任何绘画艺术作品都具有再现和表现二重性,与现实生活既有割不断的联系,又保持一定的距离,距离的远近决定了绘画艺术是属于表现还是再现。  相似文献   

7.
云是自然界中没有固定形式的物质,在山水画的意境表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云与画面中的景物虚实相对,为画面营造空灵缥缈的意境,云的流动性为画面增添了动态的视觉感。中国山水画追求景中有意,以意境取胜,绘画中讲究灵动之气,云在山水造境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北宋时期的"云山鼎立"的山水,南宋时期的"角边山水",元代时期的"一河两岸"的山水,云成为画面中重要的精神内涵。文章从宋元山水画中云的意象分析,研究宋元山水画中云的技法特点,阐述云的气韵生动、空灵简约、游心于"淡"等精神造化,由此总结现代山水画创作中云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山水画成为主流的宋代以前,以人物、场景绘画为主要题材的中国绘画中,边框在画面中曾凭借划界等功能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山水画的兴起,绘画中的边框渐渐被突破,至宋代在主流绘画中消失,其原因正在于宋代及以后的山水画以“去边框化”追求无限空间为绘画的最高境界。边框的消失是中国传统绘画空间观念在宋代发展的缩影,体现了人与自然高度融合的自然观,并由此发展出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构图和观看方式。  相似文献   

9.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认为,画有"三远",说出了画面中蕴含的仰视的"高远"、俯视的"深远"、平视的"平远"三种视角的空间关系,同时也指出了人欣赏山水画的三种境界。这表明,在对画面空间的处理上,中国传统绘画不同于西方传统绘画以固定视点的焦点透视,而是选择了通过画面物象近大远小比例的变化、画面线的疏密以及山石肌理的变化、画面物体的线条的掩映叠压关系、墨色的对比以及画面的空白来表现画面的空间,这种更为适合于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画面空间观,即无固定视点的透视观,从而达到更自由地表达艺术家思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塞尚在他的绘画作品中,所表现的是真正的自然,是一种广大而深厚的精神自由,他以一种感召般的自由挥洒,追求永恒的自然。通过解析塞尚对其艺术语言的探索、画面中的结构要素、画面中表达的"绝对精神",深入理解塞尚在艺术上的主张与内涵。  相似文献   

11.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是西方绘画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现实主义的表达技巧和人文主义的探索精神在这一时期得到不断发展。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作品的表达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又脱离不了对现实世界的表达,以此高度强调人文主义的思想与内涵,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对空间的征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对空间的探索与表现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具体来看,画面的构图与遮挡、前后与虚实、透视、冷暖与明暗、象征与隐喻等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从这一系列的探索和表现来看,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对空间的探索是为了更好地再现现实空间和超越现实空间,以达成画面叙事的目的,从而表达宗教的思想与人文主义的主题和内涵,对后世的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彭纲 《美与时代》2005,(2):52-54
培养学生的构成意识,是高校色彩教学中容易忽视的一项内容.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绘画认识的提高,色彩教学的重心要由以研究客观对象为中心转变为以研究画面本身为中心.它要求学生在研究再现对象的同时,也关注画面的形式感、绘画性、自身结构的完整性,培养画面构成的意识.强化学生的构成意识,切实帮助学生解决画面构成问题,是贯穿整个色彩教学的一个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13.
空间营造是中国传统绘画从古至今的重大命题。其中,空间是绘画内容方面的命题,经营位置是绘画形式方面的命题,但很显然,内容和形式只有和谐才能符合"物我为一"的宇宙观。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意思是内容和形式和谐才能创作出优秀的绘画作品。中国画家用心灵的眼睛观察宇宙万物,把造化自然在画面上进行全新的经营和组织,用全面的节奏来规定各部分,营造出既源于自然物象又超越具体物象的似象非象的玄远空间,把自然时空和心灵时空融为一体,满足了心灵自由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具象与抽象是美术中的两大表现形式。具象是指写实性较强的绘画形式,真实地保留客观世界形象特点,直观描绘其中的形象状态,还原具体物象的视觉感受,再现画面内容或形式。具象表现的艺术作品具有直达性、真实性。抽象是通过感知客观世界中的物质形象,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分析客观事物的内容与类型,获得深刻的认识,确定其普遍性特征和象征含义,发现其重要的表现手段,通过表现的手段再现事物的特征与精神。20世纪西方美术史中广泛存在具象表现手法和抽象表现手法的二元对立与互补关系,具象表现手法与抽象表现手法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15.
在图像时代,架上绘画受机器复制的画面与照片的影响使架上绘画自有的再现和记录现实的传统特征受到冲击,通过借鉴照片、影像、电脑软件处理等手段,架上绘画的目的性、功能性和技术性都受到极大的改变,面临逐渐被"边缘化"的问题。但中国架上绘画不会消亡,只有结合中国文化元素以及艺术的"技术性"和"手触性",才能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架上绘画。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画"这一概念的提出,大约是近一个世纪的事情。中国画是相对于西洋绘画在绘画风格、风貌以及艺术精神上所作出的一个界定。其表现内容、语言形式、审美精神等,都是一直在不断的变化中,是最具东方审美特征与艺术趣味的最高代表和艺术典范,在世界艺术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文章是通过对中国画传统绘画中的语言——线与形进行梳理,辅助以具体作品分析,并结合吴剑珊老师的绘画作品展开分析与探究。通过对中国画绘画语言线与形的艺术表现语言的具体探究,集中从吴剑珊老师绘画作品的三个系列进行赏析。通过对老师作品的赏析发现在创作过程中除了以线造型之外,还利用了当代对线的表现方法,学会用线性语言表达画面效果,使其画面更具艺术的魅力与感召力。这些在画面中的艺术语言的表达,对笔者的创作具有启发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分析意象绘画中的心理元素不仅对绘画风格流派的解读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意象绘画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在不同的艺术主张的意象绘画中,观念、审美和心理元素在不同的风格流派画面中的运用和表现各有偏重。心理意象绘画就是把主观的认知、情感经验与客观物象相结合的绘画。心理意象绘画可以大概分两类:"我想"与"我感觉"。"我想"主要体现在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中,"我感觉"主要体现在表现主义绘画中。  相似文献   

18.
艺术作品中空间的创造,始终是艺术创作中的关键一环.比较而言,传统古典写实绘画追求和展现的是客观空间,而当代绘画主要展示的是主观空间."绘画中主观空间的构建是根据画家的创作意图而进行的,由于绘画风格、创作方法、创作意图的不同,故而呈现出不同的空间样式".现代绘画有其独特的空间处理手法,主观空间"导致了一种双向变化的现象,即一方面可以使赋予自我的意义随着它与环境关系的更迭而改变,另一方面,又使空间随着对我们的感情意义的改变而构成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人类对于"空间"概念的认识源自于对社会实践的不断追求和探索。在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虽然没有对"空间"概念作出系统而详尽的说明,但是在诸多的理论著作和绘画作品中依然能够找到古人对于绘画空间的理解和表达。在中国传统的时空观念和绘画理论的影响下,通过对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掌握和运用,借助线条和墨色的变化,在绘画中体现出了"空间"的概念,并且通过对"空间"概念的理解,完美地完成了对绘画作品的主题情致的表达和意境的渲染。  相似文献   

20.
“再现”与“表现”是艺术创作的两种方式。绘画的发展,是从注重客观世界的描绘转变为注重画家主观情感的表达,体现了对于绘画内在情感意义的表现。以风景油画为切入口,探讨了将“再现”转化为“表现”的几种方式,分析在中国油画风景中如何传达画面的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