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雪 《美与时代》2014,(10):38-39
《长物志》是我国晚明时期文震亨所撰写的一本关于园林建造和器物品鉴的笔记体著作。全书包括十二卷,内容广泛,涉及明代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从《长物志》的概述、《长物志》中的自然生态理念的体现、《长物志》中的自然生态理念对当下生存环境的启示这三个方面来阐述。其中所包含的设计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的营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长物志》是明代苏州文人文震亨撰写的一部关于园居生活与园林营造的笔记体著作。此书共十二卷,涉及室庐、花木、水石、几榻、器具等诸多方面,不仅在园林营造方面颇有研究,其对室内的家具、器物也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反映了晚明江南地区文人精致细腻的生活美学与清雅淡泊的审美品位,在中国古代造物设计理论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长物志》所蕴含的造物思想进行充分的研究,挖掘传统文人和匠师的造物智慧,将其基本的造物观念为今所用,可以为现代设计提供可贵借鉴。  相似文献   

3.
包兆会 《天风》2017,(4):54-55
<正>李九功(?-1681),字其叙,福建福清地区福唐人,晚明基督教教义的思考者和编修者,著有《文行粹抄》、《励修一鉴》、《枕书》等,是晚明中下层文人基督徒的代表。  相似文献   

4.
晚明汉语西学文本《修身西学》的第十卷第四章《论义德功务》脱胎于17世纪耶稣会神学家莱修斯的《论正义》一书。中西融合之后的义德,一方面体现在契约双方应遵守自愿、公平的原则,另一方面肯定并保障契约双方的合宜之利。而"义德"在儒学体系中,除道义之外,常被用于警惕和对抗"利"的存在。在晚明民间契约已形成常例的状况下,未见儒学之"义"对契约进行系统规范的阐释。儒学在以道德指导经济活动这一现实层面的缺席,为西方契约论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空间。同时,西方伦理学中的"正义"东渐也更新了儒学之"义"。  相似文献   

5.
《天风》2020,(4)
正几乎就在出版《天主降生言行纪略》的同时,艾儒略出版了《天主降生出像经解》,成为晚明风行一时的宣教书籍。晚明是一个通俗文学作品流行的时代,插图本书籍、连环画催生了私人出版业,民间刻像图书十分兴盛。艾儒略传教的福建正是晚明私人出版勃兴之地,据统计,仅崇祯年间就有84家书坊。艾儒略的《天主降生出像经解》正是顺应这种潮流而编写出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元代文人画家赵孟頫的《秀石疏林图》之题跋诗为切入点,阐述了以书入画给文人画带来的绘画生机,以及书画相通在三个方面的契合点。元代书、画两界的翘楚赵孟頫(1254-1322)画过一幅《秀石疏林图》,此画算得上是文人画的精品之作。在它的卷后有首题跋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  相似文献   

7.
禅宗思想对中国书画影响至深。其"顿悟""自求而不求他"的哲学理念,以及其所追求的超越性意境也正是整个中国书画艺术的终极关怀之所在。董其昌所处的晚明时期,禅宗思想盛行,其《画禅室随笔》对文人书画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以禅心修画,引禅入画,将禅境融入到行文创作之中。董其昌作为一位有影响力的书画大家,不仅在心性修养方面受到禅宗思想的深刻影响,而且在自己的书画实践中自觉地贯彻着融禅道于书画的人文思想。  相似文献   

8.
<正>刘增光著《晚明(孝经)学研究》一书于2015年8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对晚明《孝经》学进行了经学史与哲学史的综合研究,不但梳理了从宋元到明代《孝经》学的发展脉络,而且在宋明学术思想发展的大背景下,揭示出了晚明《孝经》学与程朱理学、阳明心学、佛道二教、晚明政治的内在关联,并展示了晚明学术思想发展的复杂性及晚明政治社会对当时儒者精神生活的深刻影响。该书除绪论与结语外,共六章:《孝经》学史上的重要公案辨析,明代  相似文献   

9.
傅山(1607—1684年)字青主,号公佗,山西曲阳(今太原市)人。明甲申年,庄烈帝殉国,乃终生着黄冠,衣朱衣,自号朱衣道人。又受道法于龙池还阳真人,故一名真山,又曰五峰道人、龙池道人。山博通经史百家,兼工诗文书画,尤精医学。他自谓:“吾文不如诗,诗不如画,画不如书,书不如医”,可见他对医学之自负。其医学著作有《傅青主女科》二卷、《产后篇》一卷,《傅青主男科》二卷等。傅山治医,师古而不泥古,能融合诸家之说,而不偏于一家之言;用药纯和,无一  相似文献   

10.
晚明天主教传教士著书立说时将众多圣经故事译介入华,传教士所述圣经故事既是对《圣经》的片段式摘引与意译,也是西方教会文学东传的内容之一。《口铎日抄》记录了晚明艾儒略等传教士在福建的布道活动,其圣经故事讲述颇具"现场"意义,出于宗教传播的目的,传教士的讲述也不乏"断章取义"之处。从《口铎日抄》所述圣经故事的内容及其叙述策略可以窥见晚明传教士布道中如何宣讲圣经故事以及圣经故事传播中传教士与中国教徒的互动情况。  相似文献   

11.
《长物志》是我国古典造园史上的一本巨著。通过从《长物志》中的《水石卷》里所提到的"石令人古,水使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要需回环峭拔,安插得宜,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这一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对我国古代的理水艺术进行理论和手法上的论述,掌握其中的设计思想和宗旨,再结合当代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提出其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正>有了《哥林多前书》和《哥林多后书》,现代读者才能特别熟悉保罗与哥林多信徒的关系。可是,这两卷书的某些内容暗示,保罗和哥林多信徒还有过别的通信,但这些书信并没有被保存下来。路加的《使徒行传》可以补充关于保罗和哥林多信徒的信息。关于古代哥林多的信息,也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哥林多信徒,以及他们所做的斗争:理解并活出保罗竭力传讲给他们的教导。  相似文献   

13.
道教辞典     
道教最早的经典。即《太平清领书》。《后汉书·襄楷传》云:“顺帝时,琅邪宫崇诣阙,上其师于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青领书》”。唐李贤注:“神书,即今道家《太平经》也。其经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部,每部一十七卷也。”汉牟子《理惑论》亦云:“神书百七十卷”(《弘明集》第一)。明《正统道藏》太平部所收《太平经》是现存唯一的本子,仅残存五十七卷。该经卷帙浩繁,内容糅杂,不少论点自相矛盾,文体亦不一律,殆非一人一时之作,据传主要编篡  相似文献   

14.
<正>于豪亮先生遗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版,全书212页,28万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有三部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卷后佚书和《系辞》。其中,《六十四卦》即我们今日所说的《经》;《六十四卦》卷后佚书,除少部分见于今本《系辞下》以外,其余皆为不曾流传下来的佚书;帛书《系辞》同今本《系辞》有一定差别:一方面,帛书《系辞》没有今本《系  相似文献   

15.
我们刚才所诵读的经文是保罗书信中的一段。我们把保罗的这卷书信称为“以弗所书”。这并不是因为这卷书是保罗在圣灵感动下专为以弗所教会的弟兄姊妹而写的,而是因为以弗所教会保留了这卷书的抄本,后世的抄本可能大多是根据以弗所教会所保存的抄本流传下来的。在最后的抄本中,如Aleph抄本和B抄本,还有第46号莎草纸卷,都没有“在以弗所的”字样,而且在古教父奥利金和第四世纪的Basil所引用的经文中,也没有“在以弗所的”这些字。再加上在这卷书里没有保罗书信所常用的问安和个人的问候,这些都似乎在说明,《以弗所书》是一卷供教会传阅的通函,里面传达出的是保罗希望众教会都能知晓的信息;而不是像保罗其它的书信那样是针对某个教会或某个人而写的书信。  相似文献   

16.
《程氏墨苑》是晚明时期徽州墨商程大约编撰的一部墨谱,不仅内容丰富,而且造型设计和图式安排新意迭出。晚明文人参与跋序与题赞,反映了当时文人的审美趣味,影响深远;著名画家丁云鹏参与绘图,图稿精丽绝伦,且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符合文人的喜好。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的江苏是书画创作、收藏的中心,产生了大量的画学伪作,但针对此领域的研究成果至今鲜见。因《书画传习录》具有较强代表性,故作为研究切入点。在前人基础上,结合《书画传习录》层云阁刊本的内容,对王绂与嵇承咸进行了解读与分析,并对以下三点进行创新性研究:一是通过对《书画传习录》“灵异门”托伪内容的考释,将成书时间基本锁定在万历年间,系前人之未有;二是结合明朝社会背景分析了伪作泛滥的原因,阐明了《书画传习录》成书于万历年间的合理性;三是尝试还原托伪者的原貌,解释《书画传习录》百年后现世的缘故。最终得出结论,《书画传习录》并非王绂所撰或嵇承咸作伪,而是出自明万历年间人士之手,为日后《书画传习录》的辨伪研究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8.
《环翠堂园景图》是晚明有代表性的徽州园林版画。文章从视点高度(即远景和近景)和空间建构角度来讨论这幅画作为"吴门"文人园林画影响下的产物和戏曲小说刊本插图体系中的版画,画面中两种不同风格如何交融,借此反映出晚明雅俗共融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9.
徐晓鸿 《天风》2017,(6):24-25
<正>出土于敦煌黄麻纸上的景教文献《志玄安乐经》~1,原本收藏于天津藏书家李盛铎(1859-1937)之手,经卷长282.7厘米,宽26.2厘米,后辗转流入日本。1929年8月,日本史学家羽田亨(1882-1955)将它发表于《东洋学报》第18卷第1期,其开始受人关注。虽然经卷写成的具体时间难以确定,但根据《尊经》上被记录的情况,推测唐德宗之前或已存在。该经卷脱漏约80字,尤其是起首的十行下半部分字体残缺,在佐伯好  相似文献   

20.
《楞严经》在晚明的流行,其主要表现形态是大量注解的出现。对《楞严经》的异彩纷呈的诠释,又是与这一时期的佛教复兴运动联系在一起的。本文以《楞严经》的诠释为中心,通过对晚明"《楞严》之诤"这一佛教思想史"事件"的梳理,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示《楞严经》的历史"境遇",并以此关照晚明时期佛教的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