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民间美术的绘画类别中,门神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古老的绘画形式之一。门神形象较多,种类也很多,其产生和发展都是人们生活需要的结果,其中秦叔宝、敬德门神形象最为人们所熟悉并广泛张贴应用。选取这两个门神形象作为研究对象,从门神画的历史演变入手,浅析以秦叔宝、敬德形象为代表的门神画这一民间美术形式。  相似文献   

2.
门神画在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中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随着中国艺术文化的进步,门神画再次掀起了一阵巨浪,不断向前发展。中国门神画在造型、色彩、构图上运用夸张、圆满、对比等手法,追求形似意象,人物形象更加饱满,英勇威武。与其他民间美术相比,门神画以自己的方式满足了中国民众的情感寄托,既满足了民众祈求平安,合家安乐的心理需求,又提高了人们的艺术气息和审美需求,具有不容忽视的双重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礼制发达的夏商周时期,作为始祖的黄帝受到隆重祭祀。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剧烈变革,黄帝祭祀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宗教意义淡化,而政治和社会意义上升。表现在“黄学”的出现、黄帝被作为天帝之一来祭祀以及把功德作为确定祭祀对象的标准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对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新的时代发展之中,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与欣赏能力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并且人们的生活水平获得了显著的提升。人们对艺术的追求与欣赏能力的变化对于人们在以后的美术教学中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的人对于艺术有不同的见解,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的民间艺术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以及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在以后的艺术设计专业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需要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建筑的需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对于景观建筑不再满足于一般的基本功能和形式上的需求,而走向了精神层面。用场所精神来指导景观建筑的设计,是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一种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6.
仪式崇拜与文化传播--古代书院祭祀的社会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的书院研究注重于其教学、藏书功能方面,而对于祭祀活动及其社会意义,缺乏必要的关照。书院并非单纯的教学组织,应该是具有多重功能的社会组织。书院祭祀仪式中的符号崇拜和符号消费,展现了书院在传播社会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书院祭祀所体现的文化载体功能,表明了它作为社会组织在文化传播活动中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7.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同价值体系的变化与发展过程,建筑艺术也对应着不同阶段的人类价值体系。建筑艺术形态的发展显示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体现着人类对于居住、生活环境的内心需求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审美能力不断提升,对于建筑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简单的建筑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多种类型的建筑艺术形态应运而生,不仅在功能上使人们得到极大的满足,而且使人们的内心精神世界有了寄托。  相似文献   

8.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发展脉络,这些文化精粹一直流传至今,并被赋予现代化的新内涵。其中艺术创作的发展也是如此,从最初的文化习惯到现代的大众艺术,从远古的祭祀礼节到现代的高雅艺术,每个发展阶段都具有极强的时代特征。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在精神艺术方面的要求也逐步提升。因此,更多的艺术创作生产成为了现代人的需求,其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9.
祭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祭祀文化。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参加了多种祭祀礼仪活动。中国共产党人的相关实践说明,对于传统的祭祀礼仪文化可以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礼乐文化起源于上古,完善于周代,从原始的祭祀活动逐渐拓展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经历了从礼器到礼制、从礼仪到礼义、从礼治到礼教的发展过程,其形式逐渐丰富,其内涵逐渐深化,其社会功能也逐渐由外而内,从注重外在的规范性到越来越强调内心的认同感,成为维系封建社会统治的重要方式和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研究礼乐文化建构的基本进程,阐发其推衍的内在逻辑,对于深刻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宋代的宗族祭祀和祖先崇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古代中国普遍的宗教即是家族社会之宗教”,宋代作为宗族组织的奠基阶段 ,在宗族祭祀方面逐渐形成并确立了适应当时社会世态的新体系。主要表现是 ,祭祀对象重在始迁祖以下的历代祖先 ,祭祀方式则以祠祭和墓祭为主。宗族祭祀的核心是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决定了宗族祭祀 ,宗族祭祀又加强了祖先崇拜观念。因而 ,宗族祭祀具有收族的功能 ,起着强化族权的作用。同时 ,宗族祭祀还对宗族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从而也是影响中国传统社会基础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回顾儒家文献中的古代乐仪,禘祭宗庙之乐常以琴瑟合奏,以其"声之轻清者",合咏歌之声。由这一历史场景,结合周秦制度与礼俗,在举行祭祀时演奏古琴,最初并非单纯被看作艺术审美的对象,而是人们缅怀先人、与祖先神灵进行沟通的媒介,所奏乐曲有着娱神的功能。中古以降,伴随着古代祭祀活动中一系列仪式化过程,虽然"礼治"与"乐教"作为一种政治主张或理想,其现实影响已十分有限,但从礼、乐自身的发展历程来看,儒家所提倡的礼乐观念却成为人们理解、评价艺术审美活动的基本立场。体现在琴学领域,由祭祀之乐到教化之乐,从人们赋予琴乐的文化内涵,探讨古琴的音乐美学与发展历程,其在不同时代、以不同方式演绎着古人丰富的精神世界以及人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论中晚唐佛道教与民间祠祀的合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闻 《宗教学研究》2003,2(3):70-77
佛、道二教与民间祠祀一方面有着激烈的斗争 ,另一方面 ,它们本身在中晚唐也逐步走向世俗化 ,并与民间祠祀在许多方面都有着合流的迹象。首先 ,一些佛、道教神明开始有自己独立的祠庙 ;其次 ,寺观的功能渐与民间神祠混同 ,成为祈祷祭祀之所 ,人们在与佛教神灵打交道时 ,适用的仍是人神互惠的原则。再次 ,在国家祭祀体系中 ,佛、道二教与民间神祠的地位也开始逐步接近。这种变化从唐代开始 ,到北宋时期初步完成。  相似文献   

14.
《观》卦的祭祀内涵与儒家哲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卦卦爻辞记述的是古代祭祀的情景。在后来的学术流变中,儒家学者不断把自己的哲学思想附加进去,对这一祭祀活动做出种种合乎人伦哲理的解释和分析,从而使之成为儒家思想培育的沃土。这一理论阐释的发展变化过程,不仅体现了儒家哲学学术思想发展流变的理趣,更显示了儒家思想和宗教祭祀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张鹭 《中国宗教》2020,(3):74-75
探索礼俗音乐中的宗教文化,是对中国宗教的"弥散性"特点的一个阐释,它在音乐的层面说明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宗教通过各种礼俗形式对于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礼俗,泛指婚丧、嫁娶、祭祀、交往等的礼节,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礼俗活动紧密结合的音乐,即称为"礼俗音乐"。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自从2012年被提出到2015年上升为国家战略再到现在被人们耳熟能详已经有了相当惊人的发展。传统行业接轨互联网,从线下拓展到线上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需求决定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依赖互联网,动动手指就能完成日常生活所需,从最初的网上购物到全方位的在线服务方式,改变的不单单是企业,整个社会形态都在为之变化,人才需求也在为社会服务发展寻求着合理的改革方式。艺术设计专业在为“互联网+”的发展提供着必不可少的艺术审美支持,作为一门新兴的设计门类,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儒家文化是自然祛魅之前的文化,它对于自然保留着神性或神意的看法,承认自然之"魅"。其所谓自然之神意或魅是自然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神妙莫测的运行机制和力量。儒家文化通过祭祀表达对于自然的敬畏和报答,这叫做"报本反始"和"仁至义尽"。祭祀之礼的生态意义在于它把人从属于自然,从属于天道,使人和天地万物联系在一起,促使人们对于自然保持敬畏的情感。这是一种在宗教掩盖之下的生态循环观念,是天人合一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8.
《天风》2015,(5)
<正>据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今日报道》节目报道:4月5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说起清明节,祭奠先祖是重要内容,按照传统习惯祭奠先祖要用到祭品,随着这些年社会的发展,清明节祭祀用品也正在与时俱进,从汽车到别墅,再到苹果手机,清明祭品越来越时髦。众所周知,清明节从唐代开始盛行,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诗人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也流传了千年。在清明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人们举家出行,祭祖扫墓,表达对先人的敬重和  相似文献   

19.
腊八粥的来历说起腊八,先要提到远古的时候。那时,人们在每年的岁末用猎获的禽兽举行祭祀活动,祭祀祖先与神灵,祈愿吉祥平安。腊者,猎也,故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后又逐渐固定为腊月初八日祭祀,称腊祭。因为这时农作物已经储藏起来,处于农闲,人们在野外猎取禽  相似文献   

20.
"撒叶儿嗬"是鄂西清江流域土家族传统的悼唁亡人的祭祀仪式,"丧事喜办"是其突出的特点。在地方社会文化体系中,"撒叶儿嗬"具有特殊的意义与重要的功能,它集中阐释了民众朴素而本色的生死观念,表达了他们对于生命意义的体认,传承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同时,作为社会文化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撒叶儿嗬"也具有凝聚群体、整合社会的功能,对于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的维系、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