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北数字鸿沟及其跨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素群 《学海》2002,(1):191-194
南北数字鸿沟的存在及其所带来的贫富差距的拉大 ,对整个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是极为不利的 ,为实现南北数字鸿沟的跨越 ,发展中国家应做到 :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为南北数字鸿沟跨越提供产业支撑 ;树立人才资源观 ,为南北数字鸿沟跨越提供人才保障 ;加强政府角色调适 ,为南北数字鸿沟跨越提供政策支持 ;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为南北数字鸿沟跨越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2.
六朝时期,除西晋时全国有过短暂的统一外,大部分时间处于南北分裂状态。这种南北分裂的时间之长,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较为少见的现象。由于南方主要受吴越文化的影响,而北方汉文化与胡文化相互交融,使当时的南北文化形成了一定的差异,并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南北妇女之风貌。  相似文献   

3.
西晋首次将五礼制度用于实践,奠定了东晋南北朝以及隋唐礼仪制度的基本框架,具有原点意义。南北政权分立时期,东晋、宋、齐、梁、陈礼制一脉相承,继承晋礼较多;十六国及北魏前期礼制建设相对滞后,至北魏孝文帝之时,北朝礼制建设方趋于系统化,带有混融南北的特征。北齐礼制在北魏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北魏、北齐、隋三次大规模融合以西晋为源而分化于南北的华夏礼制,促成了西晋礼制始分化于南北,而终殊途同归于杨隋。魏晋南北朝官学兴废不定,较两汉衰微,重要性也随之下降,私学(包括家学、师学、自学)成为这一时期儒士学习礼学的主要途径。据魏晋南北朝正史《儒林传》所见儒士学习礼学途径统计,当时师学最多,其次为家学,其次为自学,其次为官学。就礼学而言,陈寅恪先生将家族之学视为当时主要学术传承途径和"学术之中心",这一判断与史实不符。  相似文献   

4.
楚墨 《美与时代》2006,(7):43-45
从“气”与“韵”的概念出发,具体分析了南北宗山水画的主要特点:北宗重“气”,而南宗重“韵”。为我们研究董其昌的南北宗论以及南北方山水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豫南地区处于我国秦岭-淮河分界线,其民居建筑即有江南建筑之气韵,又得北方建筑之魂魄,体现了南北文化的交融性。笔者以信阳新县丁李湾村明清民居为例分析村落的风水文化、院落及建筑特征、装饰特色等,并将丁李湾民居建筑类型归结为类徽派民居建筑。  相似文献   

6.
北京三时学会的韩清净居士,是民国时期国内复兴法相唯识学的著名佛教学者之一。他所创立的三时学会,与欧阳竟无居士的南京支那内学院南北呼应,时有南欧北韩之誉。本文侧重讨论清净居士的晚年著述与思想,并试图通过研究其晚年学术思想,对清净居士一生佛学研究的特征,作出概要的说明  相似文献   

7.
王多 《中国宗教》2021,(3):70-71
明清时期南北地区宗教音乐的交流融合,对不同地区宗教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考察这一段历史,不但对于研究中国宗教音乐史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推进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也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一历史上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南北地区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而明清时期是交流最为频繁的时期。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民居门窗构造形式及特征具有悠久的历史,而徐州户部山古民居门窗艺术更是独具地域、民俗特色。它是当地人民长期生活沉淀积累、融会南北文化的产物。户部山古民居门窗的艺术启示我们,现代设计在追求时代性和创新的同时,也应融合传统元素,使现代建筑装饰和设计具有更丰富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我国大遗址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文化遗产展示利用,发挥公共文化服务,承担社区功能,提供科研、教育、游憩的重要公共空间。论文分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总体空间分布上呈现一定的集聚趋势,但在东中西部、南北地区等地理区域上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和数量特征,这种分布特征受到大遗址资源、人文等因素的影响。推测未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形成以西安、洛阳、郑州、曲阜、荆州、成都为中心的8-10处片区。  相似文献   

10.
自魏晋至今,山水画发展了一千多年,其间,山水画家多是以传统为基础的,不同流派对待传统存在“摹古”与“创新”两种分歧。清代画家深受南北宗论的影响,摹古是当时画坛的主流倾向,当时画家们在山水画中极力追求笔墨。对于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石涛是与他们不同的一位画家,他不仅能把传统化为己用,而且能够别出心裁、另辟蹊径,跳出南北宗论的约束。石涛注重个性的解放,运用自己的法度,展现自我的风格。石涛绘画语言的独创性集中体现在他的山水画中,故介绍了石涛山水画的三个历程,对他的绘画思想、技法特点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索其山水画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1.
南北朝时期,在有关"五经"的师承上,南北儒学一方面如双水分流,各有渊源;另一方面又互相影响,彼此修正。南方儒学在周隋之际北传,589年隋统一南北后,儒学进一步的交融造就出如刘焯、刘炫这样兼通南北的儒学大师,南学更一度风行河洛。在唐初大一统的背景下,孔颖达兼采南北,加以折衷,主持修订了《五经正义》,完成了这一时期儒学的初步整合和统一。  相似文献   

12.
自商末周初巴人助武王伐纣,实为周代南北移民启其端绪,其后因为各诸侯及周王室的分封、迁都、戌边、征伐、出使等活动,致命南北移民未有绝续。而从史载周公、王子朝等士卿"出奔",以及老子隐楚、孔子适楚等情况考察来看,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南夷巴、楚之地就已广泛存在南北文化交流和移民流迁情况。因为战争及其他原因,南夷既有迁出之民,亦有移入之民,对于南奔的士卿,甚至得到楚国等诸侯国的重用为客卿。当然,周代移民状况的考察,有利于进一步论证民族共同体生成及南北文化交流史等问题。或许,这对于巴、蜀、楚等地域文化与中原文化关系的定性问题可以得到更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3.
在融合金丹派南北宗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提到起关键作用的元代陈致虚,其实在这一过程中,明代全真道士阳道生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样不可忽视.阳氏的修性修命皆可成仙、修性重于修命的内丹思想,既承元代陈致虚在内丹修炼理论上融合金丹派南北宗的思路,又力图使这种融合后的全真道在理论上占主体地位,客观上使陈致虚的以北宗为主体的南北宗融合体系比较完全地建立起来.阳氏在力图使北宗理论占主体地位的过程中,未能把修性重于修命与神炁合一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而明清全真道等内丹学派的一些著名内丹家完善阳氏这个方面的不足,又恰能说明阳氏在融合金丹派南北宗中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4.
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上的书圣,又是千古名篇《兰亭集序》的作者。他在书法艺术、散文创作上的伟大创造,得益于他的道教文化背景。本文首先介绍在南北文化交流的开放的时代,王羲之如何从原始粗鄙的五斗米道道士,变成一位吸收了南北文化精华的上清  相似文献   

15.
天山南北是多元文化共存共荣的地区,绮丽神秘的西王母传说,巍峨迤逦的昆仑山与天山,历代墓葬中体现出的四灵与七星信仰,伏羲女娲绢画、八卦玉佩、符箓、茱萸织锦等文物,无不透露出丰富多样的道家、道教文化内涵.而分布在天山南北的众多道教宫观和遗存,更是见证了道教在这一地区生存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16.
董其昌的南北宗论是根据画家的身份和绘画风格等对画家进行派别划分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虽然本身具有一些缺陷,但在一定程度上对明清时期的绘画产生了极大影响。南北宗论的影响极为广泛,董其昌的绘画美学思想也受此影响,从他的绘画作品来看,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创作、艺术和人格三方面。创作方面讲究引书入画、天人合一、以禅论画;艺术方面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画寄情、画中取乐"和"以画传情,表现情操"两方面;人格方面则与南北宗论的形成有关,讲究以三教合一为基础,实现内外兼修。  相似文献   

17.
台儿庄大捷与速胜论陈陵一、震惊中外的大捷抗日战争初期,上海、南京相继失守,日本侵略军为打通津浦路,沟通南北战场,进而窥视中原,于1938年春调集华北、华中两路大军,一路南下,一路北上.妄图南北夹击,一举夺取战略要地徐州。台儿庄是徐州的咽喉要道,南连陇...  相似文献   

18.
作为沟通南北、连贯东西的水路交通大动脉,大运河促进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融合,形成了人文荟萃的大运河文化。历史上的大运河,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南北地区音乐文化的交流融合。尤其是明清时期,这种交流融合最为频繁。例如,明代北京各种小曲的来源,除了北京民间曲调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沿着大运河北上的南方各省的民歌小调。  相似文献   

19.
王卫婷 《学海》2005,(2):198-199
南京出版社 2 0 0 3年 1 1月出版 ,9+42 3页  关于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史的研究 ,百多年来 ,学者们的精力似乎主要集中在玄佛道等问题上 ,对史学则重视不够 ,如就研究成果的数量与质量言 ,前不及两汉 ,后不达隋唐 ;又南方史学的研究成果 ,整体上不及北方史学。在魏晋南北朝时代 ,无论北方还是南方 ,以垂训鉴戒为基本特征的史学都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当然 ,由于南北史学处于不同的环境中 (如十六国北朝之胡族政权环境与东晋南朝之汉族政权环境 ) ,因而南北史学也存在着诸多差异。开展这一研究课题 ,首先必须明了南北史学的基本面貌。就南方史…  相似文献   

20.
侯帆 《美与时代》2023,(6):117-119
《霍扬碑》作为河东地区石刻书法中较具代表性的石碑,其特征包括取法西晋书法、金石趣味融为一体和点画的隶书燕尾明显等。总结《霍扬碑》石刻书法对北朝时期河东地区书法的影响,主要包括促使隶书向楷书演变和赋予河东地区书法丰富的内涵。该石刻书法对后世书法也具有一定影响,包括推动南北书风的交融和为现代学习者提供启示。通过研究《霍扬碑》,可以更好地了解北朝时期河东地区石刻书法的发展历程及对后世书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