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同庆 《法音》2014,(4):56-61
正在敦煌石窟艺术中,关于弥勒信仰的造像和壁画很多。仅就经变画而言,便保存有《弥勒经变》多达98幅,同时还有大量的弥勒菩萨或弥勒佛塑像。这些壁画和造像,反映了自北朝至唐、五代、宋时期敦煌地区的弥勒信仰情况。一约在公元二、三世纪,印度和中亚地区已出现弥勒菩萨和弥勒佛的造像。随着佛教东渐,弥勒造像传入中国,到四、五世纪,弥勒造像十分盛行。敦煌地处丝路咽喉,佛教传入首当其冲,弥勒造像自然滞形于此,在北凉、北魏、北周等洞窟中所塑甚多。这与北朝盛行坐禅、求弥勒决疑的风尚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2.
敦煌北朝石窟造像当中有很多交脚坐像,其弥勒菩萨的身份几乎已在学界达成共识。经研究发现应该将交脚坐像及其座椅靠背上的织物折角视作一个完整的图像组合,在新疆石窟、河西北凉石塔、云冈石窟、犍陀罗和巴米扬佛教造像中找到了大量图像实例,并通过分析贵霜大乘佛教在塑造交脚弥勒菩萨形象时借鉴了当时流行的贵霜王坐像,从而推断交脚弥勒菩萨及其高靠背座椅的图像组合来源于贵霜佛教艺术。交脚坐图像一开始形成就兼具王像与弥勒菩萨的双重含义,体现了统治者的治国意图,这种含义也随着图像的向东传播而延续了下来,莫高窟第275窟主尊交脚坐像及倒三角形靠背即是受这种图像组合的影响而作。  相似文献   

3.
在佛教东传的过程中,弥勒信仰发挥着弥足重要的作用。9世纪中叶,回鹘迁居西域转而尊奉佛教,接受了弥勒信仰,并一直维持到15世纪。本文通过梳理已刊布的回鹘文文献,认为弥勒造像及经变画集中出现于北庭回鹘佛寺中,回鹘文本的弥勒经典以《弥勒会见记》残卷数量最为庞大,文学作品主要有《弥勒颂》《弥勒赞诗》《圣尊弥勒赞》以及佛经题记、发愿文等。高昌回鹘的弥勒信仰并非仅来自汉传佛教,而有可能也受龟兹以及中亚地区弥勒信仰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敦煌僧伽信仰研究资料丰富,除了以往学界研究过的绘画、写经和传记,还包括敦煌社会造像与朝觐活动,这是学界研究的薄弱环节。莫高窟第72窟就是解读唐宋时期敦煌僧伽信仰的一把钥匙。该窟内容保存完好,题材布局巧妙,通过透视这个匠心独运的设计可以看出,西壁僧伽画像和北壁弥勒上下生经变属于一个组合,其联系的基础乃是当时流行于敦煌的疑伪经《僧伽和尚欲入涅槃说六度经》;而僧伽大师与神僧刘萨诃的图像组合又说明,在唐宋时期的敦煌,僧伽大师的身份具有多重性:西域胡僧、观音化身、人间导师、未来佛弥勒。  相似文献   

5.
四川地区的弥勒信仰始于东晋中期,受到西凉和襄阳佛教的影响.随着弥勒信仰的盛行,四川出现了雕刻精美、题材丰富的弥勒造像碑.这些造像受南朝“秀骨清像”风格的影响,题材反映出当时弥勒佛和阿弥陀佛共存的情况.由造像题记则可以看出齐梁之际从弥勒下生信仰到上生信仰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佛教艺术在蒙古地区的传播过程和弥勒造像的缘由。在元朝以前蒙古帝国的蒙哥汗赐予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的噶玛拔希为“国师”,并授与玉印,担任起总领天下释教的重任。以此为契机,蒙藏地区佛教诸派先后都产生了活佛转世制度,达赖、班禅、章嘉、哲布尊丹巴等大活佛,极大地影响了蒙藏地区的政治、宗教与文化。并详细客观地解释考证了北京雍和宫和内蒙古梵宗寺的弥勒造像的历史,宗教仪轨与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7.
水泉石窟北壁30龛以弥勒为主尊,真实地展现了杂密经籍中“空中七佛”、“六神王”形象;体现出时代造像内容杂糅的特点,它的发现,填补了北魏朝龙门地区石窟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8.
在龙门石窟造像中,弥勒的形象经常出现,特别是在武则天执政时期,龙门的弥勒造像出现空前绝后的盛况。武则天时期的弥勒造像是以《弥勒下生经》的内容为依据的,这就直白地表现出希望新主降临的思想。武则天宣扬自己是弥勒转世,为登基披上了一层合法的宗教外衣,而此时的弥勒信仰较武氏前期出现了顿然上升的势头,不能不说是武则天绝好地利用宗教为自己的统治服务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徐杉 《宗教学研究》2013,(1):150-155
开凿于唐代的乐山弥勒大佛摩崖造像,无论是规模还是形式都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是迄今为止世界第一大弥勒佛造像.本文从乐山弥勒大佛造像中的几个问题入手,结合佛经中的弥勒信仰和当时国家政治背景,探讨修造弥勒大佛的深刻原因,揭示出当时修造弥勒大佛与国家意识形态需要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0.
周清波 《佛教文化》2007,(3):120-122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走遍华夏大地的名山古寺,游人常见一尊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弥勒佛布袋和尚,整天乐哈哈地笑迎四方游客。它不仅是作为佛教造像而为后人所景仰,更因为他形似疯癫、乐观知足、容忍世事的形象,而被众多的艺术家所青睐。  相似文献   

11.
武周时期流行起来的善跏趺坐弥勒大像,其肇始当为垂拱四年(688)于洛阳天堂营建的夹纻大像。天堂由武则天的宠臣薛怀义督造,天堂内供奉的大佛,从武则天"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的尊号以及洛阳龙门石窟及周边同期流行的造像题材推断,当为倚坐弥勒大像。天堂大像造成之后,有力推动了洛阳、长安乃至各州郡雕造弥勒大像的风气。唐朝朝野雕造弥勒大佛的背后,是武则天以谶纬符应为特点的治世理念和皇权意志,弥勒造像遗存的分布表明,洛阳是弥勒法像样式的发布地,弥勒大佛样体现了武周时期独特的政治、宗教景观。  相似文献   

12.
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第29窟修建于蒙元统治下的高昌回鹘时期。左侧壁的六字观音经变,主尊为六字观音,两侧各有三身观音,共同构成本地颇为流行的七观音;结合回鹘文文献,可以看出六字观音与七观音信仰在高昌回鹘的盛行。六字观音经变与正壁的弥勒净土变、右侧壁的阿弥陀净土变之间的关系,若从观音信仰的角度分析,即信仰者一方面希望通过祈求观音而得到现世的佑助,另一方面又希望通过称颂阿弥陀和弥勒而得到来世的往生。但弥勒位于正壁,而阿弥陀却"偏居"侧壁,这可能反映了出资修建洞窟的功德主在选择往生何种净土时,更倾向于弥勒净土。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佛教史上,弥勒的影响尤为显著。从现存的佛教遗迹可以看出,有关弥勒的内容不胜枚举。如弥勒菩萨与弥勒佛的单身金铜造像与石窟中的雕塑和绘画都极为多样,尤其是北朝。像四川的乐山大佛、敦煌石窟的南大像、北大像、天龙山石窟大像等即是  相似文献   

14.
镌刻于清代康熙二十二年(1683)的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海棠山摩崖造像,在全国极为罕见,独放异彩。现存190尊造像,分布于73处、163龛中。镌刻造像突出了藏传佛教信徒崇拜和信仰的诸佛、菩萨、救度母、明王、佛母、天王、护法神、祖师、高僧等像。海棠山岩石上镌刻的文殊菩萨造像共有10尊,白文殊菩萨造像有一尊,此外还有一尊文殊菩萨所化现的忿怒相大威德金刚造像。通常文殊菩萨的雕、塑、画像都是坐或骑在狮子背上,而海棠山雕刻的文殊菩萨造像都是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因造型较为复杂,所以均采用了坐在各异的莲花座的造像。这些造像的造型无一雷同,在全国独一无二。  相似文献   

15.
普门品与观音经变概说众所周知,观世音菩萨是一位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大菩萨。其誓愿普度众生,得到人们广泛信仰,古代遂有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之说。在历代佛教造像中,观音菩萨造像构成一类主要的题材与内容,  相似文献   

16.
弥勒图像渊源于古印度,流经西域,盛极于中土。其图像的演变经历了"仙佛模式"、"交脚弥勒菩萨"、"倚坐弥勒佛",最后定型于"布袋弥勒"的形象。那么弥勒图像为何最终定型于布袋弥勒?本文从可能性和必然性两方面,对弥勒图像的转型与定型作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7.
密教对弥勒信仰的影响被学者认为是"有限"的,但语焉未详。二者的相互影响是多方面的,如经典、仪轨、造像等。弥勒信仰与密教的结合,产生了密教化的弥勒形象和密教化的弥勒经典,拓展了弥勒信仰修持方法的新途径。但弥勒信仰与密教的融合根本说来还是修持法门的结合。王雪梅,历史学博士,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后人员。  相似文献   

18.
新近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藏密观音造像》(李翎著,13万字,120幅插图),显示了一种图像学方法在佛教艺术研究方面的成功运用。本书在大量图像材料的基础上,选取了在藏传佛教中最具典型意义的两大类观音身形进行了图像学研究,即:第一章六字观音像的研究;第二章持莲花观音像的研究。其中六字观音像研究,是围绕着造像名称和造像样式进行讨论的。而持莲花观音像研究则是就现存大量的持莲花类观音像进行了佛教图像学的辨识,从而将持莲花观音分为救“六道”类观音,包括香王观音、空行观音、水菩萨、如意轮观音等,救“人道”类的世间尊观音和代表…  相似文献   

19.
石窟文化是丝绸之路的产物,是佛教东传后生成的宗教文化繁荣的形象化载体。须弥山石窟开凿于北魏至唐代,地当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处,是全国十大石窟之一,其佛教艺术对我国石窟佛教造像有过直接影响,也影响到日本佛教的传入。石空寺石窟同样缘起于丝绸之路,是唐代以前开凿的石窟,道教、佛教、藏传佛教造像皆备,西域、中亚、非洲人物造像栩栩如生,是丝绸之路多元文化在宁夏的独特体现。  相似文献   

20.
这里有一张照片,摄自河北磁县东艾口石窟。窟大1.2米见方,内设倒凹字形基坛,坛上正壁有一坐佛、二立菩萨像。主佛头光两侧各有一身小坐佛,侧壁坛上也各有一坐佛,时代约在北齐未至隋初。窟内原造像头部已无,现被村民们重新涂漆加塑了头部,使主佛成了头戴明式候头,留须,穿交领红衣的赵公明豫!面对这尊被改头换面的“佛像”,令人震惊,发人深省,引入深思!我国是一个雕塑大国,在难以计数的塑像中佛教造像无疑占据绝对主要的地位。敦煌、云岗、龙门、大足、麦积山、须弥山、南北响堂……的佛教塑像是世界的瑰宝,人类共有的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