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佛说安宅神咒经》是一部重要的汉传佛教早期文献,经文中的安宅观念和神煞体系均源于汉代本土信仰,该经当是后汉时期创制的一部伪经。《佛说安宅神咒经》在创制过程中,接纳、吸收、改造了本土安宅观念和神煞体系,从而将普通民众的风水信仰纳入到其宗教仪式中,这是佛教融入民众生活、获得信众的重要途径。《佛说安宅神咒经》对道教的安宅科仪及风水信仰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为我们考察佛教与道教、民间信仰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以道教神仙信仰为主题的汉代画像石、砖,题材十分丰富,描绘了一幅幅鲜活的仙界生活景象,展示了神仙世界的方方面面。透过这些粗犷朴实、线条优美生动的绘画和它所处的墓室建筑特征,从画像内表现出的修炼成仙、长生术、辟邪和神仙思想中,深切地感受到了两汉时期与我国古老的民间信仰有着密切联系的道家文化的广奥和真实存在,从而透出了汉代人们对神仙的信仰和对仙界的追求与向往。  相似文献   

3.
汉代思想体系的形成,主要受到儒家、道家和阴阳五行等思想的影响。汉镜、汉隶的美学内涵是汉代思想在这两种艺术形式上的内在体现。汉镜的世界、汉隶的线条都不同程度地折射出"儒"与"道"的沟通与融合。汉镜的图案、纹饰和铭文体现汉代人的阴阳五行观念和人生观。汉隶"水平线条"的稳重,表达了汉代人希望富足和乐地在人世中繁衍生息的美好愿望。汉隶的水平线条,不仅是书法里的线条也是汉代人日积月累的共同心理和情感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4.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空前兴盛并日益世俗化,佛教信仰广泛地影响民众的日常生活.在中国的佛菩萨信仰中,不同的神灵司职不同的领域,由于民众所遇到的生活事物不同,大都会从个人的自身利益出发去信仰某一神灵,这种信仰的流行往往也伴随着造像的产生.有时不同佛菩萨共同出现的组合,更能得到大众普遍的崇敬与膜拜,因此在民间信仰生活中,许多是以多尊像同时出现的形式来表达对神灵的祈求.本文即以地藏菩萨像为主轴,通过对石窟造像的组合形式、题记和相关文献的研究,说明地藏菩萨与西方净土信仰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民间信仰文献及其类型海峡两岸民众在沧桑岁月中,对信仰观念、心理、情感与习俗乃至生活方式有着共同的理解和认识,他们从中总结出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以不同的方式记载、积累于不同形式的文献载体,并进行传承、交流。由此产生了数量众多、体现闽台两地独具特色民间信仰与神崇拜的文献。  相似文献   

6.
正仪式是信仰活动的灵魂,只有通过萨满仪式才能够展现出萨满信仰的活力和传承,进而从中窥探萨满信仰中古老的带有某种功能意味的原始艺术表现形式。蒙古族萨满信仰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形式,不仅是早期蒙古民族精神世界的传承,也是通过象征来展示草原民族审美情感的观念上和视觉上的集中体现。蒙古族是典型的草原民族,他们"逐水草而居"的自然天性使自身在脆弱  相似文献   

7.
"礼"是整个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前现代中国社会人们思想、行为的最高规范,是维系社会生活的纽带.在早期儒家"礼"的体系中,充满了浓重的宗教信仰的思想.其信仰形态和过程,是由信仰天地、鬼神而推衍社会、人事的,並由此建构起一套完整的信仰系统,来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三代"礼"学,表现出自发宗教的崇拜特征,春秋战国,人为宗教信仰贯穿到了"礼"学,形成了"神道设教"的"礼教",使得宗教与宗法、信仰与道德、神性与理性、理想与实践,趋向于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大城县北头村共有103户、450人,信仰天主教的有37户,150多人,是个教友聚居村。近年来,通过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宗教生活,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参加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先后搞起了岩棉保温材料,胶垫、清灰剂、除垢剂等多种工副业。在生产实践中,他们树立起了质量观念、信息观念、时间观念,能够自觉地处理好生产与宗教活动的关系,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经济收入显著增加,八七年人均收入达到2013元,  相似文献   

9.
作为灵魂不灭思想和祖宗崇拜的产物,墓葬自产生以来便得到世人的重视,这在诸子尤其是儒家孝悌观念影响深厚的汉代社会尤其如此。汉代墓室建筑的形制、构造、装饰特征等,反映了人们对于死后世界的一种认识,表达的是生者对死者的尊重和追思,反映了汉代社会生活中的等级观念、生死观念和孝敬观念。  相似文献   

10.
陈耀南 《天风》2001,(8):30-31
感恩是基督徒信仰生活中极其重要而不可缺少的内容,在信仰的传统上就有一种“感恩礼拜”的宗教活动。(注:下文凡“感恩”是指感恩礼拜) 用“感恩”作为基督徒敬拜、颂赞、感谢神的恩典之形式是无可非议的。但由于基督徒各人的层次不同,信仰素质优劣高低不等的原因,故在现实中发现,在“感恩”的事上或多或少地存有不良不妥的误  相似文献   

11.
汉墓壁画在题材以及总体风格上,都具有浓重的多元文化历史传承性。汉代墓葬壁画在内容和装饰题材上,既推崇天堂和鬼神之说,同时也十分注重对现实功利与人文道德的描述。在装饰手法与风格上,东汉时期的壁画既能够突显出有序、朴厚、写实以及叙事的一面,同时也能够表现出其自由浪漫与超越现实的一面。内蒙古的和林格尔汉墓室壁画,绘画内容极具艺术表现力,绘画造型手法干练写意,形式语言形神合一,其将东汉时期的绘画、服饰、人文等方面的艺术特征与艺术风格充分地表现了出来,集中体现了我国汉代劳动人民对神话的信仰,所崇尚的天人观念以及现实的生活场景。  相似文献   

12.
道教以神仙信仰为贯穿道教文化发展过程的主线.而汉代仙风极盛,其神仙信仰在文学艺术活动方面的表现,主要是汉乐府游仙诗的创作.汉乐府分为贵族乐府、民间乐府和文人乐府三类.这三类作品中都有描写求仙问药、长生至乐的诗歌,充分体现出汉代社会神仙信仰的盛行以及前道教、道教一脉在秦至汉末时期的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13.
绵延几千年的祖先崇拜跟随华人从祖籍国到东南亚,其宗教伦理在新的时空境遇中传承且变迁。东南亚宗教的现代化和多元化影响,使华人祖先崇拜的人神之道呈现神性隐退,人性增强的发展趋势。华人族群,尤其是华人新生代逐渐倾向于将祭祖、寻根视为一种伦理表达而非宗教行为;人际之道方面,祖先崇拜信仰下的孝道、敦亲、互助等源自"共祖"的伦理观念在华人家庭和宗亲组织中传承、发展着。在未来的历史时期内,祖先崇拜信仰神圣性的弱化势必丧失部分信仰人群,但其内在伦理本质仍是东南亚华人族群安身立命和增强中华认同感的重要精神载体。  相似文献   

14.
绵延几千年的祖先崇拜跟随华人从祖籍国到东南亚,其宗教伦理在新的时空境遇中传承且变迁。东南亚宗教的现代化和多元化影响,使华人祖先崇拜的人神之道呈现神性隐退,人性增强的发展趋势。华人族群,尤其是华人新生代逐渐倾向于将祭祖、寻根视为一种伦理表达而非宗教行为;人际之道方面,祖先崇拜信仰下的孝道、敦亲、互助等源自"共祖"的伦理观念在华人家庭和宗亲组织中传承、发展着。在未来的历史时期内,祖先崇拜信仰神圣性的弱化势必丧失部分信仰人群,但其内在伦理本质仍是东南亚华人族群安身立命和增强中华认同感的重要精神载体。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鬼的观念与死亡紧密联系在一起。道教以不死为信仰的旨趣,必然要面对死亡与鬼的基本观念。然而,从观念内涵和历史变迁来看,鬼与死亡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本文从鬼的观念历史演进入手,将鬼的意涵分梳为陌生的超自然力量和对疾病与死亡的焦虑。以此为基础,分析鬼这一本土观念与道教信仰实践的结合方式,围绕着长生与生活秩序理解道教如何处理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鬼的观念及其带来的信仰焦虑。  相似文献   

16.
文摘     
道德信仰与宗教信仰 任建东在其出版的《道德信仰论》一书中谈到,从宗教特别是世界性的几大宗教与道德信仰的关系来看,宗教信仰不等于道德信仰,但在宗教信仰中的确包含着道德信仰。由宗教信仰而来的道德信仰依附于宗教神学,通过道德的“神启论”,使社会道德通过对神的信仰而得以确立和实现;使人在对神的崇拜和信仰中接受所谓神所颁布的清规戒律,这些戒律有宗教活动所特有的规定,但更多的是指向人的社会生活,用以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在宗教信仰的框架之内为人提供着道德生活的准则。在现代社会缘于人精神的空…  相似文献   

17.
中国道教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而在东汉中期形成之前,其早期道教思想诸如神仙信仰、鬼神崇拜、自然崇拜、方术巫术等都已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些思想在堪称为汉文化“百科全书”的汉代画像石砖中,以其具体生动的长生不死、羽化升天、避鬼驱邪等画面形式,有着充分、形象的反映,成为诸多学者探讨早期道教思想形成发展的珍贵实物资料。故此,本文亦想试以早期道教思想在汉画中的反映为题略作浅挥,由于我们在道教方面的知识有限,用词不妥或存误之处,敬请道家斧正:一、神仙信仰以神仙信仰为主题的汉代画像石、砖,题材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18.
毗沙门天王是佛教四大天王中的北方护国天王,其造像最早可能出自汉唐时期西域强国于阗,其护国信仰鼎盛于唐代。随着毗沙门在民众中盛行的增强,其所具有的功能不断拓展,从护佑国土、护持佛法到送财迎福无所不能。通过对毗沙门天王的护国神性、护法神性、财富神性的探析,以阐明毗沙门天王的多级神性。  相似文献   

19.
佛教寺庙既是宗教信仰的载体,也为大众提供展开活动的公共空间。在中国的寺庙中,不乏接引信众、传播知识、大众娱乐、商务买卖等活动。某些寺院由于其特殊的影响力,不仅为一个地域群众提供信仰活动的公共空间,同时还很有可能会带动此地形成某些新的民俗。通过对四川遂宁广德寺及当地观音信仰的考察可发现,寺庙与民俗之间,彼此都在共同成长,寺庙借助民俗活动,为其生存和发展提供足够的资本,而民俗也视寺庙为其存在下去的精神家园,在文化环境与社会经济都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这两者往往会平稳地延续下去,成为社会生活中非常富有世俗味道的信仰形态。  相似文献   

20.
民间二郎神信仰中包含水神、火神、雷神、马神、战神、酒神、戏神等诸多因素,聚合为内涵丰富的川主崇拜文化。该信仰产生于具有袄教文化背景的川蜀地区,二郎神的种种神性又与袄教雨神(得悉神,又作蒂什塔尔)特征相吻合,由此推测,二郎信仰源头应为袄教雨神崇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