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徐渭,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方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明代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家。《墨葡萄图》是其经典的代表作品之一,当时的中国美术正处在一个特殊阶段,习古与创新两种意识相互碰撞。徐渭能汲取前人精粹,不断更新技法,凭借自己特有的才华,大胆变革,别开生面自成一家,开创了一代画风,被誉为"明朝一代才人"。在徐渭的影响下,后世画坛涌现出许多风格疏放的文人画家。文章以徐渭《墨葡萄图》为典范,浅谈徐渭绘画风致及艺术精神对本人创作的启发与影响。  相似文献   

2.
《墨葡萄图》是明代画家徐渭的传世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其纸本水墨画代表作之一,蕴含着作者独特的艺术追求与创作理念。通过对该作品的作者、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构图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画家在当时艺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并通过对该作品的临摹实践,深入理解徐渭的艺术思想和技法,提升绘画理解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3.
在中外美术艺术史上,明代的徐渭和荷兰的凡高两位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艺术大师,因为他们超凡的艺术成就和坎坷悲苦的人生显得尤为与众不同,他们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数以万计的人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墨葡萄》和《向日葵》,通过这两幅画的研究,更能对他们的艺术风格,艺术思想以及情感表现等方面有更多的了解与比较。  相似文献   

4.
刘洋 《美与时代》2004,(10):24-25
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存在之家,艺术即是能让我们抵达存在的这样一种语言,存在者的存在通过艺术品向我们敞开。在欣赏徐渭的《墨葡萄图》时,我们体验到了这种本真的存在,它以无蔽的方式直接通过画面向我们敞开。凝视中,我们的知觉感受到的是一股强烈的视觉张力,像是发自生命内部  相似文献   

5.
纵观中国绘画史,在水墨花卉画尤其大写意花卉的形成和成熟过程中,徐渭是极为重要的一代巨擘,他以陈淳水墨花卉为基础,把中国水墨花卉画推向了大写意花卉的新艺术高峰。徐渭直追文人画之渊薮,打破中国画画科的壁垒,在传统基础之上开创了丰姿绝代的大写意花卉画新风,极富创造性和艺术生命力。也正是由于徐渭的存在,水墨花卉画的艺术体派才得以确立而渐次分明。  相似文献   

6.
<正>徐渭是明代一位特殊的文人,他学识渊博,涉猎领域众多且天赋才华,但一生坎坷挫折,在精神上承受着巨大压力。坎坷的人生经历与悲怆的生命体悟,成为他晚年书画作品中充沛情感的源泉,再结合其创造性的笔墨艺术语言,形成了有着自身强烈审美意识的绘画风格。《墨葡萄图》是徐渭书画作品的代表作品,体现出了其书画创作中的生命情感和审美表达。一、落魄文人:嘉、万年间的“青藤”1521年,大明正德皇帝去世,嘉靖皇帝即位。同年,在东南沿海的浙江绍兴,徐渭出生了。嘉靖和万历祖孙两个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两位皇帝。据考证知“青藤”先生徐渭享年73岁,也就是说他生命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嘉靖年间,  相似文献   

7.
《徐渭手札册》,水墨纸本,十七开册页,收徐渭亲笔书信十六通。除一通由小楷书写外,其余均为行草书。此件册页递藏有序,作品不仅展示了徐渭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而且凝聚了其在文学方面的高超造诣。  相似文献   

8.
徐渭善狂草、工诗文、精花鸟,在诗文、戏曲、书画等方面都有相当高的造诣,绘画上尤其以水墨大写意花卉最为人称道。他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很好地诠释了写意美学提倡独创,主张传神写照,表现思想个性的艺术特点。从对徐渭花鸟画风格分析入手,揭示其审美意趣和艺术风格,以便对今后的花鸟画学习和创作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天桥人物》是中国杰出的版画家李桦的一套水墨人物画作品,该作品体现了李桦对中西方艺术的融合。1947年,他受徐悲鸿之邀,任教于国立北平艺专,致力于版画艺术的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他不断创作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的艺术作品。李桦创作了大量的水墨作品,具备一定的研究价值,徐悲鸿亦对其水墨作品赞赏有加。以《天桥人物》为例,对李桦水墨人物画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中西方艺术融合的可行性,同时对当代水墨人物画创作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0.
明朝的大写意画家徐渭和十九世纪荷兰著名画家凡·高,分别是中、西画坛上两位杰出的人物,他们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着数以万计的人们,其中,《墨葡萄》与《向日葵》便是他们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虽然他们所处的历史时期,从事创作所用的工具材料、绘画语言以及造型法则等方面有着根本的不同,但是,他们的人生遭遇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艺术风格,艺术思想以及情感表现等方面则有其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画的发展轨迹,是受中国哲学、政治伦理以及传统文化熏陶的文人在重诗、书、画、印等多方面修养中建立起来的。董其昌依据禅宗思想将历代中国画分为南北宗,从金碧山水到水墨为上,以崇尚水墨画的王维为宗主,形成以"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为主要审美取向。简淡的审美趋向构成中国画艺术"大羹必有淡味"的韵味,从水墨淡墨的衍化到色彩"色中有墨,墨中有色"的碰撞,无疑撇去烟火之气。平淡、朴素的美学思想,使得中国画艺术屹立在世界艺术之林而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2.
写意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一大重要题材,甚至占据大半个绘画史。写意与工笔从审美渊源上其实没有必然的差异,水墨写意的产生是源于水的妙用。墨与水的结合产生了无数经典的瞬间与永恒传世的佳作,这其实是水之美学,更是水墨之美的滥觞。水墨之美的主要特点是空灵与简约、华滋与生动,这也是中国艺术最为引人注目的特色所在。文章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写意山水画的用水之妙,以及中国人对水的诠释与态度,由审美窥见中国艺术精神与哲学高度所在。  相似文献   

13.
《墨辩》是指《墨子》一书中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和《小取》六篇。它们是后期墨家所写。 《墨辩》有完整的、深刻的逻辑思想,其中包含着卓越的、朴素的辩证思想。 李约瑟教授研究了中国科学技术史,指出:“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人则一直倾向于发展辩  相似文献   

14.
张弘之别署伯闻、无言堂主。祖籍河北灵寿,曾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现为石家庄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2005年作品《砚边》参加河北学术交流展(河北);2006年作品参加河北省中国画研究会成立二十六周年名家邀请展;2007年参加河北省当代中国画扇面展、河北国画名家邀请展;2008年《水墨经纬》参加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北京);2009年《多远水墨》参加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山东);2009年《文心墨印》入选名家邀请展(安徽),入选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山东);2010年参加走进太行写生展(江苏)。  相似文献   

15.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首部根据文学作品绘制的画作,体现了顾恺之高度的文学修养、丰富的艺术创造力以及高尚的思想情操。画家充分发挥了其高度的艺术想象力,营造了原赋富有诗意的意境氛围,在尊重文学原著的前提下致力打破书画界限,出色完成了从文学艺术向绘画艺术的转换。在对《洛神赋图》的图像学研究中,我们不仅可以发现当时绘画艺术对文学的自觉追求,而且可以感受到它内在所包含着的丰富、深刻且沉重的社会内容,这充分代表了一个时代美学思想。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继承了秦汉伟大的绘画艺术传统,开启了唐宋绘画典雅华丽的审美品格和基本格局,不仅开创了中国绘画长卷的先河,还开启了中国古代艺术美学的新时代,将描绘人物神韵作为艺术追求目标,着重表现自己的人格,表达了新的美的理想,使绘画境界达到新的层次,对后世的艺术审美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
"墨分五色"是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重要概念。文章通过对"墨分五色"追根溯源,探究其植根于中国哲学文化的厚重内蕴,并简概爬梳其理论流变,以此为基点叙述中国画的独特审美趣味与思维认识方式。基于中国文化强大的包容性,不但"墨分五色"的中国水墨画具有可持续性的向内发展能力和向外拓展空间,焕烂求备的中国工笔画和彩墨画,在植根传统的基础上也具有对异域艺术强大的吸纳能力。故,中国画的"水墨"和"色彩"两大支脉不是要"一枝独秀",而是要"双葩竞春"。"饮真茹强,蓄素守中",这体现的正是中国哲学文化的高妙之处。  相似文献   

17.
《庐山图》是张大千在83岁时创作的山水巨作,也是张大千最后一幅山水画杰作.1981年7月7日《庐山图》正式开笔,1983年1月20日《庐山图》基本完成,历时一年半有余.《庐山图》气势磅礴,青绿水墨,辉映交融,畅快淋漓.是一幅中国现代山水画中最具创新精神,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18.
袁健 《思维与智慧》2023,(20):43-45
<正>中国书法与中国舞蹈虽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二者却共享着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滋养,因此,在美学上有着较强的共通性。现代许多美学家对此都有所论述,这种共通性其实早在古代便已经被许多文士所发现,譬如,明代的徐渭在《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一诗中就将二者的共通性直接说明出来,但是更多的文人学士是将二者美学共性中的核心精神蕴含在其艺术批评作品当中。  相似文献   

19.
实验水墨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艺术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现象之一,它在中国水墨画的基础上更新而又与之不尽相同,吸收了西方抽象画而又别具一格。实验水墨在"85思潮"的背景下产生,1933年被命名"实验水墨",代表着中国当代艺术的新形式之一。刘子健是现代实验水墨中的代表人物,其在现代实验水墨创作领域具有重大影响。通过刘子健的实验水墨发展历程展开分析,可以分析实验水墨的当代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后期墨家     
墨家是战国初期由墨子创立的一个学派。墨家在墨子死后即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派,这就是后期墨家。今存《墨子》一书中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六篇就属后期墨家的重要著作,人们统称之为《墨辩》或《墨经》,是我们研究后期墨家逻辑思想的基本资料。后期墨家在总结墨子和各家逻辑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终于创立了一个相当科学的完整的古典逻辑科学体系,被今人称为“墨辩逻辑学”或“墨经逻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