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引言今年6月间,我们有幸到苏州广济医学院学习。学习内容之一是催眠术。神奇的现象出现了:受术者象机器人一样无条件地接受催眠师的指令。只见他拿过一张方凳对受术者说:“你妈妈来了,请拥抱你的妈妈。”受术者笃信不疑,连连亲吻板凳;递上一杯白开水,并对他说。“这是杯糖开水。”受术者连声说甜得很。更为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当催眠师命令受术者全身肌肉僵直后,把他的头放在一张长凳上,脚搁在另一张长凳上,受术者便僵如木棍,腹部可以站人  相似文献   

2.
催眠现象的效应与形成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催眠术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作为一种独特的心理治疗技术 ,它的确能使一些心理病症手到病除 ,使焦虑、忧郁的情绪转瞬即逝。遗憾的是 ,由于一些江湖术士的滥用 ,催眠术曾屡遭非议。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化 ,近年来 ,我国许多心理咨询部门都在运用催眠术帮助人们解除痛苦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催眠术的神奇功效了。1 催眠的效应1 1 生理效应由于催眠造成了一个特殊的、意识阈非常狭窄的状态 ,为暗示的作用创造了最佳的条件 ,因此催眠能产生十分奇特的生理效应。在催眠状态下 ,给被催眠者一杯白开水 ,并暗示他说 ,这是一杯…  相似文献   

3.
催眠术是一种古老而又年轻的充满“神秘”的技术。说它古老是因为在古希腊和古埃及就有催眠术,而在15世纪以前催眠术是被神职人员作为一种“法术”来呼神祛魔的,那时不可能用科学来解释催眠现象。说它年轻是在19世纪之后才开始对催眠术进行科学研究,并在精神治疗中应用。如19世纪初英国医生雷德提出“视神经疲劳”学说,引用希腊语“HYPNUS”(睡眠)改为“HYPNOTISM”(催眠术);19世纪后期法国建立了两个催眠研究中心。研究的结果,认为催眠术是由于暗示的心理过程造成的,其本质是暗示性增高状态。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在对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中应用了催眠术,并在大量的  相似文献   

4.
提到催眠术,人们通常以为这是心理学家的实验或某些专业人士的表演,认为它跟自己毫无关系。孰不知我们却经常生活在近似催眠的心理状态之中。在心理诊所里,催眠治疗师拿起一颗水晶球来吸引被催眠者的注意力,并慢慢地说:“你开始睡吧!”他反复向对方暗示。被催眠者闭上眼睛,逐渐陷入昏睡状态。其实,昏睡与真正的睡眠不同。昏睡者仍然保持一点清醒,来接受催眠者的暗示。心理医生发现,不仅是身心疾患者,普通的人也时常会有精神恍惚、注意力减退的时候。这都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被催眠的状态。心理医生的分析指出,在下列情况下,健康者的被催眠状态…  相似文献   

5.
话说催眠     
<正>起源催眠术的发展历史比心理学本身还要漫长。现代催眠术可以追溯到1770年麦斯默在巴黎进行的动物磁力试验,而现代心理学是从1879年冯特在来锡比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的。其实,如果追溯得更早,在中国,"催眠术"早已源远流长。古代的"祝由术",宗教中的一些仪式,如"跳大神"等都含有催眠的成分,只不过当时多用来行骗,或是一种迷信活动。大约公元前三千七百多年,巫师  相似文献   

6.
老海 《佛教文化》2007,(6):74-75
很多很多年以前,在中国,瑜伽功和催眠术一样都是碰不得的名词。人们只能在旧书摊上找解放前出版的旧书了解一鳞半爪。我当时看到的一本旧书上说,印度一位瑜伽大师可以练到身体腾空而起的程度。所谓腾空,仅是离地一尺左右,有照片为证。即便如此,也使我震惊不已。  相似文献   

7.
十八、十九世纪,正当欧洲进入一个史无前例的物质文明时代,一个强烈的迷信狂热——催眠术运动及唯灵论运动,也与之相伴而生。催眠术运动与唯灵论运动,使理智时代让位于一个荒诞的纪元,使教堂林立,礼拜频繁,多愁善感,易动感情的宗教狂热让位一个新的宗教展示——催眠术与招魂术。 催眠术运动起源于十八世纪中叶。催眠术最初的发现是被当成一种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它被认为是能够控制自然和谐与人类健康的神秘事业。1776年奥地利一位开业医生麦斯默尔,则公开地将催眠术运用于医疗,并自认为是一个光  相似文献   

8.
催眠治疗的辩证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运用催眠治疗成功的病例中 ,都有一个从健康———心理障碍 (或疾病 )———健康的发展过程 ,其中 ,心理障碍 (或疾病 )是对健康的否定 ,后一个健康又是对心理障碍 (或疾病 )的否定。整个过程反映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作用 ,反映了患者在“自己发展自己 ,自己完善自己。”1 催眠治疗使患者“自己发展自己”催眠治疗是在良好医患关系的基础上 ,催眠师将患者引入催眠状态 ,并对其进行心理分析与治疗 ,了解其被遗忘的压抑很深的创伤性体验与致病的心理矛盾与冲突。鼓励其发泄隐痛 ,讲清楚苦恼的内心感受 ,通过暗示方法 ,教育患者正确对待自己…  相似文献   

9.
商场如战场,商战的胜败取决于方方面面。然而,在商品质量、价格、款式等趋同的情况下,谁能掌握顾客微妙的心理世界。谁就能成为最大的赢家。 瞬间催眠术 日本的麦当劳汉堡店,素有“以头脑称霸天下”之美誉。他们的服务首屈一指,他们的推销绝招也层出不穷。应用“瞬间催眠术”便是一例。所谓“瞬间催眠术”就是热情服务。  相似文献   

10.
简易自我放松催眠对学习疲劳的缓解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简化的自生训练为基础,并整合进传统催眠和NLP经验擎技术的有效成分,编制易于学生自我操作,并能在课间或课后短时间内完成的,有利于心理放松的简易自我放松催眠方法,检验其对中学生学习疲劳的缓解作用.以382名高中生为对象,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后测设计,以韦克斯勒成人智力测验中的译码分测验作为缓解学习疲劳、恢复认知水平的指标.结果表明,译码测验成绩实验组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实验组后测成绩优于前测成绩,差异也很显著,说明简易自我放松催眠可以有效缓解学习疲劳,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1.
催眠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是很多心理过程的结合。从催眠的过程和外在表现来定义催眠易造成混乱,从与催眠最相关的暗示、恍惚状态和催眠引导三个方面来阐述催眠的本质及其定义。最后对催眠的定义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催眠被广泛的应用在临床心理治疗中, 但是, 关于催眠方面的研究却相当匮乏, 而且相当模糊。近年来, 随着fMRI, ERP和PET等技术的引入, 我们对催眠引导和催眠暗示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对于疼痛和幻觉的研究表明, 至少对于高暗示性被试而言, 催眠暗示可以引起与真实刺激同样的大脑皮层的激活; 而催眠后暗示对于注意策略的调控, 可以使原有的认知过程发生改变, 其中之一是使用催眠后暗示来抑制“Stroop效应”语义加工过程; 催眠后遗忘更是实现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遗忘的分离。未来研究者将继续从探讨催眠本身的神经属性和催眠暗示所引起的认知过程的改变两个角度去认识催眠, 揭开催眠的实质。  相似文献   

13.
本简要介绍了现代催眠理论的形成,描述了催眠状态下出现的催眠行为,阐述了七种流行的催眠理论,为人们正确地认识催眠现象,进行催眠理论研究和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潘 师 正 586~684字 子 真 , 是 隋 唐 时 期 著名 道 士 , 也 是 高 道 司 马承 祯 的 老 师 。 据 《旧 唐书 》记 载 ,潘 师 正 曾 对 司马 承 祯 说 : “我 自 陶 隐 居传 正 一 之 法 , 至 汝 四 叶矣 。 ”① 潘 师 正 和 司 马 承祯 都 是 上 清 派 的 宗 师 ,为 什 么 史 书 说 他 们 传 的是 “正 一 之 法 ”呢 这 是个 非 常 值 得 重 视 的 问题 。 同 样 值 得 重 视 的 是学 者 们 对 这 一 问 题 的 不同 解 答 。一 种 观 点 认 为 ,这 是 将 “上 清 之 法 ”误 作 “正 一之 法 ”。陈 国 符 …  相似文献   

15.
催眠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是很多心理过程的结合.从催眠的过程和外在表现来定叉催眠易造成混乱.从与催眠最相关的暗示、恍惚状态和催眠引导三个方面来阐述催眠的本质及其定义.最后对催眠的定义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越来越多的人寻求心理帮助。而催眠作为一种无意识心理治疗方法,受不少人的青睐。他们利用催眠寻求静谧,在放松中享受生活。还有人利用催眠帮助自己解决一些紧张、焦虑等问题。催眠应用之广泛,值得了解和加以运用。本文以催眠过程为线索介绍催眠,了解催眠的一般流程和注意点,从而让催眠为更多人服务。  相似文献   

17.
很长时间以来,催眠是笼罩在一层神秘的面纱之下,有时看电影,我们会看到有关催眠的镜头,感觉催眠很神秘,也很神奇。绝大多数人对于催眠知之甚少,甚至有人将催眠按其字面理解为催人入眠,还有相当多的人将之看作一种巫术,一种旁门左道。一是因为催眠最早多为巫士和神职  相似文献   

18.
新年的临近,意味着中国道教学院首届学员经过两个春秋紧张的学习已接近尾声。在这段宝贵的学习时间里,经过道教学院这个大熔炉“锻炼”了两年之久的我,差不多总算甩掉了从小养成的娇惯、依赖、幼稚与“土气”。增长了见识,开拓了眼界,学到了不少道教知识和文化知识,并且锻炼了我从事宫观管理方面的能力,增强了我对宗教的感情,增长了吃苦耐劳的精神、顽强拼搏的意志和雷厉风行的作风。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思想素质,都要比以前成熟许多。这两年,对于我可以说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个较大的驿站,经过老道长们的精心疏导与师兄弟们的探讨,使我对人生观有了新的看法,最起码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相似文献   

19.
我已经做了三十六年编辑工作了。最近,我接到郊区一位女青年作者的来信,信中说:“我是一个业余作者,写了一部小说。听说现在投稿也要托熟人、走后门。没有熟人和后门,稿子再好也登不了。所以,我愿意拜您为师……”  相似文献   

20.
人们一直深信催眠能够促进人的回忆。在国外,催眠技术已经在司法调查中被用于促进目击证人对目击情境的回忆。然而,实验研究却发现,催眠在促进证人回忆的同时,回忆信息的准确性降低,而且证人对错误信息的自信程度增加了。这一方面是催眠过程中催眠者对证人进行暗示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由于事后信息的误导,这些问题限制了“催眠面谈”在实际中的应用。事实上,与一般的警察面谈形式相比,催眠面谈中许多与催眠相关的因素,看似与催眠引导无关,但对回忆却产生了促进作用。比如,由于面谈中引入了心理的、临床的以及人际的技巧。催眠面谈往往比警察面谈更有效。“认知面谈”正是综合了这些因素而形成的一种新的面谈技术。可靠证据表明,该技术可以提高将近35%的回忆率,而且不会象催眠面谈那样产生记忆歪曲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