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请教妻子     
这不是天方夜谭是在我怀疑自己能不能“管好”妻子的时候发生了那件事。那天下班回家,我打开了门口的信箱,取出了几乎装满一箱的报纸、杂志和信。我对一大叠信中的一封产生了怀疑。这是一封没留寄信人地址的信。字写得刚劲有力,很流畅,我一眼认定了是出自一个男人之手。看了看邮戳,我“湖南武冈”字样。我的心不由得“咯噔”一响:这不是妻子老  相似文献   

2.
红豆 小时候,最喜欢读的诗是王维咏红豆的绝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短短4行,行行不离红豆;仅20字,字字写满相思,实乃相思之绝唱,红豆也因此成了相思的代名词及最能代表相思之物。据说天宝之乱后,唐代歌者李龟年流落江南,常为人演唱此诗,听者无不动容。  相似文献   

3.
生活幽默     
我烧的是废纸小王把写好的稿子放在桌上,出门办事去了,中午回家,发现桌子已被收拾得干干净净,那一迭稿子却不翼而飞了,当他闻到有一股烟味时,忙问妻子:“你烧的是什么?”妻子回答:“你以为我这么傻,会把没用过的纸烧掉吗?我烧掉的是那些写过字的废纸。”视力太...  相似文献   

4.
陈巧凤 《天风》2002,(5):39-39
朋友!您收没收到过来自天国的礼物?您听没听说过“天堂邮局”的故事?如果您从未听说过的话,就请听我慢慢地述来……我记得在一本杂志上刊登了这样一则小故事。有一位邮递员在送信时发现了一封无法寄出的信,没有收信人地址和姓名,信封上只有三个字“上帝收”。最后大伙一致同意拆开来看看信的内容,从信中得知这是一位生活拮据的老年人,他向上帝祈求一百元的生活费……邮局的工作人员经过商议决  相似文献   

5.
《论语》中的“诚”与“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论语》中 ,“诚”字凡 2见 ,“信”字凡 3 8见 ,诚、信连为一词组者未见。“诚”字 2见 ,一为《颜渊》篇“诚不以富 ,亦祗以异” ;一为《子路》篇“诚哉 ,是言也”。这两处“诚”字或做副词或做动词 ,都可解做真正、真实 ,无一做德目解者。“信”字的情况比较复杂 ,有做动词解者 ,如“朋友信之” (《公冶长》) ;有做副词或形容词解者 ,如“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宪问》) ;但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德目出现 ,其例甚多 ,不胜枚举。大致说来 ,“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 ,其主要含义和适用范围是 :(1 )言说真实无妄 ,重然诺 ,如“与朋友交 ,…  相似文献   

6.
二战时,华沙一位老邮差被关进犹太人区,犹太区被封锁了起来。老邮差的邮包里还有一封没有寄出的信,这是一位老翁寄给他妻子的信,邮票上是两颗相依相偎的心。[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牵挂人生     
人活世上,奈何不了一个“情”字,便也无法摆脱那份缱绻的牵挂。 牵挂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襁褓中的婴儿就会用哇哇的哭声表达对母亲的牵挂。牵挂又注定要贯穿我们的一生,直至向生命作别。谁又真正能无牵无挂,一了百了地轻松远行? 牵挂多在离别时,往往是因为离别产生了时空距离,便有了漫漫的思念,因为思念,便有了长长的牵挂。牵挂是妻子为远行外地的丈夫流下的相思  相似文献   

8.
数字情书     
汉代蜀中的司马相如,赴考长安,拜官中郎将。暗萌休妻之念,负约五年不寄书回家,而多情的妻子卓文君则朝盼夜思,恋情戚戚。一日她正思念垂泪,忽京官送来一信,并说:“大人立等回书。”文君惊喜万分,展信一观,只见信上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十三个数字。文君暗想:句中无“亿”,即“无意”于我了。顿时悲愤交加,悟知丈夫变了心,特意变着法儿刁难她,愤怒才女文君立即用上述数字写了一封句句嵌上数字的情书:  相似文献   

9.
走远的书信     
正信息时代,快节奏生活使我们交流信息也如鱼得水,瞬间便可以完成。于是,过往那种写在纸上的信便成了奢侈。但写信读信弥漫的沉香,久久回荡在我们的记忆中,挥之不去,回味悠然。在灯下写信,一笔一画字字成情,行行成意,交流情感,表达态度,说清事实,回味往事……亲笔落在纸下的字,传送到他处。或近或远,信都会淋漓表达我们内心,一段情一封信,一封信牵着你和我。寄出信后我们期待,对方收信时会惊喜,你来我去,人际交往的真情便化为信的  相似文献   

10.
有两封无字信件,一是一张白纸,一是一纸圈儿,然而经两位才人奇思巧解得头头是道,天衣无缝、奇趣无穷,妙趣横生。据《古今小说》记载:书生郭辉久别家乡,远居京师,思家甚切,寄书与其妻,因疏忽大意,竟将一张白纸误装入信封中寄走。这本是一件荒唐的事,可是妻子拆视后,不但未责怪他,反从正面去巧解。她浮想联翩,凭着自己横溢的才情,竟提笔给回了一首情意缠绵的七绝。诗云:碧纱窗下启缄封,一纸从头彻底空。知汝欲归情意切,相思尽在不言中。《两般秋雨斋》中有这样的记载:一位女子给情人写了封信。请人折视后,笺上一字未着,…  相似文献   

11.
爱的枷锁     
沉小石 《天风》2002,(5):30-30
几天前到一间乡村教堂做礼拜。古朴典雅的教堂里整洁清新。圣台上整齐地摆放着灯盏和鲜花,墙壁上的十字架高高地悬挂。十字架的下面镶嵌着“神爱世人”四个大字。弟兄姊妹用漂亮的装饰纸分别在“神爱世人”的周围圈了一圈。前三个字圈过后很醒目,但“人”字圈上之后就变成了“囚”字。这样读起来就变成了“神爱世囚”。无意识的装饰竟使我想起了个小故事:  相似文献   

12.
手电筒朝内     
1923年7月19日,鲁迅回到八道湾家中,弟弟周作人铁青着脸,递给他一封绝交信。那一年鲁迅42岁,周作人38岁。随后鲁迅带着母亲和妻子朱安迁出  相似文献   

13.
汉字是一种意味深长的表意文字,活用字形字音并做出巧妙的“顺理成章”的演绎,常常可以在交际中出奇制胜。  传说,明朝末年,李自成率大军包围了北京城后,曾派军师尚炯以算命先生的身份潜入城内,并声称只给“龙”算命,崇祯皇帝闻言,便把算命者请进皇宫为他算算运气,算命者并不多言,而是让他写个字再算,崇祯乃写一“友”字,算命者立刻算道:“此字不妙,此乃反字出头!”——确实,“反”字的头两笔写出了头即为“友”字!崇祯见算命者一举算出自己的困境,不由得暗暗佩服,乃重新写一个“有”字,不料算命者长叹一声算道:“此…  相似文献   

14.
岳母自从退休后,就迷信上了。全家其他人没有人信那一套。尤其是我,在圈内是个最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可岳母依然热衷得很,不断向我们介绍说"局长、"总经理是他们的同道,似乎回敬我们:“连这些大人物都信,你们才是异类。”我的儿子即将面临中考。岳母三番五次对我妻子说,她要带“仙人”来我家看看,测测我儿子的中考前途,以及我们夫妻俩的“前世今生”。说这个“仙人”说得如何如何准,因为日程排得很满,所以别人花巨资都请不动,是她好不容易才请来的,对我们唯一的要求是要我到时候“闭嘴”。妻子因为也不信那一套,好几次捎信都被妻子“贪污…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委党校图书馆前面有一古老的凉亭。凉亭斑驳陈旧 ,圆顶上长满了青苔。它虽不起眼 ,但显得古朴庄重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那柱子上镌刻着的五条古训 ,它那娟秀有力的隶体字透出中国传统美德固有的生命力。“仲尼之言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仲尼”是孔子的字。这句话来自《论语·颜渊》。春秋之时 ,孔子目睹礼乐废弛 ,世风日下 ,一些士人蝇营狗苟 ,朝秦暮楚。他认为 :“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指出“主忠信”,“敬事而信”,“谨而信”,“言而有信”(《论语·学而》)。他强调 ,一个人有“信”,才能得到别人的任用 ,…  相似文献   

16.
从自我认同的角度看原始儒家的诚信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虽然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说文解字》中 ,“诚”字与“信”字是互训的 ,但在原始儒家的思想中 ,“诚”与“信”实为两个相对独立的观念 ①。就涵义而言 ,“诚”与“信”都有“真实无妄”、“意笃不欺”之义 ,但二者在使用时的语境却很不相同。简而言之 ,“诚”往往指涉一个人针对自己的一种态度 ,而“信”则往往指涉一个人针对他人的一种态度。在金文中 ,“诚”字有时也写作“” ,而这与子思、孟子所说的“反身而诚”、“诚身有道”的语脉是一致的。所以 ,我们首先把“诚”看做是人对待自身的一种真实无妄的态度。其反面就是《大学》中…  相似文献   

17.
人淡如菊     
清理旧物时,无意间发现书页里夹着一封旧信,信封已经泛黄,对折处有岁月的褶痕。小心打开,里面是一张旧式宣纸,上书一行端庄小楷:人淡如菊,挂念是香。心头一振,指头掠过丝丝凛冽。轻轻掸去纸上尘埃,人淡如菊愈显明晰,这纸上文字,何其好,字字入心。就这样,独自一人闲坐在岁月深处,静听莲花自在开落,生而自在,云淡风轻。夏夜  相似文献   

18.
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晋江县安海镇有一个才女名叫邱应仪,系翰林院编修黄志清的妻子。她工诗词,善书国,博学分才,颇为时人推重。一次,有一个富翁盖了一座楼,请黄志清起一个楼名,写一块匾。黄志清取宋代陆游诗“小楼一夜听春雨”句,欲起名为“听雨楼。”不料在写时却误写为“听月楼”。旁边一秀才见了,大不以为然地说:“古来只有玩月、赏月、踏国之说,何来听月之章?”黄志清面露窘色,想换过重写。这时,邱应仪出来解围了,财税:“‘听口’二字妙极,问如亟写!”说毕,D即提笔作诗一首:听国接头接太清,依接听口员分明。妇天呷…  相似文献   

19.
前几年,“只有,才”能否表达充要条件,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最近有同志著文辨析“除非,不”,认为它并非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专用形式,它也经常用来表达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如,“除非天样纸,写不尽这相思。”这两个问题是与“如果,则”能否表达充要条件直接相关的。  相似文献   

20.
董桥偶于市上得到一枚闲章,材质也许不敢恭维,印文却是绝妙好词:“我是个村郎,只合蓬窗茅屋梅花帐。”这十四个字,印在纸上,无论怎么读,感觉就是一首诗,而诗眼就在“只合”二字上。这个村郎,肚子里肯定贮了些墨水,却不存想“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你若以为他是个胸无大志不求长进的人,那就大错特错了,一点也不是,蓬窗茅屋梅花帐,是池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