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松  姚冰 《中国道教》2008,(2):35-38
一元代道教盛行,文人们多受其影响,有的还加入了道教。元代也是文人画兴盛的时代,文人画经过魏晋南北朝、唐宋的发展终于确立了在画坛上的主流地位。元代文人画的重要代表人物与道教的密切关系,表明文人画与道教的兴盛有共同的时代因素和内在的精神联系。  相似文献   

2.
文人画作为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流派,对中国美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代文人画更是文人画的重要时代,代表人物有赵孟頫、钱选、"元四家"等,而元前期艺坛足以领袖群伦的必然是提出了"书画本来同"的赵孟頫。他开创简率尚意、以书入画的先河,开创了元代文人绘画的新面貌,使文人画走向成熟,对明清产生了深远影响,后来"元四家"更是将文人画推向了巅峰。文人画作为中国画的重要流派和画体,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当今世界艺术史上的一种特殊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元代无疑是山水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山水画的成熟不仅仅是元代美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过程,而且在文人画本身的发展过程中,元代的美术发展也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在元代四大家之中,又以王蒙对后世山水画的影响较大。元代,是个有着特殊的时代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年代,王蒙在当时画风闲逸的大背景下,做到了特立独行、与众不同,也正是因为王蒙的独特,他才得以在中国古代美术的史篇中留下了辉煌的章节。同时,王蒙将山水画创作作为自己的艺术道路,塑造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并代表了元代文人画的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绘画史上,元代绘画占有很特殊很重要的地位.“宋人尚法,元人尚意”.元画一反南宋那种客观写实的画风,而继承光大了北宋苏轼等人倡导的文人画的审美主张,以绘画主体表现性的“意”、“韵”为其审美特征.元代文人画表现了当时的文人们与现实不合作、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并对后世画坛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在这其间,汤垕与他的《画鉴》对文人画的兴盛起到了某种承前启后、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研究文人画不可不注意汤垕的绘画鉴赏美学.  相似文献   

5.
倪瓒,字元镇,号云林,是元代著名文人山水画家,同时也是"元四家"之一,其绘画师承董源、巨然。他提出"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和"自娱"的理论主张,开创了"一河两岸"元代文人画的图式风格。文章对倪瓒的《虞山林壑图》作品中笔墨、图式、题款的文人画特征进行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6.
在唐代,王维位列"妙品上"(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说明在唐人眼中他不属一流画家,后至明代却被推为"南宗鼻祖",其间变化耐人寻味。文章将文人画发展源流贯穿于王维画史地位变迁中,从而研究其地位变化的原因。魏晋时期具有文人风格的绘画尚未发展成熟,却为后世水墨山水画的发展埋下伏笔。唐朝,王维在二李(李思训、李昭道)青绿山水与吴道子重线山水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表现手法。宋代画家的审美情趣与唐代发生分歧,苏轼对王维推崇备至。基于宋代士人画理论的蓬勃发展,元代赵孟頫提出"文人画"概念。明代董其昌更将王维奉为"南宗鼻祖",使其画史地位达到顶峰。至此中国文人画体系基本形成,王维画史地位基本确立。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元代文人画家赵孟頫的《秀石疏林图》之题跋诗为切入点,阐述了以书入画给文人画带来的绘画生机,以及书画相通在三个方面的契合点。元代书、画两界的翘楚赵孟頫(1254-1322)画过一幅《秀石疏林图》,此画算得上是文人画的精品之作。在它的卷后有首题跋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  相似文献   

8.
历来讨论书画之关系,尤其论"书画同源"者,无不溯源至张彦远,而对其书画关系论的丰富性及其思想背景的复杂性,乃鲜见留意。张彦远关于书画关系的论述,有三方面内容:一、书画同体。此问题后来演变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书画同源"。二、书画用笔同法,这是张彦远书画关系思想的核心。此问题经元代文人画的激荡,发展成绘画的书法性问题。三、书画道殊。此问题后来被文人画的浪潮淹没了,却正是我们今天思考书画之关系需要重新检视的。  相似文献   

9.
以承"道统"为己任的文人,其绘画亦必与"道"有关系。陈师曾先生概括的文人画四要素——人品、学问、才情、思想莫不与"道"有着紧密的关联。文人画中表现出的强烈的天道、人道和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在审美情趣和绘画语言上,主要是标榜神似、中和、玄素、尚逸等。而这些也是文人画承道、悟道的物质表现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姚绶在明代前期的文人画家中颇具代表性。作为明代前期文人画的承接者,他在当时的吴门、嘉兴地区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在具体的作品风格上独具个性,在文人画从元代发展至明中期吴门画派出现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姚绶历来被认为是其中的领军人物之一,其鉴藏活动亦颇为丰富。  相似文献   

11.
明代山水画     
山水画在明朝发展为空前的鼎盛繁荣。在元代十分盛行的文人画,经过明前期的一段沉寂,以沈周等为代表的吴门画派于嘉靖年间逐渐兴起。与此同时,职业画家在苏州也活跃起来,老画师周臣不但自己创作丰富,而且还培养了两个著名画家——唐寅和仇英。“沈、文、唐、仇”被称为“吴门四家”,吴门画派称雄画坛长达百年。  相似文献   

12.
易境,即易学蕴含的境界精神。中国文人画从审美观念到技巧法度,无不以易境为追求。易境的核心是太极,太极落实在文人画中,即是画的整体气蕴;象是《周易》之本,意象为易境之本体,是文人画思想理论的精髓;绘画讲究"上留天之地位,下留地之地位,中间方立意定景",与易学的三才之道不无相通之处。"神"是易境的目的,经历代文人拓展、引申,《易传》的"神"逐渐发展为蕴含自然之道与变化之理的至高美学境界。文人画以气韵风神为核心,"意"即神之方、易之体;"仰观俯察"不仅是圣人画卦的方法,也是文人画传达易境的基本途径。观卦的"大观""童观""窥观""观我""观国",深深影响了文人画的观物理念和审美取向。今天,深入发掘文人画的易境不但有重要的学理价值,亦对弘扬传统美学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3.
尼德兰绘画喜好隐喻、暗示的图绘,绘画作品常常带有象征性意义,其中以扬·凡·艾克的风俗画作品《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最为典型。而在我国元代,文人画发展达到鼎峰,这一时期的画家们多以"四君子"题材作画,借梅、兰、竹、菊的象征性含义来表达自己的志气和情感。文章将主要以文艺复兴时期的尼德兰和中国元代为时代背景对中西方绘画作品当中象征性手法的运用进行一个分析比较,以此来探讨两者在相同手法运用上的不同含义。  相似文献   

14.
董其昌在审美上追随元代画家而推崇"平淡天真",同时又饱阅宋代名家们的作品,以宋画的精谨和秀润,去修正以元四家为首的元代画家们的轻率之气。董其昌对禅学问题的研究较为深入,他认为自己对南宗禅学的参悟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境界,故将儒、道、禅思想化作审美情趣融贯于其艺术创作之中。  相似文献   

15.
元代大画家赵孟(兆页)开创了中国绘画史上简率尚意、以书入画的时代新风,使文人画走向全面成熟,对明清绘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赵盂颊的画是由宋入元、从繁到简过渡的代表,他集唐及北宋诸名家之大成,力矫南宋院体画的流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16.
吕伟涛 《中国宗教》1995,(收录汇总):86-87
《煮茶图》是元末明初著名道士画家王蒙唯一存世的茶主题绘画。作为王蒙晚年由沉郁隐晦转变为开阔雄浑的代表作,《煮茶图》代表了元代文人画的艺术水平,表达了王蒙与好友陈汝言共同的归隐志趣。王蒙是元末明初著名道士画家,《煮茶图》是他存世的唯一茶主题绘画。  相似文献   

17.
自唐贞观年间至元代,基督教之聂斯脱利派在华开展有一定规模的传教活动。聂斯脱利派在唐代汉文文献中,被称为景教,元代称其教徒为"也里可温"。元代末期,在佛、儒、道、伊斯兰文化的重重包围中,景教在华趋于衰落。  相似文献   

18.
《煮茶图》是元末明初著名道士画家王蒙唯一存世的茶主题绘画。作为王蒙晚年由沉郁隐晦转变为开阔雄浑的代表作,《煮茶图》代表了元代文人画的艺术水平,表达了王蒙与好友陈汝言共同的归隐志趣。王蒙是元末明初著名道士画家,《煮茶图》是他存世的唯一茶主题绘画。  相似文献   

19.
正本刊讯近日,普陀山多宝殿佛像开光仪式在多宝塔隆重举行。受普陀山佛教协会会长道慈大和尚委托,普陀山佛教协会咨议委主席道生长老主持了开光仪式。来自普济禅寺、天华堂、百子堂和功德主加多宝集团的200多位僧众、居士参加了开光法会。普陀山多宝塔也称太子塔,是元代建筑艺术的精品,也是浙江省唯一的一座元代石塔,现为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人画的历史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而后萌芽于隋唐,兴于宋元,至明清而大盛。文人画是一种画中蕴藏着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形式,具有文学性、哲学性和抒情性。文人画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并具有多重的美学意蕴,其中"以简为贵、以淡为宗"的美学主张具有极高的审美境界。这里的"淡",是指简淡、清淡、疏淡、淡泊,具有多层次的美学情味。因此,对"淡"的审美意蕴的研究,将会对深入理解文人画中的画意、格调、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义,对文人画的传承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