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性异常是指人的性心理以及性行为由于种种原因而失去常态。在青春期,个别青少年由于性心理畸形发展而导致种种性变态行为,虽然人数不多,但对个人身心及对社会的危害极大。  相似文献   

2.
许多青年朋友常写信问起:正常的、健康的性心理是怎样的?由于世界是博大的,文化是多元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和不断发展的,这个问题应在一定界限内回答。我在这里例举6个健康的性心理表现,以供青少年朋友在生活中参考。  相似文献   

3.
许多青年朋友常写信问起:正常的、健康的性心理是怎样的?由于世界是博大的,文化是多元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和不断发展的,这个问题应在一定界限内回答。我在这里例举5个健康的性心理表现.以供青少年朋友在生活中参考。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青年大学生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状况,搞好性教育,我们在本校范围内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5.
郭未 《学海》2014,(1):26-39
尽管未婚青年有遭遇意外妊娠和罹患性传播疾病的极大风险,但由于缺乏全国代表性数据,迄今,我们对这一群体的性行为特征仍一无所知。本文基于捕捉了全国超过22,000名未婚青年性与生殖健康相关信息的第一次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调查数据,首先采用描述统计的方法来考察未婚青年首次性行为时的避孕选择情况;然后根据数据及研究问题特点,为控制统计上的选择性偏误问题,采用赫克曼选择模型进行计量研究;探讨了中国未婚青年首次性行为时避孕套使用的社会与人口相关因素及首次性行为发生时的环境要素对其是否使用避孕套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未婚青年首次性行为时避孕套使用率很低,而年龄与教育是决定未婚青年是否在性行为时使用避孕套的首要指标:较早年龄开始性行为代表着不安全性行为发生的风险性越高,较高教育程度的获取有助于提高未婚青年在首次性行为时采取保护措施的可能性。特别地,从基于首次性行为发生时的环境要素的赫克曼选择模型结果来看,中国未婚青年对于其首次性行为是"有准备的发生"以及"发生之前能与其性伴侣讨论避孕方式的采用"增加了他们在性行为时采取保护措施的可能性。研究表明,通过学校性教育课程的合适开展及家庭亲子交流的加强,从而提供给中国未婚青年合适的避孕知识应是作为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干预政策构建的一个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青年中的性心理卫生问题,并为普及性教育,矫治青年中的性心理困扰和对培养高度现代文明的青年人的决策提供科学事实和根据,笔者用自制性心理卫生问卷(64题),于1986夏对145名女中专学生和40名男中专生,次年又对28名男中专生共213名进行了无记名调查.现将调查部分结果加以分析讨论.调查方法和资料来源被试先听笔者讲授的“性心理卫生”讲座。向被试讲明系医生个人所作的科学调查及意义。对被试始终持尊重、爱护、负责和科学的态度及严格守  相似文献   

7.
反常性心理,又称心理变态,指那些与生殖没有直接关系,或者替代了引起生殖的性活动,在寻求性满足的对象或满足性欲的方法上与常人不同,并违反当时社会习俗而获得性满足的行为。反常性心理与变态人格有着密切关系,但又有区别。一方面反常性心理可能是变态人格的一种表现,另一方面反常性心理又不一定具有变态人格的一般特点。有关调查表明,大多数习惯于违反社会习俗的性行为的人,都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有些人还智力超众,在艺术、音乐、电影等领域取得了较为出色的成就。  相似文献   

8.
从性生理上说,一位少女出现了月经初潮,一位少男第一次出现遗精,意味着他们的生殖功能已经开始趋向成熟。那么,性心理成熟的标志是什么呢?青春期性心理发展遵循着一定规律,人的性心理从幼稚到成熟,应当具备性意识健康、性情感稳定和性适应良好这三个标志。 性意识健康 性意识是人对性的认识和态  相似文献   

9.
百分之百存在的事实 现代社会,婚前性行为是百分之百存在的事实。有些青年男女在恋爱过程中,无视法律、道德和责任感的约束,发生婚前性行为,有的是在爱情的基础上,为了加深和巩固双方感情,肯定婚姻关系的一种承诺,发生了婚前性行为;也有一些是思想不健康,行为轻率、逢场作戏而发生婚前性行为的。  相似文献   

10.
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骆一  郑涌 《心理科学》2006,29(3):661-664,657
在文献综述、开放式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基础上,提出了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的理论构想,自编了“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量表”。约1,600名青少年学生接受了测试。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青春期性心理健康体现在性认知(生理知识、性知识)、性价值观(性观念、性态度)和性适应(社会适应、性控制力、自身适应)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心理健康与变态原理探幽:心理世界结构假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健康与变态原理探幽──心理世界结构假说河南省职工医学院(450003)王国富,李菊英,付丽一、论点与机制我的假说的基本论点是:人有三个心理世界并存,即社会性心理、动物性心理、内脏性心理(自动性心理)。在正常情况下,这三维心理处于正常的构型状态,进...  相似文献   

12.
卢梭,18世纪法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无论在社会思想、文学内容、风格和情调上都开辟了一个新的浪漫主义时代,被誉为浪漫主义之父。然而,在这样一个伟人身上,却存在着一些反常的性行为。卢梭在其传世珍品《忏悔录》这一本自传中,坦率地承认了他的这些反常的性行为。本文拟探讨他的变态性心理发展的轨迹。一、婴儿期现代性心理学认为,人的性欲在出生后就开始有了,并不是在青春期才出现的。孩子们出生后最先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经过修订的《中学生性心理调查问卷》和《中学生人际交往调查问卷》,对浙江省中学生的性心理发展与人际交往的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1)性心理发展中性认知水平、表露欲两个维度存在着显著的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2)在人际交往方面,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性别倾向上有显著的差异;(3)从总体上看,中学生性心理发展与人际交往之间的相关并不显著,但在性心理发展水平与人际交往中的外向性、性别倾向等方面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现有的攻击性行为研究表明:个人因素中的自我同一性危机、人格、人际交往障碍、生物因素和性心理对攻击性行为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家庭因素中的教养方式、家庭环境特征、家庭结构以及社会因素中的媒体暴力、挫折与压力等因素对攻击性行为都存在影响。而目前攻击性行为的研究不足多在于关注于单因素研究,较少关注综合成因、内在规律、作用机制。未来的研究趋势可以选择从研究综合成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女护士生性教育现状及需求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大连某卫校女护士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式问卷对女护士生的性教育现状及需求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卫校女生在性知识、性态度、性行为方面发展的主流是好的、健康的,但也有少数女护士生对自身正常的性生理、性心理现象不了解而产生心理困惑和压力,女护士生渴望从学校得到正规的性教育.为了使女护士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学校必须开展以性道德教育为核心的正规的性教育.  相似文献   

16.
性伦理三问     
性伦理的研究需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其一,性是否有关善恶?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性行为能否成为道德价值的客体。显然,我们认为人的性行为是有意识、有目的且具有社会利害关系的行为,理应受到道德的评判。其二,对性行为是否有特殊的道德要求,即性道德是否必要?我们认为性行为不只是要受到一般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还要受到以"爱"和"忠贞"为基本内容的性道德的要求,这是基于人格完善和社会和谐的道德需要而提出的道德要求。其三,性道德需要法律强制吗?我们认为,当性行为损害到公共利益的时候,法律当然可以强制实施性道德,但由于法律强制的社会成本和经济成本太大,所以动用法律强制需要特别谨慎。  相似文献   

17.
学龄期是个体性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关键期。本文在回顾学龄期儿童性心理研究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从国内外学龄期儿童的性心理概念与结构、性心理的发展、研究方法以及性心理健康等几方面概述了该领域现状。该领域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有赖于学龄期儿童性心理测量工具的改进,影响学龄期儿童性心理健康因素的澄清以及性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有效整合。开发出中国情景下的学龄期儿童性心理调查问卷,以期能科学评估他们性心理结构特点和发展应在未来研究中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8.
青年毛泽东与儒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年毛泽东与儒学王兴国青年毛泽东对儒学的态度可分为三个阶段。从少年时代至1916年“一师”读书的前期,为第一阶段。此时他对经书虽不很喜欢,但毕竟读得很熟;虽萌发了某种朦胧的反抗心理,但还没有彻底怀疑经典的权威,他对儒家“道统”还相当推崇。自1916年...  相似文献   

19.
先前研究表明,对于自我行为,相对于近期过去,个体对远期过去正性行为的表征更倾向于特质性和抽象性,但对负性行为的表征未获得明确的类似效应(申之美等,2010)。本研究以特质性和行动性行为描述句子为实验材料,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未来时间距离对自我正性行为和负性行为的表征特征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评价内容的效价特性对于建构水平的心理距离效应的调节作用。实验结果发现,相对于近期未来,被试对远期未来自我的正性行为更倾向于抽象的特质性表征,但在负性行为上未获得类似效应。个体对未来自我行为的正性期待和负性回避倾向可能是自我行为表征缺乏距离效应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分别在中国和日本对一岁半到二岁半的婴儿进行自然观察,分析了婴儿之间围绕着某些资源而发生的交涉行为和交换性行为的发生过程及其发展上特点。主要结果有①中日婴儿到2岁左右时开始出现交涉行为和交换性行为,但在该年龄工不占有主导地位。②该年龄阶段婴儿的交换性行为还不能说是完整意义上的交换,属于“前交换行为”。③对于获得对方的东西来说,该年龄阶段婴儿的交涉行为和交换性行为并不是很有效的方式。④我们进行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