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物质层面或许到了如赵本山小品中所说的"不差钱",但在精神领域却出现严重的价值失范现象.在中国走向强盛的现代化道路中,佛教智慧的贡献日益凸现.佛法不是坐而论道的玄学,佛法的社会作用主要体现在精神方面,也就是说,佛教是以改变人心而改变世道的.  相似文献   

2.
佛教的“信”,在巴利文中叫saddha,在梵文中叫sraddha。“信”并非通常所诠释的信仰,而是由正确的认识证实了的信任和信赖。根据佛教哲学,它是意识中纯精神因素,比单纯的信仰具有更深的哲理。首先,它是由知见而产生的,是对“四圣谛”的信服。其次,它是信徒奉献给某一人或法的敬仰之情。第三,它意味着诚实希望的实现,它是认识个人内在道德发展的伦理准则。公元四世纪,佛教哲学家无著指出了信仰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法音》1991,(12)
一、因果的形成、区分与人生的向往佛教哲学最中心最基本的理论是“缘起”或“缘生”说,所以它常宣称“众缘生法”。缘,即现代所说的条件,法,即普通所说的事物。宇宙间每一事物皆能为条件产生它事物而为因,所以瑜伽说“因义是缘起义”;任何一事物又皆由许多条件产生而为果,所以瑜伽说“果义是缘生义”。由于事物皆能为缘、又皆由缘生,所以一切事物既都是因,又都是果。同时因更有因,而因无尽;果更有果,而果无穷。《成唯识论》说:“观现在法,有酬前相,假立前因,对  相似文献   

4.
妇女的地位问题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之一,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了妇女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宗教自形成以来,就提倡男女平等,各宗教都有一套自己的妇女观。例如,天主教认为,男女都是由天主创造的,男人和女人的结合才完美无缺;提倡人性平等、妇女伟大、母性优长。佛教认为,众生同一本体,无二无别,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男女的性别差异是次要的,而心性的觉悟才是最重要的。伊斯兰教强调男女平立并举,主张男女在真主面前平等。基督教认为,妇女无论在家庭生活还是在社会活动中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基督教在提高妇女地位方面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道教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同佛教和儒家思想并存的三大思想支柱之一,但在如何对待妇女问题上,却是比较开明的。主张阴阳并重,崇尚阴柔的宇宙观。本刊特邀了5位人士从各自的角度阐发不同宗教的妇女观。  相似文献   

5.
尹立 《宗教学研究》2002,(2):116-120
佛教认为语言生产于人们的虚妄分别。众生生活在名言世界里 ,执着为真 ,因而烦恼倍盛。佛教则利用语言诠释真如妙理 ,帮助人们解脱烦恼 ,甚至直接在语言中当下体认诸法实相。  相似文献   

6.
面对当今纷繁复杂、地区冲突此起彼伏的世界,我们禁不住要问:人类离真正的和平到底有多远?不久前看过一张照片,照片上一个外国儿童在花园里玩耍,手里拿着玩具武器,稚气未脱的脸上却显露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冷笑。这张照片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我的童年也是在一次次的战争游戏中度过的。想想我们每个人的童年游戏,似乎明白了现实世界。 宗教是倡导和平的,佛教认为,人类的和平与战争,缘于人类的心智,佛祖释迦牟尼就多次阻止战争倡导和平。天主教教理认为,“尊重人性生命及其成长有赖于和平。和平不是单指没有战争,也不只限于保证敌对双方武力上的均衡。和平是秩序的和谐、正义的工程、爱德的成果。”基督教的圣经说:“公义和平安彼此相亲。”在伊斯兰教中,“伊斯兰”的阿拉伯语意即“顺从”、“和平”,“穆斯林”即“顺从者”、“和平者”,就是顺从真主并谋求和平的人。道教提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和“仙道贵和,无量度人”的主张和要求。 让我们将和平的鲜花,代代相传吧。  相似文献   

7.
学城 《法音》2003,(3):5-8
一、从释迦世尊正觉缘起谈世界和平世间一切事物的存在、发展到消亡,都是因缘条件组合、安住与分离的过程。从时间上看,是因果序列、前后相续的必然性;从空间上看,即表现为彼此相即不离、对立统一的因待性;从存在于时空的运动来看,即是刹那不住、无常变异的空寂性。这是佛陀观察宇宙人生所得出的结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说明了世间相待而存在的法则。若遵循佛陀揭示的因果法则来理解人类的相依共存,就可以发现世界和平与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个体、家庭、民族、社会、国家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尊重生命的平等性、神圣…  相似文献   

8.
佛教有神灵,这是有目可睹的事实。但是关于这个问题,需从两方面来分析认识。一是从佛教的民间化来看,佛教的神灵观的确在教徒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释迦佛为首的神灵系统中,包括了诸天、阿罗汉、阎王、小鬼等各种神祇,它们被塑成各种模样,竖立在佛教殿堂中间,供教徒礼拜。在许多佛教的著述中也记有神灵的大量故事,并广泛地流行于民间。二是从佛教的基本理论来看,释迦牟尼创教,旨在解决人生的问题,因此小乘佛教认为,每个人的宗教生活是一个自修自度的过程,解脱涅槃依靠的是每个人的自力,即用  相似文献   

9.
潘宗光 《法音》2021,(10):23-27
社会上,不少人认为科学和宗教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并不会将两者联系在一起.科学和宗教看似泾渭分明,但其实有着紧密的联系.爱因斯坦曾说:科学没有宗教像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像瞎子.他认为:科学,只能由那些全心全意追求真理和向往理解事物的人来创造,然而这种感情的泉源来自宗教的领域.[1]爱因斯坦藉着对科学的研究,致力于探知万物的本体.我一生从事科研及大学教育工作,希望藉着探索佛教与科学的相通之处,以求从更多角度深入认识佛教.  相似文献   

10.
学诚 《福建宗教》2002,(6):15-17
世间一切事物的存在、发展到消亡,都是因缘条件组合、安住与分离的过程。从时间上看是因果序列、前后相续的必然性;从空间上看即表现为彼此相即不离、对立统一的因待性:从存在于时空的运动来看即是刹那不住、无常变异的空寂性;这是佛陀观察宇宙人生所得出的结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说明了世间相待而存在的法则。若遵循着佛陀揭示的因果法则来理解人类的相依共存,  相似文献   

11.
12.
晋隋佛教疾疫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3.
宗教信仰,是人类普遍具有、长期具有的一种心灵现象,其历史几乎和人类的文明史一样悠久。以往数千年来,宗教在全球各地一直高踞君临绝大多数人精神王国的神圣地位,直到科学昌明的今天,全世界仍有五分之三以上的人是各种宗教的信徒,其余非信徒者也或多或少不无宗教观念和宗教心理。宗教信仰显然与自然压迫、社会压迫及政治、文化传统、习俗有关。但自然压迫、社会压迫等,仅仅是产生宗教信仰的外因,宗教信仰的内因,无疑深藏于人心、人性的深处,需要从心理学角度予以研究。  从近代心理学奠基人冯特开始,心理学便十分重视对宗教信…  相似文献   

14.
佛教的和谐观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舜 《法音》2006,(4):12-14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召开前夕,论坛组委会以“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为主题,以佛教的团结合作、佛教的社会责任及佛教的和平使命为选题,举行了有奖征文活动。海内外社会各界人士投稿踊跃,论坛组委会共收到应征文章397篇,从中评选出“莲花奖”6篇、“精进奖”20篇、“法缘奖”20篇。由于篇幅有限,本期只能从获奖征文中选登一小部分,尚有许多优秀文章未能刊出,读者可自行到相关网站查看。  相似文献   

15.
《法音》1991,(11)
对物质世界的解释是一切哲学、宗教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佛教的物质观是缘起的观念,认为万事万物皆是因缘假聚,缘合则生,缘散则灭,即“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当这种缘起的观念和“无我”的思想相结合,便形成了佛教思想最显明的特色,也成为佛教思想与其它一切宗教、哲学相区别的标志。斯里兰卡鲁达纳长老《佛教的物质观》一文以科学分析的方法论述了佛教对物质世界的看法——“无我”的缘起观。  相似文献   

16.
赵朴初居士在《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一文中写道:佛法的基本内容可以用"四圣谛"来概括(谛的意思是真理):苦谛,指经验世界的现实;因谛(或集谛),指产生痛苦的原因;灭谛,是痛苦的消灭;道谛,指灭苦的方法.佛经所说的道理非常多,其实都是围绕四圣谛而展开讨论的.四圣谛所依据的根本原则是缘起论.佛教的所  相似文献   

17.
《法音》2017,(11)
<正>佛教是一种以具有大智慧、大慈悲为显著特征的宗教,其经典浩如烟海,修证境界高深,哲理深邃,为世人彻底揭示万法真相,以破除无始迷情;其戒规严明,以无缘大慈普度众生,解脱生死,成就无上菩提。所以,佛教对于生命世界、精神世界乃至宇宙万物的本质,都有极其深刻的洞察。本文拟从佛教有关"生命"的名称、起源、分类和本质特征及对生命本质的正向诠释几方面谈谈佛教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18.
忍辱波罗蜜,是六波罗蜜之一,为大乘佛教的重要教理和修持法门。同时,忍辱作为一种品德修养,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是人们处理问题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但是,由于历史时代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民族心理的相左,不同的人对“忍辱”的理解往往并不相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同是某~行为,有的人说是忍辱,应该提倡;有的人都是懦弱,应该摒弃。比如“有人骂老拙,老拙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的做法,佛教徒认为很好,非佛教徒则不以为然。为什么会有这种分歧呢?我认为主要是各人的价值衡量标准不一样造成的。现在,有的…  相似文献   

19.
《法音》2015,(2)
<正>"顺世论(Lokayatika)"是印度古代哲学中最另类的一个派别,佛教称之为"顺世外道"。所谓"外道"就是在佛道之外另立他道而行。佛教对于外道一定要不遗余力予以破斥,因为不行佛道就会误入歧途,迷失在生死轮回的苦海之中,这关系到每个众生的生死大事,自然马虎不得。顺世论既然在佛道外而行,那么佛教对它的批判也就不会手下留情。顺世论的经典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幸运  相似文献   

20.
陆九渊佛教观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尝试研究儒士与佛教关系的另一视角,即由儒士对佛教的认知、理解与评价去考察儒士思想与佛教的关系。由这个角度考察陆九渊佛教观的结论是:佛教并非天生是异端;佛教既有不足,也有其独到的价值;在义利关系、出世入世和生死观等方面,佛教与儒学具有根本性差异;陆九渊思想特征不是阳儒阴释,而是儒体佛用;陆九渊佛教观透显着于当今学术研究具有深刻启示的多重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