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引言合群性(affiliaton)又称乐群性,是一种人格特征,指个体积极接近他人,参与他人的活动,想获得他人认同的趋势或倾向,以及被他人接受,认同的程度。合群性的发展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学习、交往活动以及社会化过程都有重要影响。合群性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儿童交往的能力和水平。而交往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必要条件。具有较高合群性水  相似文献   

2.
前言社会交往是人与人之间通过接触交往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通过交往达到交流信息、交流情感、传递力量,认识他人和自己,从而进一步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儿童交往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方面,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动因,也是实现儿童社会化不可缺少的途径。幼儿期是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幼儿社会交往的特点和规律,对寻求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就所得到的资料,幼儿社会交往中的同伴交往研究较少,且较集中于交往的认知方面,主要通过研究者提问幼儿回答研究他们对自己与同伴交往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对“友好交往”的认知。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解决人际问题的认知技能(ICPS)低和高的幼儿同伴交往行为的比较,以及对ICPS低的幼儿进行训练所引起的ICPS变化的比较,发现ICPS高的幼儿同伴交往行为优于ICPS低的幼儿;对ICPS低的幼儿进行训练能改善幼儿的同伴交往行为,增加幼儿的被接受程度,降低幼儿的被拒绝程度;认知在幼儿同伴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系列协作游戏对幼儿协作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引言在现代社会里,人们之间的协作显得特别重要。今日幼儿,是21世纪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研究和促进幼儿协作性发展对培养21世纪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群体中的成员相互配合来进行某项活动,完成一定的任务。幼儿在游戏、自由交往活动和成人要求两个或几个幼儿共同完成某项任务的活动中已表现出协作行为。在自然状况下幼儿多是两人交往,结成两人群  相似文献   

5.
<正>社会排斥是指由于为某一社会团体或他人所排斥或拒绝,一个人的归属需求和关系需求受到阻碍的现象和过程。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行为,平均而言,一个人每天至少会报告一两起此类事件,即他们忽略或排斥了他人以及被他人忽略或排斥了。社会排斥会对个体的情绪、行为与认知造成负面影响。鉴于社会排斥所造成的痛苦性和威胁性伤害,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讨社会排斥的潜在前因与应对方法: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成为排斥的目标,而有些人则更容易被他人或团体所接受?当个体遭受社会排斥时,是否只能选择默默承受,还是可以选择积极的方式来应对?  相似文献   

6.
<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尤其处于数字化的时代,信息更是无时无刻地涌入我们的生活。那么,在这繁多的信息当中,我们会选择相信哪些信息,又会怀疑哪些信息呢?幼儿又会怎么选择呢?幼儿期是个体智力发展和知识学习的重要时期。相对于成年人,幼儿缺少与世界相关的认识体系,他们获取知识的来源,除了自身探索观察,更多地还是依靠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从他人的言语中(外界环境的提供的信息)获取间接的知识,从而不断构建、完善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自我–他人重叠(self-other overlap)是指交往关系中的个体不同程度地接受和理解他人的观念、资源,从而出现自我和他人信息表征的重叠现象。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察自我–他人重叠对助人行为的影响以及观点采择的作用。实验1采用情境启动法,探讨高、低自我–他人重叠对助人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重叠程度差异显著,重叠程度越高,助人行为越明显。实验2采用语义启动和情境启动法,考察观点采择在自我–他人重叠影响助人行为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观点采择和重叠程度的主效应显著,观点采择与重叠程度的交互效应显著,与控制组相比,观点采择条件下,助人行为显著增加。这些结果表明自我–他人重叠程度越高,助人行为越明显,而且观点采择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幼儿社交退缩游戏矫正的倒返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平枝 《心理科学》2004,27(1):231-233
本研究采用A1B1A2B2的倒返实验设计,探讨由幼儿教师编制并实施的幼儿集体系列游戏是否能矫正幼儿的社交退缩。结果显示,被试在A1很少与人交往,在B1与人交往的时间经过一定的反复逐渐增加,在A2与人交往的时间再度减少,在B2与人交往的时间又增加;A1与B1、B2有极显著差别。实验证明,幼儿集体系列游戏可以矫正幼儿的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9.
付伟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242-243
当代大学生群体在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的同时,又呈现出与群体成员在联系与交往方面的新困境。在新时代环境下成长与发展中的大学生,在合群性培养方面需要以新的理性原则为指导,要考虑他们的本性,树立理性观念,打破亲疏远近的传统亲情等级观念,培养他们的群体协同感与群体精神文化认同感,在群体活动与交往中培养群性,塑造群性,使个体达到由于个性最大限度的发展而形成自由全面发展状态,但又能与他人和谐相处,达到个性与群性的双彰,个人与他人的融洽相处。  相似文献   

10.
自我-他人表征:共享表征还是特异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孔繁昌  张妍  陈红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8):1263-1268
自我-他人表征是自我在与他人交往时所形成的自我概念, 为深入研究自我和他人关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自我-他人表征有共享表征和特异表征两种主要观点。前者认为主体将对有关他人信息的表征融入到自我概念之中, 成为自我的一个组成部分。自我和他人信息的加工共享着某些激活脑区。后者则认为主体对自我表征和他人表征是相对独立的, 两者都有各自特定的表征方式和结构。自我和他人相关信息加工的脑区是特定的。此外, 自我-他人共享表征和特异表征的关系、情绪与情感在自我-他人表征的作用和关系类型与程度对自我-他人表征的影响等都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对于老子而言,公正德性是其价值理想被运用于交往行为领域的结果,即只有自愿地尊重"道"或人的生命本身才有可能合理地调节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群体的交往行为。具体地来讲,老子的公正理论既主张在尊重他人存在价值的过程中享有善事物,同时又凭借确保所有人的幸福来论证政治权力的合法性。然而,在沉思公正德性的过程中,老子忽略了一些与交往行为密切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暗示”在心理学上,指在非对抗性的条件下,人与人相互接触过程中由于某些因素的作用使得一个人的思想、行为接受或符合另一个人的意志。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看,是指一方用间接、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并让他人心领神会的过程。一个人“成熟”后,总会认为“我已...  相似文献   

13.
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物化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以及经济关系的所有不同形态在实践中差不多总是表现为物的关系。生产关系直接或间接地同物发生联系。人生活和活动在物质世界中,与他人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这种同他人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物表现出来的。一些人生产产品,而另一些人则消费产品。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这种某一个人生产的产品被另一个人用于生产或者个人的消费的情况,正在越来越普遍。反之,每一个人消费的并不是他所生产的。一个人生产的物被另一个人所消费。物不仅应该通过生产过程,而且在进入消费之前还要通过分配和交换的过程。因此,在生产  相似文献   

14.
好人缘,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也是为人处世的支撑点。人缘关系的好坏,对一个人的事业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怎样才能有个好人缘呢?微笑:微笑是人际交往中最简单、最积极、最乐意被人接受的一种方法。微笑代表着友善、亲切和关怀,是社交中最一般的礼貌和最基本的修养。微笑不用花费什么力气,却能使他人感到舒服。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微笑是热情友好的表示,是一股温暖的春风。在才能和智慧不相上下的人群中,你拥有更多的微笑,成功便在更大的程度上属于你。世界著名的希尔顿饭店的创办人康拉德·希尔顿说:“如果我的旅馆只有一…  相似文献   

15.
人际交往中的沟通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没有沟通,世界将成为一片荒凉的沙漠。当你穿梭在茫茫的人海里,置身于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每天都不可避免地与他人交往,交往能给人带来幸福和欢乐。你的婚姻、职业和人际关系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与人沟通的能力。据调查,一个人成功的因素85%来自社交和处世。生活在一个人来人往的世界里,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人际关系是每一个正常人的需要。可是,很多人的这个需要并没有得到满足。于是,他们便慨叹世界上缺少真情,缺少帮助,缺少爱,那种强烈的孤独感困扰着他们,折磨着他们。其实,很多人之所以与他人缺少交往,仅仅是因为他…  相似文献   

16.
万明钢  李雄鹰 《心理科学》2003,26(3):508-511
“认同”(Identity或Identification)一词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个人与他人、民族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民族认同是指个体或民族对本民族与他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民族认同包括的心理成分很多,颜面认同则以其独特的作用与心理内涵成为研究民族认同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了3—6岁幼儿绘画中空间概念基线产生的原因、发展过程及对幼儿绘画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幼儿绘画在其发展过程中经过了四个不同的阶段,即无基线时期、边缘时期、基线与多基线时期。并且,基线与幼儿空间概念的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本文还就幼儿在基线的不同时期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对当今幼儿园的美术教学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用问卷调查法对219名4~6岁蒙汉族城市幼儿进行了交往心理的对比研究,结果发现:70%以上的蒙汉族幼儿都有喜欢交往的倾向;交往中同伴交往占首位;交往以游戏和学习为主要内容,以面对面的直接交往为主要形式,在同伴交往的类型、交往的支配性、交往中能力表现及交往频率等方面,两个民族的幼儿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公德与私德概念的辨析与厘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德与私德是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大课题.然而,目前国内外学界对公德与私德概念却未能形成一个较为一致的定义.本文在回顾与总结国内外学者有代表性定义的基础上,把道德行为必然具有的行为主体身份、行为目的的利益指向和行为发生的场域三个要素作为向度来划分公德与私德.指出公德主要是个人以社会成员身份与他人的交往中体现的德性,个人在公共场域的行为中体现的德性,个人在利他行为中体现的德性.私德主要是个人以私人身份与他人的交往中体现的德性,在私人领域行为中体现的德性,在利己行为中体现的德性.  相似文献   

20.
我们不能与世隔绝、不食人间烟火,我们必须与人交往。在人际关系中,应该如何表现自己,体现出迷人的品格,使他人钦佩呢?圆满的个性、迷人的品质表现在以下十四个方面。 1.积极心态。所谓积极心态,即由信心、正直、希望、乐观、勇气等诸多“正面”性格因素所构成的心态的总和。与人交往,保持积极心态是非常关键的,积极心态影响一个人说话时的语气、姿势和表情,决定一个人的情绪,尤其影响一个人的思想。 积极心态给人的感受是充满自信和活力,能够振奋他人的精神,使他人无形之中受到良好的感染,也变得自信和乐观起来。 相反,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