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隐学习在第二语言语音学习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虞旻泓  刘爱伦 《心理科学》2006,29(3):631-634
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用符合德语读音规则的人造无意义单词(含4~5个音素)为刺激材料,采用强分离程序———匹配和编辑,并增设时间变量,比较了在先匹配后编辑,先编辑后匹配,只匹配,只编辑4种不同内隐、外显学习方式下被试对语音规则的掌握。结果表明,语音学习中存在内隐学习的优势效应,内隐与外显结合的学习方式最好。此外,实验证实了语音的内隐学习也存在长时效应。  相似文献   

2.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关系评述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文章从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区别、联系以及相互作用三方面,对这两个概念集合间的关系进行了辨析。最初,内隐学习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源于其与外显学习在现象学、实验操作、神经生理学以及学习机制等方面的诸多不同。近年来,虽然内隐学习的独立地位已被充分确立,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之间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它们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任何一个学习任务都是内隐和外显学习的结合物。最后,作者结合自己的实验研究进一步提出了,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之间相互权衡的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3.
内隐序列学习与注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隐序列学习与注意的关系是内隐学习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双注意机制”理论、“抑制表达”理论和“干扰外显学习成分”理论,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内隐序列学习与注意的关系,但支持证据和反对意见并存,论争激烈。该文试图在一定程度上整合这三种理论,提出了“动态需求”假设,认为内隐序列学习任务对注意的需求是动态变化的,随着内隐序列学习任务中外显学习成分比重的变大,其对注意资源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4.
外显知识对运动技能内隐学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温菲  张智君 《应用心理学》2005,11(2):138-142,148
总结了近年来关于外显知识对运动技能内隐学习影响的研究。提出外显知识对内隐学习存在影响,但其作用的大小及其性质取决于外显知识的呈现时间、内容、内隐规则的可觉察程度、认知负荷以及压力等因素。提供外显知识既可能有利于任务的完成,也可能激发与任务规则无关的注意过程,阻碍内隐学习。外显知识可影响行为,却不一定能被有意识地提取。外显知识对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动作模式均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CLARION是一个与其它认知理论明显不同的计算认知模型,它可用来研究内隐和外显学习交互作用的各种定量数据。通过对经典内隐学习任务(如系列反应时任务、加工控制任务及其他高级认知加工任务)的模拟实验,在与人类实验数据的拟合上,CLARION展示出比以往认知模型更好的性能。它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对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整合,二是对自下而上加工的强调。近几年,CLARION模型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较大进展。文章简要评述了CLARION模型,并围绕此模型介绍了学界有关内隐和外显加工交互作用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人们学习将感知到的客体按照不同的标准或规则分类存储,即类别学习。而工作记忆作为多种认知加工的基础,对类别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已有研究,分别梳理了言语工作记忆和视空工作记忆对基于规则和信息整合类别结构的影响。目前,执行功能是否影响内隐类别学习系统、工作记忆负荷对内隐外显类别学习系统的影响是否一致还存在争议。此外,工作记忆影响知觉类别学习的认知加工阶段尚不清晰。未来的研究还需明确工作记忆负荷对内隐和外显类别学习的影响,进一步验证工作记忆影响类别学习的认知加工阶段假设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胡伟  吕勇 《心理学探新》2011,(4):326-331
知识内隐性的判别一直是内隐学习研究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恰当的区分内隐被试和外显被试对于该类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知识内隐性判别问题的研究历史,由最初的主观标准和客观标准到后来改进的研究方法,指出了随着对待内隐和外显学习两者关系的理论的发展,研究方法有必要与时俱进,并提出了新的区分内隐被试和外显被试的新方法。相对于传统研究方法,新方法从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互为补充、"任何一种学习即存在内隐学习,也存在外显学习"的理论指导下,通过被试的猜测水平来判断其内隐水平,并确定"纯的"内隐被试的标准。该方法发展地看待内隐学习及其与外显学习的关系,有助于研究者更加深入、精确地研究内隐学习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预测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郑全全  耿晓伟 《心理科学》2006,29(3):558-562
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观点出发研究自我概念和主观幸福感的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在中国大学生样本中(1)自我概念是双重的,存在外显自我和内隐自我两种成分;(2)主观幸福感结构是双重的,存在外显幸福感和内隐幸福感两种成分;(3)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模型为:外显自我预测外显幸福感,内隐自我预测内隐幸福感。  相似文献   

9.
外显和内隐认知功能区别的关键是有无意识觉察的出现,脑损伤神经心理障碍为探讨内隐/外显加工的“纯净”分离提供了可能。通过对典型的视知觉神经障碍中的盲视、认识不能、单侧忽视的内隐和外显加工分离的实验证据及其神经基础的探讨,证明了视知觉神经心理障碍的内隐加工完好和外显加工损伤之间的分离,说明内隐和外显加工有着不同的神经基础,但这种分离的神经基础是什么以及这种分离的本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视知觉神经心理障碍的内隐/外显加工的反向损伤是没有进行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10.
郭秀艳 《心理科学》2003,26(6):1015-1019
内隐学习研究初期,其无意识特点揭示了区别于外显学习的独特本质。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内隐学习逐渐昭显出与意识的丝丝联系。本文从此出发,探讨内隐学习的意识-无意识的兼容特点,具体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探讨内隐学习和无意识的联系,从次要任务研究、内隐学习的理解性以及内隐知识的发展三方面阐述内隐学习和意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