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识形态理论可以分为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非马克思主义这三大类。卡尔·曼海姆(Karl Mannhein 1893—1947)是西方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奠基者,其名作《意识形态和乌托邦》是第一部专门研究意识形态问题的巨著。曼海姆在我国学术界还是一个比较生疏的名字,虽偶尔有个别文章述及,但却是误解多于了解。 曼海姆的意识形态理论首先是由四种意识形态概念表达出来的,即“个别的意识形态概念”、“总体的意识形态概念”、“特殊的意识形态概念”和“普遍的意识形态概念”。 所谓“个别的意识形态概念”是指个人表达的观念或陈述,而且人们对这种观念或陈述表示怀疑。所谓“总体的意识形态概念”是指一个时代或一个社会群体的意识形态,其中特  相似文献   

2.
虽然西方研究意识形态问题的理论家们对“意识形态”达不成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完整定义,但绝大多数人都赞成在定义中应该包括意识形态具有实践的功能这一点.对于意识形态的实践功能究竟意味着什么的问题,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但归纳一下,大体上分为三种,即“革命论”、“合法论”和“终结论”.一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在意识形态问题中主要关心的是社会革命,于是他们顺理成章地把意识形态的实践功能理解为意识形态的革命功能.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家是葛兰西和卢卡奇.  相似文献   

3.
哈贝马斯怎样看待理性的“危机”与“乌托邦”的“终结”童世骏1某某东西的“终结”(theendof…)就象某某东西“之后”(post-)一样,可以说是当代西方思想界的最热门话题之一。从50年代的“意识形态的终结”,一直到70、80年代的“哲学的终结”、“历史的终结”、“启蒙的终结”、“个人的终结”,甚至“人的终结”、“西方文明的终结”;越靠近20世纪的尾声,上一世纪下半期出现过的所谓“世纪末”(fin-de-siecle)心态就越是明显。所有这些“终结”(ends),就象无数的“之后”,其核心就是一些所谓“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们所表达出来的所谓“乌托邦的终结”──19世纪思想家所提出的人类解放的理想似乎已经失效,以合理化作为核心的西方现化化过程的潜力似乎已经枯竭。所谓“乌托邦的终结”,说到底,是对于理性的信心的丧失。严格地说,西方社会的这种“信念危机”并不是新现象。上一世纪末的狄尔泰、本世纪上半叶的胡塞尔,都曾号召克服这种危机。但本世纪下半叶出现在西方、尤其是欧洲的这种危机,不是同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经历相联系的,而是同所谓“有组织的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经历,同“实际存在的社会主义”的经历,以及同全球性的生  相似文献   

4.
本文作者按照自己的观点与方法考察了人类社会关系,对西方社会学上通用的“社团”(community)与“社会”(society)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作了哲学上的分析,并相应地区别了“人”(person)和“个体”(individual)这两个概念。这对于我们了解西方的某些社会理论或许有参考意义;当然,为了正确地理解,还需要联系西方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意识形态背景。 道伊奇(A.Deutsch)是美国知名的比较文化研究专家,现任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东西方哲学》杂志主编。他的专著之一《比较美学研究》一书已译成中文将在我国出版。  相似文献   

5.
也谈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与朱光潜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光潜先生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质疑》(《华中师院学报》,1979年第1期)一文里,以及在《西方美学史》上卷的“序论”(《西方美学史》上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里,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问题: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朱先生说,马克思讲的上层建筑是不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恩格斯只在“较早的著作”中,“偶尔让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在内”,唯有斯大林“最明确”地指出“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在内”。最后,朱先  相似文献   

6.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得以展开的重要环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关系问题,既涉及比较研究工作的深化,又涉及意识形态概念史的梳理。就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具体内容与历史逻辑问题而言,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意识形态的本质、功能或作用等的探讨理应得到肯定;另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逻辑演进问题实质上关联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学说。而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范式和创造性转化问题上,"回到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成为近年来国内相关讨论中最值得注意的声音。  相似文献   

7.
吠檀多 (Ved nta)哲学是现代印度哲学流派中的主流哲学 ,从中世纪起一直在印度意识形态领域里起着主导作用 ,影响着占印度人口 75%的普通群众 (主要是印度教徒 )的精神世界 ,是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赖以形成的思想基础 ;同时 ,不成文地被印度统治集团奉作国家大事的指导思想。因此 ,要了解印度的上层建筑 (印度人的精神生活方式 )和经济基础 (印度人的物质生活方式 ) ,吠檀多哲学的研究是一把金钥匙。本文扼要地评介吠檀多学派的核心理论和它与佛教在本体论问题上的激烈论争。吠檀多哲学家提出“我 tman”是永恒不灭的精神实在 ,认为在经验世界里 ,自然淘汰规律支配着所有精神性和物质性的现象。但永恒的“我” ,不受此限。佛教哲学家不承认有所谓永恒不灭之“我” ,针锋相对地提出“无我论an tman” ,认为任何事物 ,无论其为精神性的或物质性的 ,都不存在所谓的不灭之“我” ,或别的什么不死的主体。吠檀多的“有我论”和佛家的“无我论”的论争 ,正好说明印度意识形态在中世纪的发展趋势。从印度哲学史看 ,早在公元前 1 50 0年的吠陀时期 ,吠陀哲学家就创立了两个重要观念 ,即“有” (sat存在 )和“无” (asat非存在 )。到了吠陀终结的奥义书时期 (公元前 7、 8世纪 ) ,“有”发展为“永存”的观点 ,  相似文献   

8.
本文深入分析了拉克劳意识形态理论的得与失。首先,作者充分肯定了拉克劳对意识形态争论的贡献:关于被终结的意识的虚假意识的描述;关于同一性的否定性论题;有关主观动机涵盖了虚假意识的解释。其次,作者指出了拉克劳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弱点:没有在无害的形而上学终结与有害的意识形态终结之间做出区分,从而无法深入解释社会压迫关系的永存性原因。  相似文献   

9.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一种文化哲学阐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意识形态是一个歧义颇多的概念 ,也是现代西方哲学的热点问题。西方很多哲学家都对意识形态做出过论述。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在诸多意识形态理论中 ,是相当独特的。他用结构主义的基本观点阐释意识形态 ,同时又在与科学对立中看待意识形态。这种独特的视角 ,使他在意识形态研究中独树一帜。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 ,“意识形态”一词也有过不同含义。最初 ,马克思曾鉴于某种理论把阶级社会中的特定情况看作是自然的 ,把它作为一种超历史的存在加以凝固化和神秘化 ,而在否定意义上把这种理论称作“意识形态”。在马克思看来 ,无产阶级理论旨在…  相似文献   

10.
胡大平 《现代哲学》2007,2(2):16-23
鲍德里亚批评马克思的逻辑有一个递进过程,从最初借助于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发展出一种以符号(或形式)分析为核心的消费社会观,到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批评,最后以“象征交换”理论替代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在这一过程中,他把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的失败原因追溯到马克思主义起点上,并借助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和相关人类学成果构建了一种从象征关系入手对当代资本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批判话语,但是在根本上“象征之镜”却是资本主义“生产之镜”话语之外的另一种非历史话语,批判本身成为与历史生成具体情境无关的一种话语反对另一种话语的斗争。在直接的意义上,鲍德里亚式的批评是当代左派激进文化批判的困境表现。  相似文献   

11.
自从“现代意识形态科学的创立者”①德国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的《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知识社会学导论》(1929)问世以来,意识形态和科学(认识、知识、真理)的关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兴趣,涉及几乎所有学术领域。这个问题的讨论与马克思主义有关,作为“现代意识形态理论的奠基人”②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是所有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的共同“本文”;③此外,讨论及其每一步发展都直接反映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及实践运动的历史命运;因此,我们应格外地注意这一讨论的意义。下面分两个时期对讨论中的一些主要论点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2.
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新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社会批判理论”;这种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形成后,在20世纪20、30年代以卢卡奇、葛兰西等人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时期得到充分展开,并在随后的法兰克福学派那里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另外,法国著名学者阿尔都塞在葛兰西等马克思主义者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出了具有独特魅力的结构主义意识形态理论。20世纪70、80年代以来,随着以拉克劳和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兴起,人们围绕着意识形态的不同内涵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与对话,出现了拉克劳、墨菲…  相似文献   

13.
刘擎 《学海》2015,(1):198-209
思想的激辩也许是2014年西方知识界的最重要特征。在冷战结束25周年之际,西方思想界并无历史终结的自信,反而透露出信心危机甚至瓦解感。自由主义的重要学者开始检讨自由主义的论述与实践何以偏离其本源与精髓,陷入盲目与教条。历史的终结论虽然受到广泛质疑,"历史没有清晰的方向"和"历史的终结"然处于激辩之中。在这种语境下,皮克提的《21世纪资本论》成为热点便自然而然,该书虽然意为资本主义敲响警钟,但作为经济制度的资本主义的危机感在知识界加深了。思想界的所有辩论似乎都与中国崛起的现实与想象有关,但中国增长已至拐点之说与中国的影响已经从经济领域向政治和文化领域扩张之说也处于辩论之中。  相似文献   

14.
当代信息哲学的背景、内容与研究纲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钢 《哲学动态》2002,(9):17-21
一门以“信息”为研究对象的哲学学科“信息哲学” (philosophyofinformation ,简称PI)不久前在西方哲学界问世了。当代信息哲学的创始人、牛津大学哲学家F .弗洛里迪 (Floridi)完成了耗时数载 ,经过广泛辩论的工作 ,并在西方哲学界权威性期刊《元哲学》 (Metaphilosophy)上发表了《什么是信息哲学 ?》的论文。[1] 在这篇纲领性的文章中 ,他详细论述了信息哲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何以成为可能。现在我们便就其产生的背景、内容和研究纲领这三个方面介绍一下当代信息哲学的情况。一、信…  相似文献   

15.
陈振明同志的《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载《哲学研究》1990年第6期。以下简称“陈文”)抓住了当代意识形态理论的一个关键问题。因为意识形态理论本身极其重要而又在我国学术界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所以“陈文”以及它所涉及的内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陈文”中也存在着对法兰克福学派观点的严重误解,对意识形态与科学之间关系问题产生的“社  相似文献   

16.
吕思静 《美与时代》2013,(11):24-25
“新时期”以来,对文艺“形式”的探索再一次引起广泛讨论,不同于50年代,它以不可遏制之势创造了系列理论与大量作品,“意识流”、“怪诞变形”等手法普遍运用于小说创作中。对“现代派”创作资源的征用究竟在哪些方面影响了中国现代主义写作?中国的文艺、政治和社会在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下发生了什么改变?重新进入中国现代主义创作,将有助于找到进入上述问题的切入口。  相似文献   

17.
正姚大志,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哲学系主任,教育部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美国哈佛大学和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访问学者。长期从事政治哲学和正义理论研究,主要代表作有:《正义与善——社群主义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罗尔斯》(长春出版社,2011)、《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何谓正义: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现代之后》(东方出版社,2000)、《现代意识形态理论》(黑龙  相似文献   

18.
詹姆逊(Fredric Jameson,1934-)是美国杜克大学教授。他以及时而全面地对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概括和评价[1],而成为当代西方学界著名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意识形态理论构成了詹姆逊关于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分析的要旨。本文将其意识形态理论归结为"文化历史主义",即他主张对现代社会特别是晚期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9.
一、主体论文化的衰落和知识考古学福柯《词与物》一书的主题是继尼采宣告“上帝之死”后接着宣告“人之死”。这一惊人之语实际上宣告了自笛卡尔和康德以来统治西方文化的主体论的终结。主体论(Subjectivism)是一种把人置于文化的中心地位,把人作为知识和文化的奠基者、创造者和最高目的的文化观念。这一文化观念是近代西方认识论转向的必然产物,它担负着从传统观念走向现代性观念的历史使命。但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它的发展势头趋于衰落,面临理论上难以摆脱主观主义、实践上不能适应现实社会变化的困境。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法国掀起了…  相似文献   

20.
严复,作为东方的思想家,翻译家,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三原则。而皮特·法瑟特,是一位西方的语言学家,在翻译理论方面,他从语言学的角度提出了“意识形态决定论”。本文通过对二者的翻译观进行比较,从意识形态与翻译,和“信”,两个方面论述了二者翻译观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