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列宁在1908年写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先后给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下过两个定义,他在第二章和第五章分别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这个概念,正如我们已经讲过的,在认识论上指的只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且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列宁选集》第2卷,第89、192页)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我国学者曾就列宁的两个物质定义进行过热烈的讨论甚至争鸣。我和吴晓东也曾撰文,运用普通逻辑和辩证逻辑对…  相似文献   

2.
反义词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汉语反义词是怎样形成的,对于我们认识现代汉语反义词的性质、作用以及现代汉语反义词之间的复杂对应关系都是很有帮助的。下面,分别叙述一下形成汉语反义词的几个主要原因: 一客观事物、现象矛盾对立关系在词义中的反映。列宁同志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指出:“‘模写’定要而且必须是以‘被模写’的东西的客观实在性为前提的。”词义和它所反映的客观现实正是这种“模写”  相似文献   

3.
系统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承认客观实在,承认物质的存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可以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那末,物质是以怎样的方式存在的呢?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已经指明,世界是在时间和空间中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世界,运动、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基本属性。这是一条一再被并将继续被科学发展的实践所证实的真理。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深刻地论述了这一认识论的反映论思想,并且进而探索性地指出:“‘在物质大厦本身的基础中’只能假定有一种和感觉相似的能力。”(《列宁全集》第14卷,第34页)即反映的能力存在着。沿着列宁指出的这一方向,结合现代自然科学,特别是信息论、控制论和大脑生理学,深入探  相似文献   

5.
王振武同志的文章,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他说:“反映论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般原则。”接着文章指出:显然,我与赵璧如同志的“分歧在于:《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的反映论思想在原则上主要是一般唯物主义的还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我认为,既然涉及的是对列宁反映论的理解,就应以列宁对反映论的理解为根据。在此书中,列宁多次把自己讲的内容称谓‘一般唯物主义’”。特别是此书前三章的内容是这样。于是,王振武同志提出的问题是一个原则问是题,即列宁反映论的实质,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质究竟是什么?我们对王振武同志的回答是不能同意的。  相似文献   

6.
列宁的物质定义新探卞敏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中,给物质概念下过著名的定义。在对列宁物质概念的研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列宁的物质概念不同于恩格斯的物质概念,即列宁的物质概念是认识论范畴,而恩格斯的物质概念是本体论范畴。如果...  相似文献   

7.
保加利亚科学院荣誉院长托·巴甫洛夫在今年第1期《九月》杂志(文学月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可以争论的和不可以争论的》文章,批判一些保加利亚哲学家和艺术家,说他们是“革新派”,他们在一些问题上的观点已经背离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观点。一、批判阿·波利卡罗夫等对当代各部门科学的新成就给予了过高的估价,从而轻视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和物质的哲学定义;一些年青哲学家走得更远,从而导致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修正。如日·热列夫等人说,“客观实在是物质的非本质的特性,物质只是作为人的意识的客体才获得这种特性”;“不应教条地理解列宁关于物质是客观实在的定义,因为这不是对所有时代都有效的教科书定义”等。巴甫洛夫认为这是关于物质的哲学概念的“修正主义观点”,是“修正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的整个哲学思想基础的基础,是修正列宁的反映论”。二、批判多·斯巴索夫、阿·加夫里洛夫等人为了“革新”和“创造”,同新实在论者、雷姆克分子一样,把托·巴甫洛夫等人宣布为“模写实在论”代表。他们把认识说成是“物质的人对物质的世界的关系”,是“主体对客体的关系”,否认观念是客观实在事物的主观映象,因而实际上他们也同雷姆克分子一样把概念同事物本身混在一起。三、批判边·丹切夫等人是美学革新家”。丹切夫等人认为艺术的思想性是“艺术家(对事物)的主观态度的表现”。这“实际上就从艺术形象中抽掉了一切有认识意义的内容,因而也就抽掉了任何思想性。”托·巴甫洛夫文章发表后,被他批判的哲学家之一多·斯巴索夫在《人民文化》报上发表文章反击,接着该报又接连发表了托·巴甫洛夫、基·瓦西列夫、包·参科夫等人的三篇争论文章,《哲学思想》今年第3期又发表了米·扬科夫的争论文章。这些文章争论的中心问题是:事物的最普遍的结构及共规律性应否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一部分人(多·斯巴索夫、基·瓦西列夫)认为应作为哲学的对象;而另一部分人(托·巴甫洛夫、包·参科夫、米·扬科夫)则认为应作部门科学的对象。因限于篇幅,本刊特将托·巴甫洛夫的文章详细摘译介绍,还将持相反意见的多·斯巴索夫和基·瓦西列夫的两篇短文全部译出,以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8.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指出,物质是第一性的,感觉、思想、意识是第二性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是唯物主义路线,并强调指出:“这就是一般唯物主义的观点,特别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单行本,第42页)在同一本书的另两处,列宁又说:“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础的观点。”“这种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同上书第131,134页)毛泽东后来发挥了列宁的这个思想,提出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公式(《毛泽东选集》第261、273页)。这样,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就有了两个公式,一个从物质到意识(感觉和思想),一个是从实践到认识。长期以来这两个公式就共存于我们的哲学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9.
在实践唯物主义问题的讨论中,实践范畴和物质范畴关系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这已成为深入研究和讨论实践唯物主义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笔者发表如下几点意见。一、物质范畴和实践范畴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征。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表现为:实践的要素、过程和结果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实践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是物质的特殊运动形式。在实践中除了客观实在性这一共性外,还具有自  相似文献   

10.
论坛荟萃     
刘福森: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不等于本体论 哲学与科学的区别不在于前者以世界整体为对象,后者以局部世界为对象.二者的区别在于:科学直接回答外部世界是什么和怎么样,而哲学则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角度反映世界.旧唯物主义把精神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把物质统一于精神;而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坚持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承认第一种统一,但也不否定在实践中改造物质世界,即承认物质向精神、自然向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四、南斯拉夫哲学界探讨的几个主要问题 (1)反映和实践问题“实践派”哲学家认为反映论是庸俗唯物主义和机械论,是“消极主义”,是“一种百依百顺地维护现状的理论”。反映论这个命题是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从事创造和实践活动的生物这个概念根本不相容的(G·彼得洛维奇)。恩格斯的唯物主义和列宁的反映论必须作为“机械论的直观的唯物主义”(G·彼得洛维奇)加以抛弃。反映论有六个危险性:“机械主义、消极主义、反本体论主义、柏拉图主义、保守主义和静止性”(H·弗赫特)。  相似文献   

12.
1988年,文艺界关于文艺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从创作论层面推进到本体论层面,就文艺观的哲学基础展开了论争。现将三种主要观点简介如下。一、第一种观点主张以反映论为文艺观的哲学基础。这种观点认为:现在有一些人否定文艺上的反映论,以各种方式企图证明,反映论就是否认作家、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就是机械的镜子式的摹仿生活。这种指责是毫无根据的。反映论的批判者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映论所论述的反映对象、反映结果、反映的过程和方式,以及对于反映论的整体内涵和理论基础都存在着明显的误解。关于反映对象,必须如实地理解为人们的社会存在,或人们的社会关系,或人们的社会  相似文献   

13.
最近,为纪念列宁的伟大著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出版50周年,苏联《哲学问题》、《共产党人》等杂志均出版了专辑或辟了专栏,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莫斯科大学等科学研究机关,还出了纪念文集。在《哲学问题》杂志1959年第5期纪念专辑中,除礼论“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与现代思想斗争”外,还发表了十五篇内容丰富的论文,其中有莫·罗森塔尔的“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伟大贡献”,莫·卡马里的“列宁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符·凯门诺夫的“列宁对马赫主义的批判和现代资产阶级艺术的危机”,阿·叶戈洛夫的“列宁的反映论和美学中的修正主义”以及哈里·威尔斯的“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与反对美国实用主义的斗争”,等等。  相似文献   

14.
列宁的反映论是科学心理学的认识论基础,它在批判了马赫主义和其它一切唯心主义以及与他们一致的修正主义者,从各个方面、各个不同角度,不厌其烦地阐述存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个基本原理。列宁写道:“物、世界、环境是不依赖我们而存存的。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不言而喻,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  相似文献   

15.
俞吾金同志在《“蜡块说”小考》一文中,认为柏拉图最先提出“蜡块说”,并且把“蜡块说”当作“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进而又说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柏拉图认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内哲学动态》一九八○年第九期)这是我们不能苟同的。在古希腊哲学史上,原子论唯物主义的伟大代表德谟克里特,第一个用蜡块比喻解释认识论问题。德谟克里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不可分割的物质微粒即原子。宇宙万物是原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间,我国学术理论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列宁的反映论把认识过程归结为反映过程“是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的引申”,“它失去了对认识过程的辩证的生动的理解。因此,对反映论要重新研究’”。这种观点有的是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中的某些论点作为依据的。这是一个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问题。究竟应当怎样正确地理解列宁的反映论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呢?在这篇论文中,我试从心理学中的哲学问题的角度,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1894年在彼得堡用胶版以当时为非法的手段印刷了列宁的《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这篇著作以自己方法论的概括力量而著称,在年轻的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同自由主义民粹派分子的思想斗争中成为一个重要的事件。在以后的列宁著作中,特别是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和《哲学笔记》中,发展了用辩证唯物主义解释心理学根本问题的基本原理。在列宁思想的影响下,在我国科学中确立了:能动反映的原则,把实践不仅理解为检验的手段,而且理解为认识过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等等。  相似文献   

18.
在迄今为止的哲学演进中,物质一直是一个本体或本原意义上的范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所寻找的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作为一般物质的“质料”,近代机械唯物论强调的具有广延性、形状、质量等规定性的实体,辩证唯物论所坚持的不依赖于意识而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共同点都是寻找世界的本原,现象背后的本体。这种意义上的物质同自然、宇宙、存在、客观实在等是同等含义的范畴,其核心是强调客观实在或纯  相似文献   

19.
认为真理是知识与事物的符合,是古希腊罗马的德谟克利特、伊璧鸠鲁和卢克莱修特有的观点。唯物主义真理观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亚里士多德特有的,正如列宁所强调指出的,亚里士多德是把真理这一概念同人对客观存在对象的反映联系在一起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若对象相合者认为相合,相离者认为相离就得其真实”。同时,亚里士多德也发展了唯心主义原理,按照这种原理,最高真理是思维  相似文献   

20.
论释主体与客体互相关系的辩证法,应以哲学基本问题的唯物主义解决为前提。所谓主体与客体的问题,实际就是实践活动中发生的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主观与客观的问题。只有承认精神是物质某种方式的反映,才能正确处理实践中的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获得实践的成功。所以,在哲学上,不能回避哲学的基本问题来谈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更不能离开客体对主体的制约性来谈主体的能动性。近年来,哲学界有人虽然使用了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概念,但是却主张“超越”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