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1月21日至23日,八届一次神学研究委员会会议暨教会本地化神学研讨会在京举行。会议由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神学研究委员会和研究室主办,旨在贯彻落实中国天主教第八届代表会议关于大力推进神学研究的精神,建立符合中国教会实际的本地化神学思想体系,发挥天主教信仰在中国当今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天主教传入我国,随之而来的是天主教神学及经院哲学。这些文化固然有它的价值,但是还不能被中国民众所接纳或吸引。在探讨教会本地化的过程中,应该从神学本地化来探索、研讨产生为大众所能接受的中国天主教神学。提倡教会应本地化的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已结束三十多年了,但现在中国修生所学所用的仍是翻译成中文的土林哲学及以欧洲文化为载体的教会神学。中国人的文化和思想,是重事实,而西方人的文化和思想是重概念。其实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与基督的思想是吻合的。我们可以看着孔子的《论语》,再看看四《福音广者之间有许多相一致之处…  相似文献   

3.
2011年11月21至23日,中国天主教本地化神学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此次研讨会由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中国天主教主教团神学研究委员会及研究室主办,为中国天主教第八届代表会议后首次较大规模的研讨活动。特从研讨会收到的论文中摘录一些章节,加上标题并按一定的次序汇编一起,以展示中国教会本地化神学的问题、历史、意义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正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习近平同志于2015年提出的我国宗教发展的重大战略,是中国宗教发展的正确方向。2017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习近平再次重申了我国宗教的这一发展目标。就天主教而言,宗教中国化与天主教本地化是一脉相承的。纵观天主教传入中国700余年的历史可知,其本地化的实践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本文在总结中国天主教本地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文化实际和  相似文献   

5.
随着改革开放,恢复宗教信仰自由,不断提高教会的神哲学思想水平,开展符合中国具体情况的神哲学思想研究,中国天主教神学研究所面临的基本任务和工作是,既维护正统的天主教神学理论的传统,又特别关注时代发展变迁给教会带来的种种问题和挑战,这种兼顾两面而求得神学创新的努力,在其理论研究中有着典型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中国天主教神学研究委员会会议暨教会本地化神学研讨会于2011年11月22至23日在北京召开。研讨会由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主席马英林主教主持,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主席房兴耀主教致开幕词,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事务局、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基督教两会等领导和学者到会参加研讨并和大家分享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7.
10月12日至13日,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在京举办中国天主教本地化暨中国化神学论坛。论坛期间共举行六场主题发言,其中第一场,在宗教对话上的对话:"宗教对话与中国化方向",来自政教学三方的代表进行了一场精彩对话,引起与会代表广泛兴趣与称赞,以下为本次对话的摘要。  相似文献   

8.
1995年11月22日—23日,江苏省天主教“两会”召开全省青年神父神学研讨会。来自南京、徐州、苏州、海门四个教区的十六位青年神父参加。四教区的主教分别主持会议,省“两会”副秘书长成员与会,同大家一起座谈研讨。 在会上进行研讨交流的论文有12篇。论题主要为:《今日中国天主教的价值取向》;《当今中国天主教的自身建设》;《中国天主教的本地化》;《牧灵实践中的一些认识与体会》;《从圣经、“梵二”精神和中国天主教的历  相似文献   

9.
中国天主教“神学研究组”于三月七日至九日在南京召开会议,这是中国天主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以来第一次全国性的神学研讨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神学家们会聚石城共同探讨如何结合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既忠于天主的启示,又符合时代精神的中国神学观点和神学体系。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主席宗怀德主教专程从北京赶来参加开幕式,并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中国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副主仟涂世华主教主持了会议。他介绍了神学研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天主教》杂志是由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主办的全国性天主教刊物,是阐述有关宗教政策法规、神学研究、牧灵福传、教会艺术、教会知识介绍和信息传播的权威性杂志。本刊重视学术性和文化性,既报道天主教界的重要活动,又反映天主教神学研究和民主办教的最新成果,拥有一定的国内外教会人士和社会读者群。《中国天主教》设有要闻、讲道台、神学博览、教会论坛、灵修生活、读经一得、多做善功、专访、报道、葡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举办第四届中国天主教本地化暨中国化神学论坛,可以说正当其时,意义深远。坚持我国天主教中国化方向,不仅是贯彻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更是促进天主教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牵一发而动全身。这项工作不但要抓紧抓常,而且要抓细抓好,抓出力度,抓出成效;不但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要大力抓,而且各地天主教两会也要大力抓。这次论坛经过了认真筹备,得到了大家的有力支持,相信一定会取得良好效果,为推进我国天主教中国化进程起好调开好头。借此机会,我也就此问题谈点认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天主教》杂志是由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主办的全国性天主教刊物,是阐述有关宗教政策法规、神学研究、牧灵福传、教会艺术、教会知识介绍和信息传播的权威性杂志。本刊重视学术性和文化性,既报道天主教界的重要活动,又反映天主教神学研究和民主办教的最新成果,拥有一定的国内外教会人士和社会读者  相似文献   

13.
"福音应民族化、本地化、中国化……",这是上海教区金鲁贤主教生前参加一次有关中国教会的研讨会,评价利玛窦神父的传教经验时所说的一段话。金鲁贤主教是中国天主教的杰出领导人之一。他一生跌宕起伏,年幼失去双亲,后来加入耶稣会,晋铎后到欧洲留学深造,获罗马宗座额我略大学神学博  相似文献   

14.
房赢 《天风》2008,(23):20-23
为纪念中国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十周年,2008年中国基督教两会举行了一系列的活动。2008年11月12日至13日,中国基督教两会举行了"讲台信息与神学思想建设研讨会"。这次研讨会主要从"神学思想建设与成果转化.神学思想建设与和谐社会、神学思想建设与社会关怀.神学思想建设与传统文化"四方面进行了讨论,以下摘编一些研讨过程中的论点。  相似文献   

15.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中国天主教神学研究委员会,今天在风景秀丽的庐山召开第二次神学研究工作会议,非常具有意义。因为这是中国天主教在新的世纪里召开的第一次神学研讨工作会议,祝愿会议开得活跃,有精神,圆满成功,所以我也想在这里讲几句话: 大家知道,天主教传入中国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可是至今在神学思想上还没有真正形成一套适合在中国传播福音的神学体系。因为过去中国教会一直受外国传教势力的控制,他们不重视对中国神职人员的培养,其传教方法也是西方的传教模式。所以,哪里会有适合中国教会福传事业的神学思想体系呢!…  相似文献   

16.
“梵二”会议是当代天主教神学从新 托马斯主义为一统转向多元神学的分水 岭,“梵二”会议前后的天主教神学运动表 现为一种在纷杂多变的社会中为信仰寻根 的向度。天主教神学家爱瑞克·普茨瓦纳 (Erich Przywara)的十字架神学就是这 种神学理论的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17.
“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是世界宗教史乃至世界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天主教会议,标志着现代天主教世界自我革新运动的开始.会议无疑为天主教会“本地化”提供了最坚实的精神和思想基础.“梵二会议”的这些思想和成果,使我们对中国天主教的本地化传统给予重新的认识,并将通过这个传统来认识梵二会议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本地化神学思想建设是发展和振兴地方教会的基础和保障,是每个本地教会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了本地化神学,就不能在本地的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环境背景下,洞察到天主的旨意,从而也就无法充分而恰当地活出对天主的信仰。天主  相似文献   

19.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已成为中国宗教界最关注的课题。我国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生事物不断产生,社会在不断进步,作为中国宗教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特别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不得不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考虑同社会适应的问题。中国天主教,从历史来讲,是外来的宗教,更要考虑同中国社会相适应的问题。天主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我认为首先要了解的是自己宗教所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痊置,及与社会主义社会政府的关系。概括一句话讲,天主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是如何处理好政教的关系,从而达到政教关系协调,社会稳定。在…  相似文献   

20.
一、导论在五·四以前的十多世纪里,中国传统文化和基督教曾有过四次的正面接触①,但中国的士大夫除了对利玛窦的尊儒敬孔的传教方式给予认同和略有好感以外,天主教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儒家思想的排斥、敌对,且以失败而告终。我们说神学是教会在思考。值得我们应该深思的是:每当天主教和儒家文化相遇时,我们不时发觉有异体排斥的反应,或是正面冲撞。许多学者认为儒家文化是以人本思想为主,而天主教则是神本思想,二者不可相通相融。我们承认天主教与中国文化在枝节上确有歧异之处,但我们同样可以肯定其根本精神是一致的。因为儒家重仁义,天主教则以爱播爱,天主是爱。况且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家庭为本位的社会,一切以孝为根本,天主教在论伦理关系的第一条诫命“孝敬父母……”。本文试从儒家文化之“仁”和天主教核心之“爱”作比较,以求二者间有所沟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