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画像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绘画形式,古今中外,自画像也成为了画家从事艺术创作时几乎不可避免的一个题材。自画像不仅仅是画家一种自娱的方式,它记录着画家的生活状态,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它是画家对自身的深切关注和全面剖析。作为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自画像艺术带给了我们诸多的灵感和启迪。  相似文献   

2.
伦勃朗以自画像的形式记录了自己的一生,把理想化了的、具有代表性的自我层面展现出来,把自己的性格加以夸张与补充,达到自己的理想状态,是对自己内心深处潜在精神的宣泄与审视。本文以伦勃朗在不同时期自画像的创作实践为线索,从图像学的角度去分析画家通过自画像这一绘画形式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并通过研究他们的绘画目的和所采用的绘画技法与我们的心灵进行沟通,把完整的自我展现给我们,同时也提供给人们了解自我、呈现自我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正子弹蚁是一种生活在中南美洲,亚马孙地区的凶猛蚂蚁,被评为"全球十大毒性最强动物"之一,它是蚁族的异类。远看它们像蜂,却有着强壮有力的上颚和尖锐带毒的尾刺;近看是蚁,喜欢挥动一对大钳耀武扬威。它们的体长约3厘米,体型约为普通蚂蚁的5倍,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蚂蚁种类之一。谁要是将它惹急了,子弹蚁就会使出自己的杀手锏——将尾部的毒针刺入猎物的皮肤,把神经性的毒素注射到对方的体内。被子弹蚁叮咬后的疼痛感,就像被子弹打中一般,因此,它才有这个霸气十足的名字。可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儒学传入日本,中国儒者推崇孔子的传统也随之传入日本。但日本江户时代中期的儒学家荻生徂徕却与其他的儒家学者不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孔子观。由于徂徕认为自己不是圣人,所以不能凭借私意来判断孔子是否为圣人,只好随众一起姑且称孔子为圣人。孔子将"先王之道"传于后世,所以徂徕认为孔子是"传礼者"或传道者。而徂徕认为自己同孔子一样也是将"先王之道"传于后世即当时的日本,所以徂徕也将自己定位为传道者;加之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政治主张同孔子十分相似,所以徂徕也以日本的孔子自居,即将孔子作为自己的自画像。  相似文献   

5.
"墨戏"是中国古典绘画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墨戏"画的主体是文人,可算是文人画的一类。"墨戏"画虽然属于文人画的范畴,但它仍然有着自己的发展历程、美学特征,不能和文人画混为一谈。宋代是"墨戏"的兴盛时期,这一时期"墨戏"画的美学意蕴与绘画评论中流行的"逸"有着很大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伦勃朗一生画了一百余幅画自画像来记录他的曲折的人生轨迹.他所处的社会、家庭环境和自身对绘画事业的追求,对他的画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自画像也反映着他所处时代的环境,随着他家庭生活的骤然转变,他的自画像的技法与艺术精髓也发生着变化.  相似文献   

7.
任何革命冲动的背后都有着"乌托邦"梦幻的追寻。但"后革命"语境中的"革命重述",却从"人道"或"人性"维度对它进行"改写",仿佛其不再是难以企及的"乌有之乡"而成了"罪恶的渊薮"。无论是向"传统文化心理结构"认同,还是立意放逐"农民意识和传统",这些"去革命化"的叙述使"乌托邦"变成一种压抑力量。但我们置身的现实之所以充满希望,就因为它处在过去与未来的张力之中,所以,"乌托邦"在遭遇深刻质疑的同时,也在"反乌托邦的乌托邦书写"中得到同情之理解。这些纠结而暧昧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折射了这个后革命时代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来作肖像画者不少,但作自画像者鲜有。金农是清代早中期活跃在扬州的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一生中创作了多幅自画像作品,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金农自画像》。这幅画不仅在绘画技法和表现形式上十分突出,而且传达了金农的内在精神,表现出金农的那种超凡脱俗、与众不同的绘画风格。金农作自画像受禅宗影响很深,禅宗思想中对于心性的重视,对于自我的观照,深深地影响了金农,促使着金农的自画像创作,和金农对于自我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甜"病是"绘画四病"之一,最早由黄公望提出。不同的画家对"甜"病的解释出现了差别。"甜"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步发展丰富。这种改变与时代主张与审美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心灵的空间     
正我曾经帮朋友代课,带大学舞蹈系先修班的孩子,他们大概都是大一的程度。因为要代三个星期的课,我很想认识他们,所以请他们画自画像,然后准备两分钟的自我介绍。他们不是美术系的学生,当然自画像画得不是很好,我的目的也不是要他们画得好,只是希望他们可以在镜子里看看自己。课后,好多学生告诉我,这是他第一次透过镜子好好地看自己。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好好地在镜子里看过自己,他对自己是  相似文献   

11.
当代行为艺术不可避免地有着血腥恐怖、裸风盛行、荒谬怪异、挑战人性等"伤害""自虐"的极端化行为。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具有尖锐的指向性,它利用这种极端化的行为,以艺术家个体的行为极限与对自己直接经验的反思,使观者沉浸在一种恐怖紧张的情绪状态里。与此同时,作为行为艺术的"旁观者"也因为这种极端而得到一种探究感和复仇式的快感,无形之中将自己带入其中,将社会现实的不公与对现实的不解转化为另类的宣泄,在观看中压抑着的情绪得到一种复仇式的快感和爆发。  相似文献   

12.
"艺术的终结"是在20世纪西方美学和文艺理论领域曾引起广泛关注的一个理论问题,其提出者是黑格尔,后来又由丹托重提并加以发挥.彭锋在《回归》中认为,"艺术终结论"是当代美学中引起争论的十一个热点问题之一,并对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艺术终结"命题的提出如同空谷足音,振聋发聩!黑格尔和丹托为什么会做出"艺术终结"的断言?两人的理论观点又有何差异和联系?如何全面认识和评价"艺术终结论"?笔者尝试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审判"是《诗篇》82篇基本主题之一,并从希伯来词"审判"出发,解析了该诗"审判"主题的意义层次,其具体表现为:"审判"是耶和华实现公义之途径,是以色列上帝公义的有力武器,它也体现了耶和华在宇宙的基本职能。而诗歌中"天上审判"的主题实际关注的却是人间"地上公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王婕 《美与时代》2007,(10):141-142
板书是我们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重要手段,几乎每一堂课都少不了它.它对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都有着很大的作用.作为课堂教学技术系统的一部分,板书有着自己完整的理论和体系.课堂教学系统包括语言和组织两大部分,其中板书属语言中的"有形语言"之一,有着其独自的定义、特点、选择、设计和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15.
"伦理学"已经知识化、学科化了。"搁置伦理学"就是返回知识学科出现之前古希腊哲人的"认识你自己",这是公共思想感情问题出场之前的"我自己"的问题。海德格尔说它是"存在者"之前的存在或此在的问题,也是"主体间性"出现之前的亲自性问题,它导致"我在出神",这就是原样的思想,它揭示了私密的自由或个人道德权利才是伦理学的基石,而"人道主义"之说,用高度形式化了的概念,抽空了伦理学的实质内容,导致道德土壤的贫瘠。  相似文献   

16.
本案例为一般心理问题咨询,采用叙事心理分析理论、家庭动态图、自画像、异性画像、"房树人"组合图等技术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同时缓解焦虑情绪,有效的帮助来访者成长,增强自信。咨询效果良好,也表明了将叙事心理治疗与绘画心理分析结合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论“法”     
法只有根据一个它在自身中完全抽象掉的内容(生产关系)才存在。正是它的这种独特状况,解释了马克思的经典提法:法通过在自己的规则系统中完全不提生产关系,正好相反,通过掩盖它们而"表现"了生产关系。法是一套系统化、无矛盾、(倾向于)完备的形式系统,但它无法独自存在。一方面,它依赖于一部分镇压性国家机器;另一方面,它依赖于法律意识形态,还要依赖于道德意识形态的小小补充。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的"东正教热"是一个引起世界瞩目的当今世界重大事件之一.凡是到过俄罗斯的人,都为宗教(主要是东正教)对这个国家和人民的巨大影响有着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9.
正4月17日,我首次参加上海慈爱公益基金会的"慈爱行"公益活动,跟着两位师兄,走入上海的老弄堂,探望慰问孤寡独居的老人。"慈爱行"是上海慈爱公益基金会"微‘孝’老城厢"公益活动项目之一。每周日上午,志愿者小组会上门探望孤老,陪老人们读报、聊天等,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之所以报名参加这个活动,除了想探望老人外,我也有着自己的一点小私心,便是  相似文献   

20.
倪剑青 《哲学研究》2012,(11):70-77,129
##正##黑格尔哲学将自己标识为绝对唯心主义,而"绝对"概念乃是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但"绝对"这个概念并未得到过真正的澄清。不仅黑格尔本人对此语焉不详,而且他似乎有意避免对"绝对"这个最为关键的概念作出清晰的说明。这样做可以被认为是有正当理由的,因为没有一种说明能够让自己达到绝对的高度与深度。(参见海德格尔,第135-136页)但对研究者而言,则有不可推卸的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