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颖 《美与时代》2006,(4):82-83
抽象绘画作为20世纪现代主义绘画的主要艺术形式,对现当代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通过对抽象艺术的本质的分析,试图对抽象绘画的意象美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抽象艺术潮流,以其独特的角度揭示了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艺术特征,引发了整个20世纪的艺术变革,崭新的观念影响着整个人类的社会生活。景观艺术作为人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的一种载体,无不受其影响。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能反映现代人的观念,适合现代人生活口味的、新兴的现代景观艺术。 一、抽象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抽象”一词通常指人的思维活动过程。抽象艺术即是把事物的共性抽出来上升到理念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思想情感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虽在早期表现在物质的绘画作品上,但对后来的影响,却表现在精神观念上。抽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  相似文献   

3.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意识也在不断觉醒,意识的觉醒也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起初为了生计,绘画是一种"巫术";再来为了生活,绘画是一种"手段";现在为了艺术,绘画是一种"精神"。这种艺术精神正带动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在它们相互影响下生存着。而具象油画与抽象油画正是它们相互影响下的产物。文章通过绘画艺术的发展分析不同时期对具象油画与抽象油画的影响,并将两种表现形式进行对比,分析它们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抽象主义在20世纪西方现代美术流派当中是最能体现抽象分析精神的。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便是抽象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强调表达"内在需要原则",及注重表达内心的需要,达到一种从未企及的内在精神世界。从康定斯基抽象艺术产生的背景、理论形成的因素等方面对康定斯基抽象绘画理论形成的过程做一个简单的探析。  相似文献   

5.
袁平  徐泳霞 《美与时代》2005,(11):36-37
抽象水墨虽以"抽象"为名,如其闯将刘子建所言:"抽象的形式可以说是最好的形式."但迄今为止,水墨的抽象诉说尚没有找到自己的灵魂出口,也没找到一套成熟的语言规范,更谈不上以水墨的形式介入到当代抽象艺术的创生活动之中.关于这一点,甚至连一向对实验水墨持积极推动态度的批评家鲁虹都不得不承认:"他们的作品都有着明确的意象表达,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抽象,如果说今天很多人称他们为抽象型的水墨画家,那么,也只是为了尊重画坛上的约定俗成罢了."  相似文献   

6.
抽象表现主义绘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兴起并且获得全球影响的艺术运动,纽约从此成为了西方艺术世界的中心。抽象表现主义艺术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们的风格迥异,无共性可言。他们发展了具有美国本土特色的艺术,反映了美国民族不墨守成规、勇于进取的精神意识和超验主义的美学信仰。  相似文献   

7.
从20世纪初期以来,一方面伴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一方面在艺术自身发展规律的推动下.在西方现代艺术运动的潮流中形成了抽象化的潮流,并演化形成了抽象艺术的众多派别。一大批美术家参与现代设计的革新运动,随着包豪斯学院的建立,他们成为现代设计美学的先驱和导师,为现代设计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推动力,契合了时代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谈论起抽象艺术大师,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当然非皮埃特·蒙德里安(Pieter Mondrian)与瓦西里·康定斯(Wassily Kandinsky)两位莫属。这两位艺术家是20世纪以来最为典型的抽象艺术的代表,同时也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抽象艺术的代名词。蒙德里安的作品倾向于严谨的、理性的、极致简约与冷静的,被称为"冷抽象",而康定斯基的作品则倾向于直觉的、感悟的、自由奔放与多变的,被称为"热抽象"。是什么影响了两位大师要选择抽象艺术作为自己的艺术风格?又是什么原因让两位大师有着如此不同,甚至可以说是两种极端的抽象表现形式?从两位艺术家自己撰写的学术文章、发表的书籍著作入手,结合两位的作品集,仔细品味两位画家从小的生活环境和经历,再思考他们的艺术道路上所遇到的些许困难与变故,从这些信息中找寻他们的相同点,再从中找到隐藏在相同点背后的不同点,从而可以得知两位抽象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语言样式中进行过哪些思考和取舍,才有了最后的"理性与感性"的不同但又相同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9.
具象艺术与抽象艺术同属造型艺术,但“观念造型”与“写实造型”的训练方式有较大不同。写实造型要求学生尊重对写生对象的感觉,以再现的手法表现事物,抽象观念造型则不然,它要求学生以观念入手来感觉客观物象。  相似文献   

10.
近代文艺美学主要是一种接受美学,忽略了艺术的创作问题。政治美学则试图重建艺术之创作问题和认识问题的双重维度。本文提出的"对艺术创作的存在论理解"认为:美是存在的完美性,这种完美的存在必须在精神的意义上被创造出来;艺术是对这种精神创造的象征性重演,表现为艺术品的创作过程;如何将艺术的创作与存在之创造的反思性概念联结在一起,是创作美学的基本问题。当艺术的创作不是以艺术品的感性存在、而是以更伟大的精神事物为目标,它就从"个人性和无目的性的创作"转变成"匿名性和实用性的创作";同时艺术品亦不再是纯粹鉴赏的对象,而是作为生活世界之美的形式通达存在本身。  相似文献   

11.
抽象水墨,确立于"八五新潮"美术时期,是中国画领域中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艺术样式,它既是当代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中国人精神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了卢梭视野中的"人类"主题,试图与卢梭一道对抽象人观念进行批判性研究。一方面,卢梭区分了两种东西:属于同人性不可分割的特征的东西与属于偶然可变的东西,另一方面,卢梭主义人类学解释的因素处于上述区分的延伸之中。至于卢梭主义人类学中具体人与抽象人的调和,文章区分了本体论或认识论角度与伦理学立场,进而主张站在伦理学立场来理解卢梭的抽象人观念。卢梭肯定"抽象人"的存在,期望达到自由意志意义上的自由。我们进一步指出,拉博埃西对卢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强调"自愿奴役"是意志能力丧失的根据。  相似文献   

13.
抽象性形式因素是美术作品之所以成为"艺术"的最重要原因.本文通过抽象性形式的产生以及中国画笔墨抽象性因素的分析,并参照康定斯基等人的西方抽象艺术理论研究成果,指出抽象性形式因素是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能超越时空、万古流传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4.
反本质主义美学并不是一个美学流派,而是一个边界模糊、理论旨归多样的美学思潮,它更多地指涉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思维态度。它在理论的最根本处对传统美学的最核心问题,即"美是什么""艺术是什么",发问并进行彻底清算。它是在哲学和艺术发生了根本变化的后现代语境中进行着的一种美学思维和观念上的革命。反本质主义美学以后现代境域中的审美现实和艺术实践的变化作为问题的起点,以变化了的后现代哲学思维模式为理论的方法论武器,对传统美学基于其上的元问题采取的是放弃的态度和立场。这是反本质主义美学的理论可能的基础,也是反本质主义美学的理论使命。  相似文献   

15.
绘画艺术中存在着两种类型或因素,一种是“写实”,另一种是“抽象”。前者旨在再现摹绘客观世界里种种物像。后者,画面上的线条、形体、色彩等等是表现画家主观审美情感的手段。作者以自身从具象到纯粹抽象绘画形式的转换过程的体验和感悟,进一步阐述抽象方法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论审美抽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审美抽象”的立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有没有抽象的思维形式如果有,它是一种什么样态它与逻辑思维的抽象有什么不同它在审美活动中的功能又是如何的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我看来,审美过程中是不可能没有抽象的思维方式的,但它不同于逻辑思维的抽象,而是一种有着特  相似文献   

17.
安全感是生存的根本需求,人类对"确定性"的寻求使世界的稳定与动荡相"分离",对超自然想象的偏爱也使精神高于物质和实践技术。"分离"现象在美学理念与美学实践方面产生了消极影响,具体表现为日常经验与审美经验的分离和美的艺术与实用艺术的分离。进一步而言,"分离"也使人自身的生存陷入困顿,缺乏生活的美感。为了应对"分离",杜威建立了"经验"美学,试图以"经验"的连续性达到"生活即艺术""艺术即经验"的境界,从而使艺术走出贵族的自律论,走向人的此岸世界,并恢复人与人、人与世界以及人与自身的交互与和谐。"分离"的产生是杜威经验美学建立的缘起,对"分离"的弥合是他经验美学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8.
西方现代派美术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方面使艺术脱离了具体的物象,走向了抽象。这种抽象,一方面展现了作为灵感源泉的原始要求和内在精神世界,一方面又从侧面反映出了技术革新的日益增快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抽象艺术的出现,是艺术作品以新的形式与社会生命的新鲜与活力的碰撞与调和,是艺术也是人类追求自我生命活力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19.
刘悦笛 《哲学动态》2005,8(8):51-56
在全球化时代,"自然美学"(the aesthetics of nature)和"环境美学"(the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已成为欧美和中国美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当今欧美的美学试图由此来超越以艺术为探讨中心的"分析美学"主流传统;在中国,美学也在努力发掘本土传统中的审美要素,来共建以"自然"为核心的新美学体系,这似乎都暗示出全球美学(global aesthetics)研究重心的某种转向.  相似文献   

20.
抽象艺术被认为是对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所发展起来的视觉主义绘画的激进反叛。它旨在抛弃再现性绘画的内容与程式,充分发掘绘画媒介本身所具备的特质,与此同时,它要求画家最大限度地将这些特质个性化,以创造独一无二的个人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