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南京栖霞寺坐落于栖霞山中峰西麓,始建于南齐永明二年(484年),由明僧绍(号栖霞)舍宅为寺,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栖霞寺现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保存的明征君碑、舍利塔、千佛岩石窟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2.
《学海》2014,(5):104-112
栖霞寺是南京千年名刹。明朝中期,栖霞寺佛教衰微至极。嘉靖三十三年(1554)前后,华严名僧素庵真节应请至栖霞寺,讲经说法近四十年,弘传华严宗学,兼弘天台、唯识、禅宗、净土等宗思想;传法授徒,培养出大批弟子;修建殿堂,创立圆通精舍;开荒治圃,募置长生田;传播佛法,交接官绅士商;到其他各地讲经说法,在五台山修建大林庵。真节讲经说法,弘传佛教,使栖霞寺成为明朝后期华严等佛教讲宗教学的重要基地,推动了栖霞寺、南京乃至全国佛教的复兴。  相似文献   

3.
中国山水画是对中国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最初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独立于隋唐时期,成熟于五代、北宋,为中国画中的重要主题之一,艺术风格深受中国古典哲学、文化的影响,传递了中国古代艺术家对于自然之美的欣赏,以及对于自然界中山水这一事物特有的东方哲学理解和表述。留白作为中国山水画中重要的表达技巧之一,既是中国山水画创作时的一种绘画创作技巧,同时也深刻地反映出了中国人特有的东方哲学理念——阴阳、变化、虚实与意境等。  相似文献   

4.
中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历史上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山水画家,如吴道子、荆浩、郭熙、王诜、李唐、王希孟等人,这些大师们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一、中原水墨山水画的产生与成熟时期 中原水墨山水画的产生与成熟,也是中国水墨山水画的产生和北方水墨山水画派的成熟时期。中国山水画出现于战国之前,确立了南北朝,发展于隋唐,成熟于五代。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中原出现了两位重要的山水画家,一位是唐朝的吴道子,中国山水画的创始人。另一位是五代  相似文献   

5.
中国绘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从最初的萌芽稚拙阶段到走向成熟,在世界美术中自成体系。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花鸟画开始萌芽,人物画已经成形。发展至隋唐,三科均已发展成熟,呈现出繁荣景象。五代宋元时期,文人画占据了画坛主流,一直影响至今,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拓宽了中国画的外延和内涵,使中国画的表现力越来越强,其"成教化,助人伦,千古寂寥,披图可见"的功能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6.
董秋雨 《法音》2022,(10):25-31
<正>作为六朝佛教艺术的重要遗存,南京栖霞山石窟为学界提供了南朝宋至齐、梁年间宝贵的实物证据。然而,目前围绕栖霞山石窟的研究,多为针对其时代、风格的考古学维度的梳理与探讨。有关其美术史意义的讨论,基本集中对其在南朝佛教艺术发展中的风格与艺术价值的分析探讨。笔者尝试从“大美术史”的角度,立足石窟蕴藏的多种线索,结合相关史料与研究成果,对特定时期佛教美术发展的整体样貌进行还原,并探寻技法、风格形成背后深层的社会观念与时代风尚。  相似文献   

7.
何剑明 《学海》2004,(5):102-107
南唐既处江南一隅 ,江山有旦夕之危 ,因之礼佛尤甚。自杨吴至后主统治时期 ,新建或重修了数量众多的寺院 ,延揽了难以计数的僧侣 ,其规模甚至超过了以崇佛著称的南朝。南唐佛教禅宗盛行 ,法眼宗便是在都会金陵开宗的禅宗支别 ,尤受礼敬 ;法眼宗在编撰佛教典籍方面有重大成就 ,记载禅宗历史的佛教名典《祖堂集》便出自法眼宗弟子之手。但极度的礼佛给南唐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 ,加之南唐国力日渐颓废 ,终致被北宋所并。南唐失国原因多端 ,而礼佛并非惟一 ,然而其佛教文化在承唐启宋的社会转型时期的影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8.
《笔法记》是五代后梁山水画家荆浩所著,是中国水墨山水画自唐王维以来逐渐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荆浩以一个画家的身份来看待山水画的发展要求,从《笔法记》的文章内容可以看出荆浩的视角和对山水画的追求目的。《笔法记》把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画理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美学高度,并奠定了荆浩及《笔法记》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笔法记》是五代后梁山水画家荆浩所著,是中国水墨山水画自唐王维以来逐渐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荆浩以一个画家的身份来看待山水画的发展要求,从《笔法记》的文章内容可以看出荆浩的视角和对山水画的追求目的。《笔法记》把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画理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美学高度,并奠定了荆浩及《笔法记》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在绘画中,皴法是对自然山石纹理结构的总结,是用笔墨把意象表达出来的一种技法。山水画的发展与皴法息息相关。隋唐五代时期皴法从青绿山水的笔墨中逐渐显现,发展到两宋时期,皴法发生了多样的变化,此时的山水画也在皴法的演变中走向顶峰。文章简要概述从隋唐五代到两宋时期山水画中皴法的产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书讯     
《世界宗教研究》2021,(1):57-57
正《图像与样式:汉唐佛教美术研究》,作者罗世平,文物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定价:280.00元。本书以图像与样式为题,将作者不同时期发表的汉代至唐宋时期佛教美术的论文串连成编,一方面用以勾勒佛教美术中国化的文脉源流,  相似文献   

12.
《法音》1983,(1)
据中国新闻社南京1982年11月15日电,由中国佛教协会举办的栖霞寺僧伽培训班于今天下午在南京举行开学仪式。这次培训班共招收学僧一百八十四名,来自广东、广西、福建、江苏、上海等十七个省、市和自治区。这是建国以来佛教界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培训班。学僧具有中学文化程度,本人愿意出家,父母同意,经过推荐和考试合格。他们当中最小十八岁,最大四十岁。培训班学制为一年,主要课程有:佛教常识、佛教简史、戒律、丛林规制、功课唱念和文化课等。教师是由中国佛教协会聘请各地对佛学研究有相当  相似文献   

13.
五代北宋时期的五台山佛教,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过去由于种种原因,对此重要的课题未能全面而深入地加以探讨和研究。本人不揣学识浅陋,仅就五台山成为当时佛教圣地的原因、五台山佛教在中西交通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作一探讨,不当之处请读者指正。一自北朝以来。  相似文献   

14.
五代时期,佛教在南方获得较大发展,僧侣阶层人数众多,其中涌现了一批佛学高僧。正是他们对佛学的深入钻研、阐发、弘传,促进了这一时期佛教的发展。这时期众多佛学高僧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它是南方经济发展和统治者大力扶持佛教、礼遇高僧,以及僧人广泛参学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五代吴越国崇佛的原因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代吴越国在近百年的历史时期中,始终推行崇重佛教的政策。在这一政策的指引下,佛教在吴越国获得了重大的发展,表现在:大兴寺庙宝塔;统治者礼重僧侣,与僧侣关系密切;高僧辈出,大德云集,佛事活动频繁活跃。吴越国统治者重佛,其原因,一是佛教对吴越国君王及其政治的大力支持;二是借助寺庙追荐先人,祈求神佛赐福驱邪,以利国利民;三是佛教在意识形态领域可弥补儒学之不是。佛教对吴越国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都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山水画最早出现于魏晋时期,但是并未脱离人物。直到隋唐时期,山水画才成为独立的画科,从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中国山水画的高峰是五代宋初,且统治者还建立了书画机构——画院。其山水画追求以"真"为美的美学理念,将艺术主体的情感表达寄托于山水,感悟山水的精神内涵,从而将自然美上升为艺术美,展现宋代山水以"真"为美的审美意趣。北宋山水画以"真"为美的体现需从以下三方面论述:一是从古代哲学与山水画理论的发展来论述"真"的定义;二是从理学与画家作画的态度探讨北宋山水画追求"真"的成因;三是以"真"为美对后世的影响与对当代画家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持顺  桑吉 《法音》2014,(6):66-67
正本刊讯5月28日上午,历时一个月的金陵礼佛文化月在南京毗卢寺圆满闭幕。在成功举办三届的基础上,第四届金陵礼佛文化月成功举办了灵谷寺开山1500周年庆典、灵谷寺传静法师晋院升座法会、南朝佛教与金陵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南京国际佛事文化用品展览会,并邀请了8位法师在栖霞寺佛学讲堂讲经开示,在云谷书画院举行了供佛书画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相似文献   

18.
五代之际,政权割据,社会动荡。佛教义理不兴,但通过对相关僧传及典籍的考察,这一时期依然有研习《俱舍论》者。《宗镜录》、《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这样的重要典籍,对《俱舍论》也有征引及研究。因而,《俱舍论》在五代时期的流传并未中断。  相似文献   

19.
五代时期,佛教在藩镇割据政权中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僧侣来源广泛,队伍庞大。僧侣之中,有不为名利所诱,潜心修道,老死于寺院中者;然而亦有不少僧侣不甘心局限于寺院之中,他们身在寺院、’心系世俗,积极参与了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的活动。不少僧侣受到各地统治者的崇高礼遇,被尊为国师、谋主;不少僧侣对社会、对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该隐遁山林,消极避世的僧侣,却在政治舞台上表演了重要的角色,这或许是唐末五代战乱时期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也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杭州飞来峰作为我国佛教美术的代表性史迹,保存着自五代至明各期的摩崖造像。就其中第010龛造像为出发点,对元代梵式造像的历史进行溯源,并结合相关仪轨对此造像的外在特征进行探讨,旨在描述其艺术特征与形象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