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方广锠 《法音》2012,(7):25-29
敦煌遗书蕴含世界四大文化、六大宗教丰富信息公元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中国北方陷入动荡。而在遥远的中国西北,道士王圆籙在静谧的敦煌莫高窟发现了一个藏匿千年之久的密室——敦煌藏经洞。藏经洞藏有汉文、藏文、回鹘文、粟特文、梵文、于阗文、吐火罗文等各种文字的古代遗书数万件,还有佛画幡幢等各种文物。遗书中,以汉文、藏文遗书为最大宗,其中汉文遗书的总数约为58000号。  相似文献   

2.
王圆篆是一个普通的道士,但由于他发现了震惊中外的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并且被牵连进藏经洞经卷大量流散的事件中,因此成为撰写西北道教历史时一个不能回避的人物.现通过对近些年发表的文献资料的归纳,对其生平与功过作一番陈述,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3.
一、道士与道观古籍所载敦煌炼养修道者,见于州、县志,有汉矫慎,字仲产,原扶风茂陵人,少学黄老,不娶妻,隐遁山谷,因穴而室,年七十余,自晓死期而逝,后人“见慎于敦煌”。晋代又有单道开者,“常衣粗褐,不畏寒暑,昼夜不卧,恒服细石子,一吞数枚;后去南海罗浮山。南海太守袁宏见其尸于石穴,称其“业行殊群,正当如蝉蜕耳”。佛图澄曾说“此道士观国兴衰”。近代有酒泉道士湖北麻城人王元箓,于清光绪年间,“来至敦煌,穷无所归,投宿于第1421窟”。梳爬洞中积,发誓:“贫道誓愿募化补修为念”,偶而发现藏经洞。斯坦因说王  相似文献   

4.
王圆箓是一个普通的道士,但由于他发现了震惊中外的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并且被牵连进藏经洞经卷大量流散的事件中,因此成为撰写西北道教历史时一个不能回避的人物。现通过对近些年发表的文献资料的归纳,对其生平与功过作一番陈述,以就教于方家。一、王圆箓生平略述第一个关于王圆箓生平的材料,当是《太清宫大方丈道会司王师法真墓志》①,全文如下:民国廿年古七月卅日为吾师王法真仙游之百日,门弟子咸愿碑记行略,请命耆众,皆曰可。何幸如之?夫吾师姓王氏,名圆箓,湖北麻城县人也。风骨飘然,常有出世之想,  相似文献   

5.
崔峰 《宗教学研究》2012,(3):114-121
对敦煌藏经洞封闭原因,迄今为止学界已提出多种学说,但都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近年来我国多处佛教考古的发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在北宋初期无论皇家还是寺院僧人以及民众信徒,盛行着建塔修寺崇奉"舍利"之风。寺院间早年积累下来的佛经和佛像在不能丢弃的情况下,被当作"感应舍利"给予埋藏。其目的就是让这些佛法圣物得到永久的"安息"和保存,是一种护佛弘法、做功德的行为。敦煌藏经洞的封闭正是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所致,大量的旧佛经被作为"舍利"予以封藏,绢画、刺绣、纸画、社会文书、法器等物则作为舍利供养物伴随封闭。这种行为的产生与北宋和敦煌地区的佛教发展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包兆会 《天风》2018,(4):45-45
传世的唐代景教绢画现存只有一幅,该景教绢画现保存在大英博物馆中,是1907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Aurel Stein)在敦煌千佛洞考察时获得。该画原存于敦煌莫高窟第17窟(俗称藏经洞),时间在公元9世纪左右,与该绢画在同一藏经洞一同被发现的还包括粟特文基督教文献。  相似文献   

7.
正一、问题的提出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封闭的原因可谓千古之谜。自从100多年前藏经洞被发现后,世界各国的敦煌学学者一直在执着地探求解开这个谜底,为此提出了"避难说"~①、"书库改造说"~②、"废弃说"~③、"末法说"~④、"供养说"~⑤等种种假说。近些年来,笔者也一直关注这一问题的探索。多年考察思考的结果,成为"供养说"的赞同者。2010年笔者曾撰文指出: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藏经的来源、结构及其封  相似文献   

8.
敦煌绢画是极其珍贵的艺术品,它内容丰富数量众多,是研究佛教图像学的重要数据,加之特殊的材质,有着无法估量的价值。公元1900年,莫高窟藏经洞在一个偶然的机遇下被打开,这些迷藏了千年的艺术品与敦煌文书一起呈现于世,轰动世界。但此番发现却导致大量外国人低价买走经卷文物,肆意搬走莫高窟内壁画与彩塑,使得昔日弥足珍贵、藏经无数的莫高窟,如今成为沙漠里的"空洞"。而又有声音认为藏经洞的发现就预示着世界"敦煌学"的滥觞和艺术的流播,更使莫高窟成为无数艺术家心目中的圣地。以藏经洞中大量绢画的发现和流失作为切入点,来探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公元1900年6月22日(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在清理今编第16窟的积沙时,于无意间偶然发现了藏经洞(即今第17窟),从中出土了公无4-11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5万余件。这一震惊世界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及中亚古代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提供了数量极其巨大、内容极为丰日的珍贵资料,被誉为“中古的代的百科全书”、“古代学术的海洋”。不幸的是,在晚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藏经洞文物发现不久后,西方探…  相似文献   

10.
自1900年敦煌藏经洞发现以来,敦煌学已经走过上百年的历程。百年来,在世界各国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敦煌学在中古史研究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丰硕的成果,成为一门世界性的显学。但是,与敦煌学的其它领域相比,敦煌佛教的研究显得相对滞后。由于敦煌遗书原为佛教寺院遗存,佛教文献占据敦煌遗书百分之九十以上,所以,佛教研究在敦煌学研究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敦煌佛教研究的滞后,已经大大影响了敦煌学整体的发展步伐。在多次国际、国内敦煌学研讨会上,都有学者呼吁要加强敦煌佛教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陆蕾 《佛教文化》2009,(5):89-89
“但是风神非画色”,是8至11世纪敦煌称为“写真”的肖像艺术所遵循的一个原则。 在敦煌莫高窟17窟藏经洞的纸本高僧写真像上,绘有一高僧于方席上,作禅定坐像。道具长随,身旁有水瓶一,小树上挂念珠、提袋各一,席前有履一双。  相似文献   

12.
清末光绪二十五年,即日本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在中国敦煌千佛洞的藏经洞中发现了约两万多卷的藏书,大部分是宋代以前的写本,小部分为木刻本。因为大多为卷子装的经书,所以称之为“敦煌卷子”或“敦煌经卷”,也就是本文题目所说的“敦  相似文献   

13.
中古时期的景教在我国传布的历史一向缺乏可靠的材料,特别是在著名的丝绸之路上活动、传播的情况更缺乏真实、生动的资料.适逢敦煌藏经洞发现暨敦煌学一百周年,2000年8月在敦煌莫高窟召开的`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披露了一件有关景教史珍贵的古叙利亚文文献.举世闻名敦煌莫高窟开凿在绵延1700多米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现存492个洞窟绝大多数集中在1000米范围的南区,而北区由于坍塌、沙埋、盗掘破坏等原因基本已无完整的、具有艺术价值的洞窟,长期未引起重视.从1988年6月起,敦煌研究院彭金章教授主持对北区石窟考古发掘,历时8年,取得巨大成…  相似文献   

14.
在敦煌学研究体系的敦煌藏经洞遗书和石窟艺术的文物中,保存着一些有关五台山的历史地理、宗教文化及其佛教圣迹、民俗风情等方面的资料,这些珍贵的资料不仅对研究五台山乃至山西省的历史地理环境、气候物产、宗教古迹、交通路线等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于研究中古时期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中西文化、经济交流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因而引起中外学者的极大关注并进行了研究。自藏经洞发现至今的90年中,中外学者发表了一些研究论文,内容涉及了有关五台山资料的各个方面。特别是随着敦煌学研究的全面发展,对五台山资料的研究范闱也逐渐扩大,对此感兴趣的学者不断增多。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至今没有对这方面的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根据国内外刊布的敦煌遗书目录及缩微胶片的查阅,  相似文献   

15.
姜涛 《中国宗教》2006,(10):I0001-I0001
世界上最早标有明确年、月、日的雕版印刷品,于20世纪初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被发现。此经卷由7张卷子粘成,长4877毫米,高244毫米。卷首是一幅题为《祗树给孤独园》的说法图画,内容是释迦牟尼佛在祗园精舍向长老须菩提说法。  相似文献   

16.
疑伪经和古逸经,是佛教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敦煌藏经洞的发现,正向人们展示了一批久已匿面的逸经和疑伪经写本。本文通过对3个敦煌卷子的探赜推究,考证出了它们的产生背景和流传情况,从而也开始了作者这方面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7.
敦煌在甘肃,其地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也是多少世纪来中国与西域文化交流的汇合处,又是佛教的中心地。那里的寺庙中,称莫高窟的,创立于公元366年。11世纪中期的某时.约有3万余卷的文书手稿在千佛洞的侧室中被封存起来,直到19世纪末期,才被一位姓王的住庙道士偶然发现。这些收藏品包括极为丰富的佛教文献以及一些公元5-11世纪时留下的民间文学作品。下面的诗歌系现今已经佚忘的曲牌,它们代表了那一时期的大众文学的范本。  相似文献   

18.
写本一切经的资料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研究史概观 本世纪汉字文化圈的佛教研究得到飞速的发展,其中敦煌佛教遗书的发现是一个划时期的事件。明年是公元2000年,正是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纪念。在这一百年中,对敦煌遗书的研究,除了佛教领域外,语言文字、文学、天文学、道教等各个领域都得到很大的发展,被总称为“敦煌学”。佛教遗书占据全部敦煌遗书的一半以上,其研究依凭着新资料而不断深化,加之各地所藏遗书的不断缩微化与不断刊布,已经使我们有可能对这一研究做一个总体的回顾。 另一方面,以《高丽藏》为首,各种刻本一切经影印本的积极出版,使研究者可以…  相似文献   

19.
孙乙 《中国道教》2004,(3):57-57
每当大年除夕,我总是要忆起中国道教协会副秘书长,辽宁省道教协会会长,千山五龙宫王全林老方丈,在农历除夕,救人的往事。1991年大年除夕上午十时千山五龙宫全体道士正要进膳的时候,在千山通往当年光绪皇帝的姑姑出家修道的那座道观鎏金庵的山路上,躺着一位二十多岁的男青年,口吐白沫,不省人事,已经奄奄一息了,幸而被住守在鎏金庵里的蒋道士发现,因他独身一人长年在这座孤庙里修行,连一个帮手也没有,此时,他只好打电话向千山五龙宫王全林老道长报告。正当王全林道长带领五龙宫全体道友准备吃年斋的时候,突然,接到了蒋道人打来的电话。王道长…  相似文献   

20.
试谈步虚韵     
步虚韵也叫步虚声,是道教历史上最早的曲子之一,也是道教徒最常用的经韵之一。据《渊鉴类函》卷三百九,道部·道士三及汪汲《词名集解》卷二引《吴苑记》:“陈思王游鱼山,闻岩里有诵经声,清远寥亮。顺使解音者写之,为神仙声。道士效之,作《步虚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