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篆刻艺术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它伴随书法史的发展而演绎成长。篆刻艺术的发端其实应当早于书法艺术,也反映人类早期探索自然奥妙的智慧所在。篆刻艺术的风格与书法艺术同宗同源,这也是中国文化的内涵指向所规定的。篆刻艺术的审美理想总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两种,即雄浑与秀雅,这不仅是中国地域文化所决定的,也是中国审美风格所决定的。传统篆刻艺术成为历代篆刻艺术继承与发展的范本与圭臬,同时传统也在历代的传承中被定义与扩展。当下乃至未来篆刻艺术的发展与审美理想的确立,依然在继承基础上发展,但结合时代性,反映时代生活,讴歌劳动人民,体现人类精神文明成为不可动摇的核心主题。文章通过陈述、议论与演绎的方法来具体展开,尊重篆刻艺术自身的规律,对篆刻艺术的审美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正篆刻艺术是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僧人们采取篆刻的形式来表达佛教的意蕴、弘扬佛教文化,其实是很自然的选择。佛教不仅是吸纳了篆刻艺术作为弘法的形式,同时反过来对篆刻艺术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贡献。一中国篆刻艺术的历史极为悠久,相传可追溯到三王时期。不过现今已无实物可考。在殷商时代,人们在龟甲等材质上刻写文字,也就是现在的甲骨文,这可谓是篆刻的初始。  相似文献   

3.
董涛  野楠 《美与时代》2014,(4):126-126
通过对篆刻艺术的起源、发展、时代发展趋势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人物或作品进行分析,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篆刻艺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篆刻是一面标志性旗帜。这种将篆书与图像在方寸之间显示出来、在小小的印章图案中彰显乾坤世界的表现手法,也符合中国人那种以小见大、含蓄内敛的性格。而在小小的印面上面,以刀代笔,对着石头或者木材刻制篆书或者图像的方式,又体现了中华儿女坚强坚韧的性格。从中国篆刻艺术从古至今的发展以及篆刻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殊意义,并将当代篆刻艺术的一些创新性想法展现给读者,以期为中国篆刻艺术的发展和延续提供一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清代碑学的兴起,书家对书法与篆刻艺术又有新的追求,书法篆刻艺术的发展又有了新的突破。吴让之是中国书法篆刻史上一位重要的大家,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书法和篆刻的精品,对清代晚期及近现代的书法篆刻史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因而,文章选取清代具有代表性的书家吴让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篆刻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秦汉印是篆刻史上永恒的经典。自元代赵孟頫、吾丘衍推崇"印宗秦汉"观点之后,秦汉印的创作手法及风格影响了此后历朝篆刻艺术家。明清时期,随着秦汉印审美观的确立和篆刻理论的发展进入了成熟期,篆刻艺术出现了许多流派,很多篆刻家通过研究秦汉印的风格技法,对于秦汉印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进而融合了自身的体验,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篆刻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7.
篆刻是中国文化史上十分重要的种类之一,我国的篆刻艺术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对其他艺术门类产生了极其广大的影响,它是从实用印章、政治、经济、文化、书法等方面汲取优秀内涵而转化成文人印章的一门高深艺术。文人印章艺术篆刻从隋唐时期起源后经历了各时期各派文人士大夫的不断发展在明清两代达到了繁盛阶段并在其后继续发展繁荣,活跃于各种文化活动中。  相似文献   

8.
篆刻艺术作为一门中国的传统艺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缺少教学教材、缺少篆刻材料、学生的认知水平较浅等问题。笔者通过对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创新,提高学生对篆刻艺术的兴趣,引导学生加入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其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汉印可谓是篆刻界的艺术宝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古至今,影响深远。近代写意印式大多是从汉印中汲取养料和精华,吴昌硕、齐白石以书入印、以画求印的形式也离不开汉印,这使晚清及近代写意印式篆刻独树一帜,引领时代风骚,为近代篆刻艺术的发展添上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10.
吴瑀萱 《美与时代》2023,(6):126-128
陶印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之一,也是我国传统篆刻艺术的主要分支。当代陶印大量出现在制印石材枯竭的环境下,是篆刻艺术承上启下的必然结果。对陶印的发展及特点进行概述,结合山西陶印名家与十二好印坊,对山西当代陶印风格、制作展开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1.
朱婉吟 《美与时代》2014,(8):123-123
印章艺术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艺术,在漫长的发展道路上,印章篆刻完成了从实用性到艺术性的演变。21世纪初,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出现于艺术设计领域---DIY手刻橡皮章。  相似文献   

12.
晚清篆刻中名家辈出,尤以吴昌硕和黄牧甫影响极大。吴黄二人在个人篆刻风格定位之前,环境因素和个人学习因素等都是甚为相像的,但他们最终的篆刻艺术风格却大相径庭。欲从取法创作方面来探讨比较两位大师的的篆刻艺术。  相似文献   

13.
篆刻一艺历经秦汉之鼎盛及唐宋元之低迷时期后,明清两代流派纷呈,达到了另一个高峰。时至今日,篆刻这门艺术全面繁荣发展,蒸蒸日上。在任何一个时代,一个成功的篆刻家都有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艺术风格,在当代篆刻家中,湖北仙桃昌少军先生就是其中比较特殊一位,他有着不一样的人生经历和学习经历。他的成功,可以说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他首创中锋滚刀法,边款参魏晋碑刻笔意,一任自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独树一帜,为荆楚一绝乃至全国一绝。是当代篆刻界的领军人物,能扛大旗的篆刻家,足以和历代篆刻大家比肩。因此,对他的篆刻艺术研究是相当有必要和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甲骨文入印的历史较短,却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甲骨文独特的契刻方式、文字的象形意味等,都影响了甲骨文篆刻最终的印面效果。甲骨文入印必然要经历篆刻化的过程。因此,甲骨文篆刻不是对甲骨文的单纯模仿,而是需要融合篆刻的形式之美,如空间布局、边框与残破、字形的穿插等。一件优秀的甲骨文篆刻作品在印文、结构和寓意上最接近殷商文化浓厚浑朴的气息,从中体现出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文章拟对篆刻中的"匠气"与"书卷气"创作心理进行探微,从"匠气"与"书卷气"艺术创作环境、篆刻家与篆刻匠人的文化艺术素养与艺术创作方式、篆刻家与篆刻匠人的师法渊源三个方面着手,探析明清"家"和秦汉"匠"的审美理念。力争能更清楚地理晰篆刻中的"家"与"匠"的审美理念关系,从而得出客观且公正的研究结论,为今后的篆刻艺术研究寻找出新的视角与途径。  相似文献   

16.
浦黎杰 《美与时代》2016,(10):137-138
变化与统一的辩证关系是一切艺术都必须遵循的规律与原则。篆刻章法与现代字体的形式美就是这一基本规律与原则。二者是一不是二。因此,在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矛盾中求化解""平淡中求矛盾",这是一切艺术形式美所遵循的基本法则。故篆刻艺术章法与现代字体设计形式美可以产生很好的共鸣。  相似文献   

17.
隋唐以来,印面内容多为九叠文,过强的装饰性已然没有了秦汉印的古朴,篆刻艺术逐渐走向下坡。在此情况之下,文彭最先倡导学习古法。文彭发现治印新材料——灯光冻石一事,打破了文人只篆不刻的局面,篆刻不再只是工匠们的专属。  相似文献   

18.
陈半丁先生是现代中国艺坛中不可多得的大家,师承吴昌硕等众多艺术大师,在绘画方面颇有造诣,著有《陈半丁画册》等。陈半丁生前与齐白石齐名,在民国时期他的画作甚至比齐白石的画作价格更高。同时,他在中国篆刻史上也是无法绕过的篆刻大家,便结合陈半丁先生的生平考证了其绘画与篆刻艺术历程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19.
贺敏 《法音》1994,(11)
本刊讯8月27日赵朴初会长在广济寺亲切会见了日本艺术院会员、全日本篆刻联盟会长小林斗庵一行。小林先生为杭州西沙印社名誉理事,赵朴老本是当代书法名家,亦酷爱篆刻艺术,对小林电生富有排意的篆刻艺术造诣表示钦佩,并对卜林先生对西岸印社给予的巨大支持表示感射。朴老说:“‘德不孤,必有邻’有小林先生的加盟,孤山自此不‘孤’了。”西冷印社位于杭州美丽的西湖之畔,孤山却下,是我国研究金石篆刻的著名学术团体。这会成立于一九一三年,著名绘画大师吴昌颀为首任会长。现任社长为赵朴初居士兼任。赵朴初会长会见日本著名篆刻家…  相似文献   

20.
马一浮从证成六艺之人的目的出发,辨析了具体艺术和六艺之道的关系,强调了将六艺之道作为艺术理念渗透在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学原则及其实践中,并就诗歌、书法、绘画、篆刻等主要艺术形式的美育功能作了深入的阐述和论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