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石涛作为清初四僧之一,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名风云人物,其在理论方面颇有建树,尤以其理论著作《苦瓜和尚画语录》所著称。"墨之溅笔也以灵,笔之运墨也以神",石涛更是在笔墨章中确立了"笔墨当随时代"这一主张。绘画真谛绝不仅仅是笔墨浅淡的运用而是在"神""灵"相结合之中达到一种"超逸简淡、物以象外"的境界。文章试从《石涛话语录》这部理论著作中提出的"一画"与"蒙养"两个基本绘画理论体系,浅析中国现当代绘画对此所受的几点影响。  相似文献   

2.
石涛《画语录》思维高妙,关于一画的内涵,自20世纪40年代起我国学术界就争议不断。笔者认为一画论就是绘画之法,这个法是有与无的统一。整部《画语录》有九个章节明确谈具体的绘画技法,通篇又贯穿着无法的精神。宇宙是乾旋坤转的,我是独立唯一的,一画之法必为活法。石涛是着眼于活法性质来界定一画内涵的。整部《画语录》闪耀着不断创新、强调变化的艺术辩证法光辉。  相似文献   

3.
石涛的命运是坎坷的,出生家世、人生践履,皆坎坷不平。石涛曾经想以画入仕,却不料时世弄人。后世对于石涛的评价说,他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不管是画作、诗歌,单单就其《画语录》而言,在中国画论史上,也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画语录》是最能体现石涛艺术主张的论著之一,对于《画语录》中"蒙养生活论"的解读一直是石涛研究中一个有争议的论题。文章对1949年以来各位学者关于石涛"蒙养生活论"作的不同释读进行分析和归类,并尝试进行方向性的总结。  相似文献   

5.
明末中国画坛上迈古超时的一代大师石涛,为我们留下许多绘画珍品,同时还为我们留下一部在国内外十分有影响的画论著作——《石涛画谱》(以下简称《画谱》)三百多年来,对这部《画谱》各有议论,有的说:“立志既幽深窃渺”,又有的说:“词义玄妙”,还有的说:“出自神解”……等等。我读过一些对《石涛画语录》注释和评价文章,众说纷纭,真有些“试焚香展诵之,不辩是画是‘禅’”感觉。  相似文献   

6.
当下对石涛“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的误读,导致人们普遍认为石涛是在鼓励和倡导中国画因时而变,甚至将这一观点与“笔墨等于零”一同作为中国画“创新”的重要理论支撑,但该画跋或其画学并无此意。通过对画跋中主要文字的解读,结合石涛画学思想对此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和辩证,认为石涛“笔墨当随时代”并无倡导中国画因时而变的意思。  相似文献   

7.
石涛的"一画论"是我国艺术史上的一大瑰宝,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一画论"作了简要的分析,从两个方向入手进行探讨:一是"一画论"的艺术内涵,对"一画"的含义分点解释;二是对"一画论"的艺术法则进行总结归纳,对石涛美学思想的主要观点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8.
一画是石涛《画语录》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它由一和画两个概念组合而成。参照古代哲学与画论中一与画的基本含义,结合《画语录》关于一画的论述,可以梳理出一画的三层含义:内含于宇宙混沌状态之中的创化、界分的力量、源泉及其运动,同时也是艺术创造本身的力量、源泉及其过程;作为宇宙万物的存在及其艺术化形象显现的本体与终极依据;既是宇宙万物之整全,亦是艺术创化的动态整体。这三种内涵正对应于中国哲学中本根的三项基本意义:始义、究竟所待义、统摄义。因此,在《画语录》中,一画既是宇宙本根,亦是艺术本根。它贯通于形上与形下两个层面,即道、理和笔、墨。  相似文献   

9.
石涛以万恶点墨、纵横挥洒写真性情,用东方式的主观的线与类色刻画事物内在的生命.他摒弃画院技法,我自立法,独抒自我,盘礴睥睨,峥嵘奇崛,张扬其狂放恣睢的个性,彰显自我独立的人格操守.石涛的"一画"理论就是包孕技法、画理、理之源及其内在关联的审美本体理论体系,凸现了文人画抒写性情的内在"心"的本原性.  相似文献   

10.
<正>笔墨在中国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成为具有独立审美特质的形态。从张彦远首次使用"笔墨"到石涛关于"笔墨"的见解,已经把"笔墨"谈得再透彻不过了,因此,在三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唯有具有更宽阔的胸襟与胆量,加上脚踏实地的苦练,才有可能实现对古人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清初画家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一经出世,便引人侧目。这部集大成立有新意的画论的理论核心"一画论"概括总结出了中国画最高笔墨法则为"我法"亦即"无法",揭示了画家作画时不从门入、顺应我心、自性进化、体察妙悟的主体意识法则,这种创作观也藉由此达到了中国画论的顶峰。受多重文化熏陶及出佛入道经历的影响,石涛在自己的画论体系中也形成了独特的精神面貌——使"万物见性"。"见性"既是画家的创作理念,也是其个人的哲学思维的呈现。文章试从石涛之前中国画论的重要发展节点演进来引出石涛画论中主体意识创作观的合逻辑性,并从《石涛画语录》的主要章节内容对应分析画家的主体意识和"见性"精神,努力呈现石涛的绘画追求和人文理念。  相似文献   

12.
<正>正如20世纪中国画大师齐白石所言,石涛、八大山人、吴昌硕正是明清画坛与正流派疏离的杰出个性的画家。他们的艺术代表了西风东渐之前,在资本主义萌芽个性解放思潮出现后,中国传统绘画步入了现代的先声,换句话说,清初石涛等辈在画论、画法上的思考、实践是按照我们民族绘画自己的逻辑向现代迈进的先例。因此,把石涛作为个案进行研究,对当代画坛的中国画创新都具有启示意义。石涛画之美,是一种狂放之美,沉郁之美,奇崛之  相似文献   

13.
石涛是清代杰出的中国画大师,擅长山水画,同时也擅长诗文和中国画的其他绘画种类,人们将他誉为扬州画派的鼻祖。他创作的绘画理论专著《苦瓜和尚画语录》得到了后人很高的评价,这也就证明他是一位杰出的画论家,该书道出了许多画家不传之法。近代的著名画家傅抱石、张大千、郑拙庐、吴冠中、黄宾虹等大师都对石涛的这本书产生了异常浓厚的兴趣,韩林德在《石涛与画语录研究》中指出,"《画语录》发前人所未发提出一画论……开创了中国绘画美学的新局面"。这些专家学者也就系统地总结了石涛的绘画理论。  相似文献   

14.
黄山,被称为"天下第一名山",自古以来画黄山的画家数不胜数,如明代的丁云鹏,清代的梅清、渐江、石涛,近代的黄宾虹、张大千等等。渐江、梅清、石涛同属于清代文人画家,都师传统师造化而不泥古,都画黄山但表现出来的风格迥然不同。后来的大画家贺天健评价说"石涛得黄山之灵,梅清得黄山之影,渐江得黄山之质"。文章就从人称黄山画派三巨子的渐江、梅清、石涛所处的时代和自身的生平与思想情感入手,比较三人黄山画风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绘画品评是中国画论中的重要部分,自南北朝起便不断有画家、理论家提出分品之说。文章由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切入,以"画之本法"为纽带,探究中国早期画品中"神品"与"逸品"的审美内涵及两者的对比关系,并简要论述这两种品第在后世的发展与影响。  相似文献   

16.
孙位为唐僖宗时期画家,《益州名画录》把他列为“逸格”唯一一人,冠以“画之逸格,最难其俦”的评价,但如此优秀的一位画家,画史上对他的生平记载却不详。孙位仅有一幅《高逸图》流传于世,但这幅画的绘画风格却与画论记载的孙位绘画风格不符。今通过《益州名画录》《图画见闻志》《宣和画谱》《新唐书》等画论史料对比研究,对孙位的生平略加考证,发现一些画论中对孙位记载存疑的地方,考证出孙位并非宫廷画家,得出其绘画风格和生卒年。  相似文献   

17.
象思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化.<周易>蕴含着丰富的象思维,可以分为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得意忘象三个层面.中国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深受中国哲学的影响.石涛是清初著名画家,以擅长山水画闻名于世.他的画论<苦瓜和尚画语录>和其题画诗清晰地展现了其山水画深受<周易>象思维的影响,认为"画者形天地万物"、"画者从于心者也"、"不似似之当下拜".石涛山水画创作的这个过程与<周易>象思维的三个层面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从分析"好看"、"阶梯"、"四子"的含义入手,以《近思录》和朱子《四书》所收"四子说"的比较为中心,证明以《近思录》为《四书》阶梯既不符合该书编撰意图、内容主旨,亦与朱子《四书》优先原则,及朱子治学经历、教学之道相冲突,当是陈淳之见,而非朱子之言。  相似文献   

19.
读河南省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赵东军先生的花鸟画,有两点印象至为深刻。一是其无法而法的表现力。无法而法的基本精神即无法与有法、无限与有限的统一。石涛50岁在北游期间客居且憨斋,为主人慎阉先生画《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画尾曾跋:不立一法,是吾宗也。不舍一法,是吾诣也。这里的不立一法可以理解为无法而法的法。无法而法是石涛对绘画法则的根本看法。赵东军先生有着非常厚实的绘画基本功,他着意追求写意花鸟的独特艺术内涵,讲究笔墨用线的抒情性和韵律感,以其入笔,由笔带墨,笔精墨妙,气韵修养,既有现  相似文献   

20.
“宰予昼寝”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NB648也;于予与何诛?’”中“昼寝”一语,古来注家多解为“白天睡觉”,但这样就发生一个问题,即如此小事,孔子的批评不就太过严厉了吗?所以,汉代王充《论衡·问孔篇》反孔,举此事指孔子“责小过以大恶,安能服人”。此外,还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繁体的“昼”与“画”形近而讹,“昼”当作“画”。这个说法最早见于唐代韩愈、李翱的《论语笔解》。唐代李匡义作《资暇录》也说:“寝,梁武帝读为‘寝室’之‘寝’,‘昼’作胡挂反,且云当是‘画’字,言其画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