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利霞 《美与时代》2006,(11):40-41
中国的“文人画”是历史形成的,它的萌芽、发展、成熟和演进同中国的文人士大夫阶层有极密切的关系。文人画是我国绘画史上的一个专称,其作品大都取材于山水、树木、竹石、花鸟等,表现手法以水墨或淡设色写意为多,抒情寄兴,状物言志,不完全拘泥于形似格法,讲究诗书画印的结合。文人画以其独特的审美倾向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纯真、淡泊、傲然等一系列的人格特征,而文人画作为文人所创的一个独特艺术体系,彰显着文人的人格品性。以文人画入手,从"风""骨"两个方面来分析画面中所呈现出来的题材、意境等特点,了解画家自身所具有的文人情怀,进而对文人风骨有更清楚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论传统文人画中的色彩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莉 《美与时代》2006,13(2):76-78
在历来的关于文人画的研究中,都是以水墨的黑白表现、传神观理论以及笔墨趣味为主,而忽视对文人画中色彩之美的研究。本文从文人的产生、其艺术修养的综合性、文人色彩心理、文人画家的作品以及民间色彩等诸多方面阐述文人画中色彩的实际作用和地位,指出对色彩的追求是视觉艺术发展的必然,从而重新认识文人画中的色彩之美。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人画的历史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而后萌芽于隋唐,兴于宋元,至明清而大盛。文人画是一种画中蕴藏着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形式,具有文学性、哲学性和抒情性。文人画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并具有多重的美学意蕴,其中"以简为贵、以淡为宗"的美学主张具有极高的审美境界。这里的"淡",是指简淡、清淡、疏淡、淡泊,具有多层次的美学情味。因此,对"淡"的审美意蕴的研究,将会对深入理解文人画中的画意、格调、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义,对文人画的传承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人画的绘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贯穿着整个中国绘画史。文人画思维的特点,是文人以既有的文化素养为根据,运用诗、书、印与水墨,共同建构了表情达意的独特的绘画语言,其创作思维是文人风格的造型艺术思维。文人画的思维经过历代文人的继承、突破,不断探索、创新,可谓神机巧思。我们要更好地把文人画优秀的思维方式继承和发展下去,开拓出中国画艺术发展的深层科学新天地。  相似文献   

6.
文人画作为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流派,对中国美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代文人画更是文人画的重要时代,代表人物有赵孟頫、钱选、"元四家"等,而元前期艺坛足以领袖群伦的必然是提出了"书画本来同"的赵孟頫。他开创简率尚意、以书入画的先河,开创了元代文人绘画的新面貌,使文人画走向成熟,对明清产生了深远影响,后来"元四家"更是将文人画推向了巅峰。文人画作为中国画的重要流派和画体,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当今世界艺术史上的一种特殊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进入元朝后,中国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和之前的唐、宋无论是艺术形式还是笔墨情趣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文人画占主流,主要是文人画家以此来抒发内心情感。钱选在这个动荡的朝代选择归隐山林,画出多幅传世名作,作品多表达他的一种精神世界。钱选将绘画演变成一个抒发个人情感、明志的手段,从作品中不难窥视到他对于人生意义的艺术境界的执着追问和苦苦求索。他所倡导的"士气"新风,对元中期的文人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墨戏"是中国古典绘画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墨戏"画的主体是文人,可算是文人画的一类。"墨戏"画虽然属于文人画的范畴,但它仍然有着自己的发展历程、美学特征,不能和文人画混为一谈。宋代是"墨戏"的兴盛时期,这一时期"墨戏"画的美学意蕴与绘画评论中流行的"逸"有着很大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具有社会人与自然人的双重人格,做官时心里向往隐居,隐居时又向往官场,王蒙就是具有这种复杂心态的画家。当社会稳定时,他就下山混迹于达官贵人之间,一有了风吹草动,他又上山隐居。王蒙在山水画中成就最突出的是他创造了解索皴法和繁体密笔山水画风,对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汪燕翎 《学海》2003,2(5):172-175
中国山水画在宋元时期发展到了艺术的巅峰 ,这一时期的文人画以山水的平淡萧散 ,古拙天然来表现生命的寂静、心灵的幽思。而文人画的意境却在六百年后的一个楚地文人沈从文的笔下得到了再现。本文着重探讨沈从文的山水美文和宋元文人画平淡寂寞风格的相似之处 ,并尝试探讨这种风格的成因  相似文献   

11.
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文人思想的绘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文人画这个概念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区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的职业画家所做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创始者,并称之为南宗之祖。宋代以前,中国绘画已经得到显著的发展,并出现了"关家山水"和"黄徐异体"的花鸟画。  相似文献   

12.
宋代山水小品画是传统山水画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独特的格调品位使其日久弥新。究其形成的相关背景我们不难发现,北宋文人画观念对其发展过程不无影响。文人画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品的类别和形式,更为确切地说,这是文人的生活方式的再现。这种生活方式最能体现文人精神的高度自由。  相似文献   

13.
刺绣与绘画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系并受其直接影响。具有悠久历史的吴地刺绣历经朝代更替,在文人画风影响下不断推动着技艺针法、绣稿、题材的演进,形成了不同的刺绣风格。在宋代以来"崇文抑武"的社会大环境下,吴地富裕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文化土壤使得文人汇聚、画派纷呈,出现了"画绣"并开拓了欣赏品与日用品平行发展的状况,至明代时,苏绣形成了"精细雅洁"的风格特征。可见,文人画风对吴地刺绣形成自身风格产生了巨大而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文人画"泛指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以别于民间和宫廷画院的绘画。文人画将文学、书法、绘画融为一体,强调"士气""逸品",重视笔墨情趣和意境的表达,反映了古代儒生文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在中国书画史上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堪称中国绘画艺术史中的瑰宝。  相似文献   

15.
文人画始于唐代,至宋代苏轼提出"士夫画"而发展,到明朝董其昌提出文人画而盛行,绘画的收藏、品评也在文人士大夫中蔚然成风。"文人画"的发展可谓是创作理论与当时画家的艺术实践相互影响或促动,在绘画创作的实践中文人画家逐渐形成了丰富的绘画观并建立了一套独特的品评理论体系。儒道禅思想对文人画品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绘画的整个过程中,而且具体反映在画家对造形、笔墨、构图等方面的独特追求上。文人画以抒发性灵、彰显个性为旨归,不求形似、重神甚于重形,以逸笔抒写逸气,重在写意、力求表达意境。文人画家认为笔墨具有不依附于表现对象的独立的形式美,并能表达人的主观精神,因此具有独特的笔墨语言。文人画在色彩表现上重主观性,重水墨轻彩色,色彩表现追求意尽不求颜色似。文人画的画面构图崇尚简洁和留白,并打破时空的限制,依据主观感受经营画面,又注重画外功夫的修炼,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从风格的整体倾向性而言,文人画呈现出淡、雅、拙和荒寒的意境。  相似文献   

16.
苏东坡是集诗人、书画家、造园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文人,在宋代经济、政治、文化繁荣兴盛的背景下,首先提出文人画理论,并在他的造园实践中有所体现。苏东坡关于文人画的观点反映了文人园林的特点,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和演变,进而更好地在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中运用相关的造园艺术手法提供了范例和方向。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的文人多才多艺,诗、书、乐、画皆擅长,皆为文人抒发和交流情感的工具和载体。北宋时期苏轼"文人画"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文人自觉地参与到绘画的创造之中。文人通过绘画抒发情感,寄托情志,其他文人则从中品味领略作者寓于其中的情思,多以题跋的形式表述对绘画的理解,以证与作者心神相通,因此诗、书、画的结合成为了文人画的典型特点。文人寄情寓兴于绘画,同样也希望他的情思能够有人理解,而能于此心神契会者,即知音,却难以寻觅。  相似文献   

18.
刘宁 《美与时代》2023,(4):18-20
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到北宋进入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绘画的两个突出特点是画院发展繁盛和文人画思潮影响下士人画观念形成。绘画内容不单表现现实生活,更是多表现对现实生活、人生理想以及自在精神的追求。以苏轼为首的文人士大夫群体在理论和实践上开创了文人绘画先河。这一时期美学思想的发展对文人画产生影响,赋予了其独特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19.
吴地刺绣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精细雅洁"的独特艺术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吴地浓厚的文化底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吴地在明清以后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之一,一时文人咸集,文风斐然,这样的氛围和环境影响着吴地的生活方式。刺绣是吴地女子的必修课,文人书画对吴地刺绣风格的形成意义深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人画风刺激着吴地刺绣的题材及技法演进,推动着吴地刺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绘画史中任何一种绘画形式都有它存在的特殊意义,文人画这种绘画形式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瑰宝,在它的发展道路中,涌现出许多有价值的作品、优秀的画家和理论体系。在文人画众多绘画大匠中,董源被认为符合文人画审美标准的绘画技法的源头,董源平秀俊逸的独特风格,开创了江南画派的特有风格。中国的传统文人画是不拘一格不被拘束的,但在思想意趣、笔墨技法等方面有不同的追求。文章就此分析了文人画与文人画家董源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