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主要分析中国写意画和水印木刻版画,以十三届美展邵蓓艳《绿水青山——春分》水印木刻版画为例,从意境和画面形态构成两部分阐述二者绘画表现形式的共同之处,并探索水印木刻版画需要借鉴的创新型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2.
艺术表现的间接性是水印木刻版画不同于一般绘画的关键所在。协调好水印木刻的"木味""刀味"和"水味"、"印味"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彼此依存,既有主有次,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充分发挥各自特点,就能使水印木刻产生特殊的"韵味"和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木版水印"是我国印刷术的一种,它从雕版印刷技术发展下衍生出来,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特有的传统刻版印刷方法之一。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技艺性、实用性强的木版水印进化成当今极具文化价值以及艺术价值的木版水印艺术作品。在这个不断转换和替变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将木板水印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持续延伸?而在当代艺术语境中,我们又应该如何思考着水印版画的当代性语言的拓展?文章以水印版画为基点,从"异托邦·中国传统版画展"出发,一是简略谈及木版水印的发展历史,着重以时间为线索分析木版水印所具备的实用性及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二是从异托邦传统版画展的三大板块(文献脉络梳理、年画传承人、当代水印木刻)出发去观看木版水印的当代艺术语言的延异。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水印版画为世界版画勇开了先河,取得了震古烁今的成就。水印版画同时也拥有极强的中华民族文明的特点,是一种不求工细形似,只求披露心意,抒发内心情感的表现形式。水印木刻版画由于时间、经济、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到了明末清初的时候产生了木版年画。虽然年画属于水印木刻版画的范畴里,但它们之间还是存在一些差异的。本文旨在研究年画与水印木刻版画之间存在的差异,通过在颜色、表达方式、风格特征等方面进行例证,并加以画家的作品在分析中进行辅证。从而,看到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以便更好地去继承,发展年画与水印木刻版画。  相似文献   

5.
刘京 《美与时代》2014,(7):89-90
《十竹斋笺谱》是中国传统套色水印版画的杰出代表,其技术的精妙程度,品格上的高雅清淡,都达到了难以企及的境界。它是将绘、刻、印三者进行结合的较早实践者与成功者,是拱花技术的发明者。十竹斋的技术为今天的水印版画研究者提供了完美的参照。更重要的是,它那宁静如水的意境,体现了中国文化人由来已久的淡泊与中和。其精神的深度与力度,更为后来者所不及。另外,作为实用艺术的传统水印版画,它所具有的传播性与社会影响力,为日益式微的当代版画提供了一个可供探讨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陈湃 《美与时代》2006,(12):48-49
中国版画,历史悠远,在中国美术史中,是一种独立的艺术体系。版画本身就分有木版、铜版、石版画等。仅木版画(木刻)又分有黑白木刻、套色木刻、水印木刻、水印套色木刻等多种形式。木刻有以刀代笔、爽快有力、对比性强的特色。木刻的艺术语言是简洁、朴素、生动、自然而富有表现力。版画家们熟练掌握和运用版画技巧,生动地刻画着他们所要表现的对象,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形成了各不相同的风格。我的黑白木刻《春蚕》1983年入选全国第一届农垦美展,10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反响强烈。《丝路新歌》1985年入选国际青年美展组委会举办的《前进中的…  相似文献   

7.
版画起源于中国,历经了将近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在明清逐渐走向衰落。日本的版画最初是由中国传入的,在浮世绘版画时期走向辉煌,继而影响了全世界,并揭开了西方现代绘画的序幕,直至今日浮世绘版画与古代水印木刻对现代版画的影响依然很大。我们可以将中国正统的民族文化与日本创兴的思路相结合,让我们在今后的版画创作中有更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孙滔韬 《美与时代》2013,(12):99-100
木刻版画是种“以刀代笔”的独特艺术形式,刀法运用是它最具特色的表现,虽然木刻刀法的形式是传统版画的巨大财富,但随着数码技术的迅猛发展,只有通过结合和创新才能把木刻版画的刀法更好的继承发展下去,才能创造出具有优秀视觉效果的木刻版画动画,才能创作出更具有表现力和多样性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版画以木刻版画为主,是在木板上使用不同的刻刀,运用刻、铲、切、划、凿等多种技法呈现事物画面,最后转写拓印到纸上的美术形式。中国古代版画在技术上是伴随着印刷术的产生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从开始出现就打上了传统文化的烙印,表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0.
意象在中国画中的深入能够表达出强烈的情感,其不同的表现手段形成了不同的艺术形态,意境在中国画中的表现是尤为突出的。中国现代水印版画受中国画的影响是较大的,其中中国画意象在现代水印版画中的影响使得现代水印版画更具艺术美,可以说意象是中国现代水印版画的绘画形式语言,是值得现代画家重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国画意象内涵的分析,阐述了中国现代水印版画的艺术特征,并且针对中国画意象对中国现代水印版画的体现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以油印套色木刻为主的北大荒版画,作为中国三大有代表特色的版画形态之一,已发展了近六十余年。在这六十余年里,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创作,从油印到水印,从黑白到彩色,从单一版种到综合版画,不断发展,不断探索,才迎来今天北大荒版画的新时代。因此,我们研究其媒介材料、风格样式的新变化,对于未来北大荒版画发展得更好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高倩 《美与时代》2016,(10):26-27
美术发展至今,总有一个最初的开端,它从最原始的单一形态演变成如今的多姿多彩。版画是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说起版画不得不从黑白木刻版画谈起,在众多的版种当中,黑白木刻是发展最早的,历史也最为悠久,它起源于中国最早的雕版印刷技术,而后才逐渐传入欧洲,并经过相当长时间艺术家的努力转变为创作木刻艺术。世界著名的版画家肯特对黑白木刻的理解是:版画的最起点和最难点都是黑白木刻,如果有谁能攻克这一关,那他从事任何形式的创作都会感到容易得多。而在黑白木刻的创作中,技法是比较简单的,重要的是作品中黑白的处理和布局。黑和白所占的比重,黑和白的对比,决定着作品的成败。  相似文献   

13.
版画作品的语言拓展是版画创作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文章从自身的创作入手,对比不同时期对人物头像的创作手法,分析了木刻版画创作的材料和技法的运用,试图探讨在木刻版画中让每种媒介材料都以某种形式参与到一个更大概念的创作意图中,使媒介材料脱离作为简单使用工具的状态,成为作品元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木刻版画作为版画种类的一种,其历史悠久,拥有多变的视觉效果和丰富的语言表达。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影像技术、新媒体的出现,艺术的语言表达形式已不再是静止的了。现如今,影视动画的表达方式丰富多样,但加入木刻版画的语言却成为冷门的表达方式。木刻版画的语言形式简单而又复杂,既可以在影视中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效果,亦可以给人恰到好处的氛围,因此为了吸睛和宣传需求,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影视导演在电影的片头加入了木刻版画的语言来呈献给大家。  相似文献   

15.
"静"作为中国传统美学范畴,固指审美与文艺创作时情感纯粹、思虑澄清的心理状态,为道家哲学、美学精神所崇尚。"静"在中国文化中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人们已经将追求静升华为一种普遍的心态。"静"也一直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所推崇的画面意境。中国传统水印版画艺术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充分吸收,技法上水墨、印痕的干湿浓淡有效运用,逐渐形成极具中国特色的版画艺术类型。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间木刻版画落款文字,不仅是文字,更是书法,是作者的心声,是故事内容的延续,是历史的再现。我们静静地欣赏它、阅读它将会被它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所吸引。这种独特的魅力也将会让我们对中国民间木刻版画产生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黑白木刻的刻刀运用是一门学问。刀痕能呈现出版画作品的风格。黑白木刻版画刀痕所呈现出来的阳刚力量之美主要表现在刀与木的五行相克之关系、刀痕所激发的木刻版画的"战斗性"等方面,王文明黑白木刻作品的阳刚风格就很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8.
艺术发展史已经证明,劳动人民创造的民间艺术是一切上层文化艺术的肥沃土壤与丰富的宝库,是一切艺术形式得以成长、发展的源泉。美术发展的整个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吸收与整合的过程,它可以把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的文化,按自己的文化目的整合为有所发展的更适应其需要的新形式。木刻版画与传统绘画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也不例外,也存在着难分难解的血缘关系。民间木刻版画艺术为适应社会的需要产生了许多式样,主要包括为适应书籍需要所作的插图,适应年节等需要所作的年画、纸马等,适应生活需要的纸牌、风筝、标志图解等。民间木刻版画艺术有着独…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传统的水印版画是集雕刻、绘画、印刷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在中国的传统艺术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印刷术发展的产物,自成一体,成为一个画种,也是一种重要的复制手段,对于还原书画作品,弘扬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呈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鲁迅对木刻版画情有独钟,曾花费大量心血研究和传播新兴版画。鲁迅以通信方式给版画家的作品进行具体的指导,并资助其社团、展览等活动。为了广泛宣传和传播版画,鲁迅先生翻译、出版了大量版画作品,并在自己的一些著作里以木刻版画作为插图。鲁迅为我国新兴版画的普及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