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要探讨文艺复兴时期由赞助大头美第奇家族赞助的艺术作品来表现艺术与赞助者之间相互影响且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体现在文艺复兴阶段赞助的有力支持对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艺术创作等方面的积极促力。  相似文献   

2.
一、艺术定义在20世纪西方美学中的两个类型 20世纪后半期西方有一些实证主义传统的美学家、艺术理论家极端地认为,艺术是开放的,因而不可定义。莫里斯·韦茨就‘声称’‘艺术’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任何封闭的艺术定义都将使艺术创造成为不再可能” (转引自拉马克,第43页)。他的意思是说:“并没有一种认识的标准可以构成(艺术定义)必要和充分条件。因为在我们断言某种东西是艺术作品之时,可以拒绝承认这些条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甚至认为艺术作品必须是件人  相似文献   

3.
汉斯·哈克是活跃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德国重要的观念艺术家,他极力探讨艺术介入社会问题的可能性,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创作了一系列的公共艺术作品。而这些作品有的是对文化政治的抨击,有的则是对历史性事件的解读。所有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都说明了哈克犹如激进的知识分子,用社会学家的视野去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20世纪的西方美学,主要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向:第一是心理转向,即世纪之初的形而上学的消退、艺术自律性发展、科学主义的兴起;第二是语言学转向,即在索绪尔语言理论影响下,强调只有艺术作品本身才能成为研究的对象,世纪中叶出现的“分析美学”就是在一段时间占据统治地位的美学流派;第三是文化学转向,即在20世纪后期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冲击下出现的后分析美学、审美文化批判等等。  相似文献   

5.
正沃尔特·帕克是现代艺术史中一个重要人物,通过对帕克在20世纪早期艺术活动的梳理,能够清楚地发现画廊、批评家和收藏家分别如何推动早期美国对现代艺术的接受。在考察帕克在军械库展前后艺术活动时,连带着一些问题逐渐显现出来。首先,帕克是如何在军械库展中把画廊、收藏家以及艺术家联系在一起的;其次,帕克把欧洲现代艺术作品带到美国,究竟是因为商业利益的驱使,还是希望推动美国新艺术的出现?然后,帕克在推动美国人收藏  相似文献   

6.
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原住民艺术一直备受国际策展商、代理商和收藏家的关注.市场上的高端需求大多来自国外收藏家.这种情况对于一向封闭的澳大利亚艺术市场是较为罕见的;该国艺术品大多由国内买家所购.1997年,苏富比拍卖公司推出了独立的原住民艺术拍卖会,从而大大激发了各国对原住民艺术的广泛兴趣.  相似文献   

7.
在近现代欧美的美术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一些成功的美术发展模式,俄罗斯的19世纪下半叶巡回画派、20世纪上半叶德国的包豪斯学派和20世纪中期以后美国的惠特尼美术馆,堪称最优秀最富有艺术生命力的创举,其经验至今仍熠熠生辉,是值得研究、探索、参考、借鉴的三种样板模式。  相似文献   

8.
从时间维度上考察,后现代主义艺术是继现代主义艺术之后的一种风格和思潮,二者之间的差异更多地表现为理论立场和创作态度的不同。在后现代境遇中,无论是艺术本身还是对艺术的理解都体现出一种不同于传统和现代意义上的反美学特征。波普艺术、大地艺术和身体艺术等都凸显了这一特征。后现代艺术与文化工业、大众传媒和商业文化的合谋,驱逐了浪漫主义以来的天才美学范畴和高级现代主义的个体创造性的宏伟概念,艺术不再是传统的美学和艺术哲学意义上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已经成为了一种产品,不再坚持艺术作品的自律性边界和艺术与审美的深度诠释,也不再具有深刻的作者意图的表现与对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再现与探索,艺术也不再是一种对意义和真理的追求,在一片嘲弄、质疑、颠覆和解构声中终结着传统的和现代的所有美学体制。  相似文献   

9.
安迪·沃霍尔作为20世纪世界艺术史上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其作品是波普艺术的典型代表。运用视觉修辞理论来研究沃霍尔的作品可以看出:其早期的艺术作品开始借鉴广告设计中视觉元素的排列组合方式,主要修辞格是视觉反复;后期作品对于视觉修辞的运用更加娴熟,主要修辞格是隐喻、借代等手法。视觉修辞的运用使得艺术符号化、平民化,并且使其作品成为现代艺术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的工业化时代,物质品类的多样化,机械化大生产模式,促使复制性的艺术产生。在哲学思想方面,受到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存在主义,物质主义,虚无主义等影响。纵观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作品,其艺术题材包含了日常物品、肖像、花卉装饰等。在形式上进行复制、重生、再创造,从而形成新的审美视觉形象。这对当今的平面设计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伴随着西学东渐,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改变。西方书籍不断涌入中国,西方传教士在国内兴办各种展览、艺术会,中国有志之士对艺术向前发展的推崇和呼吁,换来的是一大批艺术群体和新兴艺术思想的迸发。在民国时期,国家乃至民间艺术团体对于艺术的追捧和热爱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艺风社"顺应时代的潮流诞生于这个政坛动荡却艺术百家争鸣的时代,它所拥有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它作为一个艺术团体在民国时期对民国的艺术时事、艺术作品进行收集整理,更在于它作为一个民间艺术团体坚持不懈地将艺术展览发展下去,为后来中国展览的向前发展起到了铺垫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麦克斯菲尔德·派黎思是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插画家,在当代绘画从纯艺术发展至商业艺术的过程中,他是创始者、启蒙者与催化者。文章从学习绘画的经历等方面分析了派黎思装饰性绘画观念的形成,并结合作品阐释派黎思绘画作品中重要的几个时期,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美国插画艺术的代表性和派黎思插画艺术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3.
人类历史长河中每一次科学技术的进步、革新都会对艺术创作造成巨大的影响。在20世纪,艺术与科技之间最大的发展就是计算机和生物技术对于艺术语言的特殊影响。诞生了很多偏重使用最前沿尖端科技和新媒体形式表现作品主题或传达艺术家思想的新媒体艺术作品,使艺术创作不仅给社会创造了视觉财富,同时又有声音、触感等多维互动的形式,继而对社会文化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不同的传播方式、材料、行为作为新媒体艺术中的媒介,所传递的情感、语言也大相径庭。准确使用及深入剖析每种媒介代表的语意,成为当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研究之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4.
张法 《哲学动态》2023,(9):103-114
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形成的现代型艺术,其核心概念为“艺术哲学即美学”。20世纪初产生了与之不同的艺术科学。到20世纪中期,又回到“美学即艺术哲学”。这两次“艺术哲学即美学”的核心内容不同,前者重在艺术门类体系,后者重在概念分析。在艺术科学的演进历史中,艺术史取得成功,产生了“艺术理论”一词的两种不同内涵,由此造就了“艺术”概念的复杂性。美学—艺术哲学—艺术科学进入中国后,一方面仍以“艺术”为总名,体现在哲学和学科体系当中,另一方面则以“文艺”为总名,体现在体制和学科两个方面。“艺术”和“文艺”的语汇悖论由此形成。进而形成了“中国艺术”(或曰“文艺”)两种总名、三套体系和三套话语的局面。艺术话语在世界与中国均呈现出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内蕴着世界现代性和中国现代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15.
形成于15世纪的尼德兰艺术,以其令人瞩目的、标新立异的油画技法,视觉上的写实主义以及立意高远的象征寓意被后人铭记与传承。尼德兰艺术作品中呈现出的象征主义更是成为了一个具有美学价值和历史意义的主题。文章将通过分析尼德兰艺术作品,试探析画面中的象征性画面语言及其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艺术哲学》是丹纳的重要文艺理论著作,主要分析比较了古希腊、欧洲中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荷兰17世纪以及法国16世纪的一些艺术作品,并提出了对文学艺术有影响力的三因素——种族、环境以及所处的年代。  相似文献   

17.
埃贡·席勒是20世纪初杰出的奥地利画家,是自分离派代表,被称为奥地利最伟大画家的克里姆特后又一"扛把子",甚至之后取代了克里姆特,成为维也纳的艺术之神。席勒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艺术作品,且多以人体和自画像闻名。他水彩画中颜色的运用更是达到了一种新颖脱俗的境界,也丰富了画面的语言性。  相似文献   

18.
装置艺术是20世纪之后迅速发展崛起的后现代艺术中的一种,其表现手法区别于传统艺术,通过创造出特定的环境来对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器官进行刺激,让观众与艺术作品互动感明显增强,装置艺术这样的特征使其成为了艺术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装置艺术让设计与艺术合二为一,符合当代的艺术发展趋势,作为一种新式的艺术表现语言被广大群众所接受。装置艺术多角度、多层面的性质使其成为了一个可以综合绘画、雕塑、音乐、电影等多方面来进行构成的艺术类型。分析装置艺术的界定与分类以及其在不同时期中装置艺术的形式、内容的不同,以此为基础来对当代装置艺术发展背景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掀起了一股新的艺术潮流——政治波普。该艺术形式采用西方波普的艺术语言,结合人们熟知的政治形象或商业代表,来表达幽默、荒诞或嘲讽之意,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精神。当时,苏联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政治波普,对中国政治波普的构建与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在20世纪年初代苏联解体后,国际艺术市场不再对苏联的"当代艺术"重视,苏联政治波普很快便失去了价值,从1994年起,中国"当代艺术"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于是,国际艺术市场便将视角转向中国的"当代艺术"。  相似文献   

20.
数学与美学     
作者讨论了在艺术作品的数学探讨、艺术作品的结构分析和创作过程的算法描述这三个方面运用数学、控制论和符号学的可能性与界限。虽然作者声称,对于数学、控制论和符号学在艺术中的运用应该有切实的估计,绝不能夸大它们的作用,并且还批评了某些人认为机器可以成为诗人、作曲家和艺术家,可以用数学、控制论和符号学的方法代替艺术作品的美学分析等观点。但是作者又认为,在艺术科学中运用数学、控制论和符号学的方法给人们在研究上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扩大了人们研究方法的宝库;在艺术分析中这些方法能起一定的协助作用,而且这种作用今后会愈来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