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耷对中国大写意花鸟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绘画笔墨肆意、个性鲜明、狂放不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很好地诠释了写意花鸟中主立意、突个性、重写意的艺术特点。就朱耷花鸟画中的"象征性"进行简要的分析,旨在揭示其审美意趣和风格,以便对今后的花鸟画学习和创作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朱耷长于水墨写意,擅书画,能诗文。其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山水师法董其昌,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他的水墨画作品整体上简练单纯,思想深刻,格调孤高冷逸。朱耷非凡的人生经历使他在绘画创作的思想观念、表现手法上富有内涵,充满个性。他的水墨画经过岁月的洗礼,遂渐隐现出一种独特的"空""静"之美。  相似文献   

3.
弘一法师既是才气横溢的教育家、著名高僧,又开多个艺术领域之先河。朱耷,清初四僧之一,皇族后裔,其书法擅用淡墨秃笔,又含蓄内敛,圆浑醇厚。"扬州八怪",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等画家都不同程度上受其影响。二人均出家为僧,且不弃书艺,纯中锋的用笔特点引人关注,但艺术风格又迥然不同,一个安静如水一个奇特夸张。  相似文献   

4.
邮票是展示文化的重要窗口,以邮票为载体将名家名作浓缩在精美的票面上,不仅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还是一种潜在的文化熏陶。中国邮政近年来陆续发行的以朱耷、石涛、傅抱石等七名大家的绘画作品为内容的邮票展现了中国画大师们的创作风格以及中国的秀美河山和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5.
八大山人又名朱耷,是我国明末清初时期画坛中的"四僧"之一。他一生致力于对花鸟、山水以及书法艺术的潜心研究与创作,完成了许多优秀作品,其中尤以花鸟画最负盛名,成就最为丰硕。他的作品不但促进了中国花鸟画的深入发展与艺术创新,对后世影响极大,也独树一帜,体现了自身对花鸟画构图特色深刻的理解。文章详细解读了这位17世纪著名中国绘画艺术家的花鸟画构图特色。  相似文献   

6.
李可染先生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画家,其绘画作品对后世的意义,可以从其笔墨、构图等几个方面论述,但是从审美层面上研究其绘画艺术,则不能忽视其作品的境界。他的山水画是一种壮美,表现祖国山河的博大、崇高、雄浑。是"为祖国山河立传"的一种具体的表现,正是这种追求,使得李可染最终确立其独树一帜的中国山水画。  相似文献   

7.
徐渭、朱耷、石鲁都是中国美术史上具有突出成就的画家,他们被认为是个性怪异、举止疯癫的"怪杰"。他们在"癫狂"的状态下所创作的作品更加不同凡响。所谓人疯了,画并没有疯。纵观历史,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但他们都是"癫狂"的代表。  相似文献   

8.
郭武在《宗教学研究》2008年第4期撰文指出,据清初周体观撰《青云谱道院落成记》,南昌青云谱道院住持朱道朗实际上就是清初著名的画家"八大山人"朱耷,其人经历曾有一个由"贵"转隐、由"佛"转"道"、由"全真"转"净明"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俞琰是宋末元初著名的易学家和杰出的道教学者。其学以《易》为本,他"首读朱子《本义》,次读《程传》",后又获道教异人传授,于《参同契》多有发挥。其易学可分为义理易、象数易、道教易三个方面,本文着重探讨其义理易学思想。俞琰易学的义理之学源于其深厚的儒学修养,又以程、朱易学为本,多有发微,形成其富有特色的义理思想。其内容具体包括天道观、人性论、修养论三个不可割裂的部分,其天道观援"气"入"理",秉承儒家"至诚无息"、"天道好谦"、"天道好生"、"福善祸淫"的义理传统,是其人性论与修养论的前提和基础;其人性论则是法天道以立人道的表现;修养论则是其实现回复天道、止于至善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艺向来重视传统与流脉,书画艺术尤其如此。文人书画家向来深研传统,在传统的脉络中传承与创新。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更注重的是合乎"理",合于"矩"。自明中晚期至清初的徐渭、石涛、朱耷开始,中国绘画却出现了创作意识与审美风格的个性化。而在清中期以"扬州八怪"为核心的扬州画派中,更是凸显出画家强烈的个性与个体意识,在绘画思想中显现出创作的独特性导向,这使扬州画派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扬州八怪"之怪,很大程度上也是怪在个性与个体意识。文章试以金农为例,分别从金农的落款、墨梅、漆书三个角度分析个性意识在中国文人中的觉醒。  相似文献   

11.
艺术钟情于空白。国画有“计白当黑”之法,其空白处、境界空灵、意趣无穷。中国画取景构图讲究“以虚带实”,画家描绘景物从不涂满全纸,而是细心斟酌“留白”,即用空白来表现天空、白云、流水,乃至无形的朦胧情绪。比如,中国画画修竹、兰草,从不画背景,但天光日影却宛然在目。八大山人朱耷画鱼是在一张白纸的中心勾点寥寥数笔,除一条生动活泼的鱼外别无所有,然而看起来却满纸江湖,烟波无尽。水墨画中的空白与墨实之间的景物形成强烈的反差,能使观者体味到空灵之神韵,意境之幽深。其空白之处,并非真空,而是灵气往来,生命流动…  相似文献   

12.
“朱、陆异同”问题的争论是宋明学术史上的重头戏。“鹅湖之会” 开了和会朱、陆的先河。在和会朱、陆历程中,徽州学者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郑玉认为朱、陆之学各有优劣,应取长补短;赵访认为朱、陆思想“合并于暮岁”;程敏政提出朱、陆“早异晚同”说,并著《道一编》论证之,其思想影响王阳明及其后学,王阳明“因之遂有《朱子晚年定论》之录”。程敏政关于朱、陆“早异晚同”的思想,在和会朱、陆历程中起到承前启后、引导学术走向的作用,但朱、陆“晚同”思想并不符合朱子晚年思想实际,表现出程敏政援朱入陆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13.
八大山人,本命为朱耷,明末清初画家,是明朝宗室,清兵入侵明朝被灭后落发为僧,法号传庆,后其作画时常用八大山人落款。八大山人一生作品无数,其中以水墨写意为世人所熟知,与石涛、髡残、弘仁并称为清初四僧。其画风十分具有个人色彩,画中所反映出的孤傲落寞正是画家人生经历的写照。  相似文献   

14.
陈友良 《孔子研究》2020,(4):114-125
陈庆镛是道咸士人承认的汉学家。因其学术背景、仕宦经历及个人性情,他与道咸学术格局的诸多趋向多有交集和互动,其思想和学术的发展转变是观照道咸学术流变的一面镜子。晚年陈庆镛提出"六经宗许郑,百行学程朱"格言,主张立足顾炎武的学术思想和实证方法,倡议会通汉学、宋学和经世学三种学问,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追求经世致用之学以救济时艰。纵观陈庆镛的学术人生,他以政学会通、汉宋会通、考据经世会通的特点,为复杂多元而又交相为用的道咸学术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5.
冯秀莲 《美与时代》2013,(7):101-102
宋代建筑形式一般呈现出尺度缩小、布局随意、清雅柔逸、装饰细致的基本格调。这一格调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程朱理学中蕴含的深沉美学思想的熏染,对当时及后世的建筑形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程朱理学中的美学思想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继汉唐之后第三个繁荣时期,科技、文学、艺术和手工业高度发达,在思想方面也有新的发展。两宋时期,学术思想界出现了一种以"理学"著称的学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程颢、程颐学派和朱熹学派,世称程朱理学。程  相似文献   

16.
郭武 《中国道教》2009,(4):40-41
"八大山人"是清代著名的艺术家,擅长绘画与书法.他的本名为朱耷,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十世孙,因见证明王朝灭亡,故曾看破红尘而出家隐居;其书画中"八大山人"的落款,既似"哭之",又似"笑之",由此而得称绝笔.本人近读民国延寿居士编<青云谱志>,从中得知"八大山人"实际上就是净明道(又称"净明忠孝道")之青云谱(又作"青云圃")道院的兴建者朱道朗,且此人还开创了净明道的一个支派--青云派①,详如下.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有关材料进行考察和分析,认为清代南昌青云谱道院住持朱道朗实际上就是明皇室后裔"八大山人"朱耷,其所开创的"青云派"乃是净明道的一个支派,而该派的活动中心--青云谱道院的兴建和发展乃是依赖道教自己的财力、通过买卖的经济手段来实现,这一方面说明了清代以后的道教已失去封建统治者的扶持,另方面也体现了这一时期的道教在民间仍有一定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轻装在世     
“八大山人”朱耷是位苦僧。明末清初,年方十九的他遭遇国破、父亡、妻故之恸。为存续自己,他奉母带弟“出家”,至奉新县耕香寺,隐姓埋名削发为僧,改名“雪个”。遁迹空门后,八大山人潜心习画,笔墨少许,自然写意。  相似文献   

19.
克罗齐美学在中国的传播主要以朱光潜为代表被引进,从而引发美学的崭新变革,为中国美学投入新鲜的血液。克罗齐的思想对中国传统美学及其现代文化的审美意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中国上古神话的审美意识,还是克罗齐的审美意识都是以"情感"或"表现"形成了具有投射和呈现能力的语言符号,同时,借助艺术表现方式及传播手段,得以供人们观赏,从而在艺术长河永久流传。  相似文献   

20.
蒙太奇手法在电影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太奇"是指电影导演将拍在胶片上的镜头及声音等组成影片的方法与技巧。画面蒙太奇、音响蒙太奇和色彩蒙太奇共同构成了电影的基本结构手段,它们也是电影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方法和重要表现手段。正是因为有了蒙太奇,电影才从机械的纪录转变为创造性的艺术,人们才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艺术表现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