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所谓"直",即显言直说;"曲"指含蓄曲折。就诗、词、曲三种不同诗体而论,曲最宜显言直说,诗则显言直说和曲折含蓄二者都有,词则曲多于直。先看诗。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身陷被安史之乱沦陷的长安,而他的家小却在遥远的鄜州(今陕西富县)。明明是自己深切怀念亲人,却故意曲折委婉地写妻子思念他。施补华说它"无笔不曲"。(《岘佣说诗》)  相似文献   

2.
朱熹首倡并躬行的“以《诗》言《诗》”说是对《诗序》“以史证《诗》”以及后儒“以《序》解《诗》” 的否定与批判,同时又体现了对《诗经》文学本质与诗歌创作规律的深刻认识。贯彻“以《诗》言《诗》”的原则,实现传统《诗经》学的重大变革,是历史的发展与时代的需求赋予宋代学者的重大使命;而文学名家与经学大师的一身兼任,历代文学与历代经学的双轨集成,是朱熹实现《诗经》学变革的主体条件与客观基础。  相似文献   

3.
《天风》2017,(12)
<正>诗歌是一种书写心灵的文学艺术。《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也。"诗歌抒发内心之愿望与情怀。一轮明白,数点寒星,映照羊身色如银,数位牧人和蔼可亲,围坐草地叙寒温;奇光灿烂,歌声绵蛮,牧人俯伏愕且惊!云中天使报告同声,神子已生伯利恒。  相似文献   

4.
自古以来,人们都懂得,写诗著文必须怀有强烈的感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正如袁枚《答蕺园论诗书》所说:“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但是,“文生于情,世所恒晓,情生于文,则未易论。”(王世贞:《艺苑巵言》)文章虽是作者有感而发,但好的作品本身却又充满着浓郁的情感。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杂说》篇中说过:“譬之为调笑者,同述一言而闻者索然,或同述一事而闻者笑不能止,得其情也;譬之诉悲苦者,同述一事  相似文献   

5.
春秋前存在两种指意截然不同的"兴",一种属于音乐内容及演唱形式,即瞽矇乐师"六诗"之"兴";另一种是国子教育"乐语"之"兴",属于正式场合富含道德性的言说。孔子继承二者,《论语·阳货》中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即指乐语系统之"赋诗言志"与"观诗知志"。孔子发挥此意以为教,并进一步赋予"兴于《诗》"以道德意涵,即借《诗》中对自然万物的感发,兴起对天地之道、内在仁性、礼乐政教之体认。此思维方式亦推广应用于《诗》之外,如伯夷叔齐之事迹。这种道德认知、体悟上的启发,适合士君子的自我道德修养;而对一般人民百姓,孔子则提出了"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更加强调道德情感之联结、感染与共鸣。  相似文献   

6.
宗教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类别,不能套用一般的文学标准判释。虚云一生诗偈颇多,其直接关乎峨眉山者分别是《峨眉访真应老人》、《峨眉山怪石栖云》、《赠峨眉山妙道师》、《峨眉山顶白龙池》、《题峨眉金顶舍身崖睹光》五题九首。以宗教立场臆释,它们均是虚云阐教、弘教之作,含有很深的佛理禅意。由此推开,在释读虚云诗偈时不能仅就文学层面着眼,而更应在宗教意蕴上多做功夫。  相似文献   

7.
长筌子词具有浓厚的文人化特质。其传教词善用曲笔,建立了一套理景交融的传教策略与象喻式的传道话语。长筌子的写景词可分为"有我"之词与"无我"之词,前者书写一己的隐逸生活,充满生活情趣与个人风采;后者则多为说理而设,难见自家性情面目。长筌子词体现了主动追求文人化的文学自觉倾向。具有注重章法、铺排意象、善写细节等特点,是全真词文人化的重要表现。长筌子词在全真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应一直被忽视。  相似文献   

8.
关于郭店楚简《缁衣》篇的两处异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店楚简中的《缁衣》篇和今本有不少差异,包括次序和文字。这些差异,学者们大多做过扎实的研究和有益的探索,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仅就其中的两处异文进行探讨,以供学术界参考。为了醒目起见和理解文义的方便,我们先把有关文句的宽式释文按原简号抄出,并在需要讨论的异文下面加着重号:子曰:可言30不可行,君子弗言;可行不可言,君子弗行,则民言不祸行,〔行〕不祸31言。《诗》云:"淑慎尔止,不■于仪"。子曰:君子道人以言,而极以行。故言32则虑其所终,行则稽其所敝,则民慎于言而谨于行。《诗》云:"穆穆33文王,於缉熙敬…  相似文献   

9.
神僧万回生活于唐代贞观至景云年间,当世即多传其神迹,唐时碑文、诗歌、笔记中已有较多记载,其身后不久即被充分神异化。至宋代,万回形象发生变异,因战乱背景下其"万里而回"的特异功能满足了民众渴望团聚的心理需求,于是被民间神化为"和合之神",崇祀甚盛,至明代其信仰则被寒山拾得的"和合二仙"取代。万回其人其事并成为一种文学典故与形象,在诗、文、词、小说、戏剧领域均有表现。  相似文献   

10.
王弼易学的根核在其"本体论"思维方式,此思维方式构成了魏晋玄学不同于两汉经学的特有思维形式,而王弼易学中的"生成性思维"则远承《周易》,是延续中国哲学本身普遍具有的思维方式,具有超时代性。王弼的"适时说",是以爻为主,"适""卦时",表现了一种主体与所处大时势之共律关系;"主一说",则是以卦为主,统爻之众,体现了一种从"至变"之源统摄万变之纷的思维方式。两种思维方式,都体现了《周易》内在的"生成性思维"。王弼的"言象意"关系理论中,意生象,象生言,较汉易更能符合生成思维之本身特征。  相似文献   

11.
马奈画作,是19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以后催生的产物。面对大时代激变的洪流,马奈审时度势,以艺术家的敏感和良心,在画作里勇敢表达"主观陈述",为印象画派叩响大门。马奈在美术史上的功勋,在于他的"一破一立"。  相似文献   

12.
画论两则     
“以诗为魂,以书为骨”,是我为中国画所提出之八字箴言。于此,“诗”非以直指古风近体也,乃指诗之意蕴境界也。是则《史记》为无韵之《离骚》、《庄子》芴漠之《诗经》,非无由矣。“诗”之涵义既扩大如此,由凡中国先哲深睿高华之感悟,史家博雅浩瀚之文思,诗家沉雄逸迈之篇章,皆为中国画源头活水。加之画家对宇宙人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以诗人之眼观物,以诗人之舌言事,胸次既博大而格调又清新,其所创制,离郑趋雅,或无多虑。中国画状物言情,必依托于笔墨。笔墨之优劣则视画家书法功力之深浅。古往今来,有笔虽遒健而未成大气象者,此失魂落魄者…  相似文献   

13.
唯识论的典籍说"诸识皆虚妄分别",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因明所立的现量和比量何以能正确。《成唯识论》认为,并非诸识都是遍计所执性;"虚妄分别"只是指凡夫诸识"不证实",即没有证知真如;而依他起性也是凡夫智之认识对象。进而探讨比量的可靠性,比量以记忆功能和记忆中的知识为基础之一,而记忆(念)则属似现量,即不正确的认识。此外,过去知识也都在似现量中。为何比量以似现量为基础?因为过去知识的一个主要表现是概念。概念有名言自性,也有知识成分。其知识成分即比量之基础。现量的可靠性则可到佛位认识中探源,佛位认识都是现量。若诸法有各自的离言自性,则凡夫现量也以此"不可言说"之离言自性为源头;若诸法无各自离言自性,则凡夫现量与佛现量,在对现象的认识上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于,佛还能在每一法上认识空、无常以及真如,而凡夫由于有相缚等原因而不能认识这些理及理体。  相似文献   

14.
<正>信仰之路犹如登阶之途,陡峭而蜿蜒,但沿途风景奇幻而美丽,惊险又异常惊喜。信仰之路是一条寻求超越之路,是不断探索心灵深情之路。信仰者既要超越就不得不俯下身子向上攀爬,有时甚至需要匍匐前行,所以,信仰之路又是一条谦卑的上行之路。《诗篇》中有一类诗被称为"上行之诗"(参诗120-134),又被称为"登阶之诗"。"上行"的原文是"向上走"的意思。"上行之诗"是以色  相似文献   

15.
许芳红 《学海》2011,(1):198-204
本文在词学视野下研究陆游诗歌,概括出陆游诗与词存在的三种关系:一是诗境类词境,二是诗句与词句多有如出一辙者,三是翻词意入诗。从中窥探出陆游诗歌中存在的词之信息,并在有关陆游诗歌的评论中,发现陆游诗以晚唐诗为中介而具有的词体因素。同时,本文认为陆游诗所具有的词体特征,也与秦观的影响及陆游本人的情感特质有关。  相似文献   

16.
在近现代的文化中,无论是西方还是我国,关于"美术"与"艺术"的词汇在使用上一直是含混的,特别是在汉语中"美术"是个外来词汇,一开始就与"艺术"含混使用。然而考察"美术"与"艺术"的渊源、分析"美术"与"艺术"的文字结构可以发现,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美术"看成是造型艺术、空间艺术或视觉艺术,事实上,"美术"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美术是人在社会活动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活动;而艺术则是把这种审美活动具体化、专业化的行为。  相似文献   

17.
仁的"偏言"与"专言"话题源自程颐所说"四德之元,犹五常之仁,偏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重点在如何看待仁在整个德性体系中的地位,并涉及仁是作为至善整体还是特定的德目等多方面的问题。程颐通过对《易传》"乾元"和"元亨利贞"的阐释,以"生"为纽带,将四德五常联系为一个整体。以生论仁,既关联存在论的性理,也含摄宇宙论的生理,力求从仁的"偏言"与"专言"入手揭示出仁的特色和性质。朱熹讨论仁的"偏言"与"专言",通常是将其纳入到"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的框架之中。基于生气流行,"心之德"可以是"爱之理",双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仁的至善整体与流行实施中的德目最终相互发明。  相似文献   

18.
仁的"偏言"与"专言"话题源自程颐所说"四德之元,犹五常之仁,偏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重点在如何看待仁在整个德性体系中的地位,并涉及仁是作为至善整体还是特定的德目等多方面的问题。程颐通过对《易传》"乾元"和"元亨利贞"的阐释,以"生"为纽带,将四德五常联系为一个整体。以生论仁,既关联存在论的性理,也含摄宇宙论的生理,力求从仁的"偏言"与"专言"入手揭示出仁的特色和性质。朱熹讨论仁的"偏言"与"专言",通常是将其纳入到"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的框架之中。基于生气流行,"心之德"可以是"爱之理",双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仁的至善整体与流行实施中的德目最终相互发明。  相似文献   

19.
<正>《论语》中"文胜质则史"的命题,蕴含颇多。分而论之,不外"文"、"质"、"史"三个概念;合而论之,不出三者之间的关系。"文"之初义是色、形、声、象等交错而成的修饰性形式,由此推出"言"、"辞"的区别。对文学来讲,"质"就是健康的人类情感和思想智慧,由此推出"性"、"质"(或本性、本质)的区分与联系。与远古的巫史传统密切相关,"史"的本义是奇崛瑰丽的想象。对历史来说,想象是辅助性的,对文学来讲,想象是主导性的。以此反观后现代史学的"史皆文"观点,它打破了历史记  相似文献   

20.
《原道》2015,(4)
蕺山门弟子、明末殉难忠臣金铉论学崇尚程朱,其学以"诚"为宗,视"诚"为安身立命之基和尽"独"之工夫法要。因有此"诚",人固可修身成圣;欲彰此"诚",则为学当"慎独"。同时,"诚"不离"性","诚"之中自然内蕴天命之"性","诚"以"性"显。人之生而有"心",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心之理;性体不睹不闻,惟默识体仁而彰明自身之存在与可能。是故,"诚"体本天,"性"体内蕴于人"心",言"诚"言"性",皆是言"本体"。不过,要申明"本体"之功用,当落实于居敬致知的"工夫"路向。金铉遵循程朱理学"下学而上达"路径,以工夫为通达本体之入手始基,言"即工夫即本体",是对业师刘宗周"即本体即工夫"理路的扬弃。终究而言,金铉为学重德性伦理,为人重忠义气节,以自己短暂的生命历程书写完美的人生精义,学问人生能圆融统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