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西方绘画艺术史中,男性一直处于明显的主导地位,很多艺术作品中,不管是画家本人,还是作品中的人物,亦或是作品背后的主导力量通常都是偏男性化的。但事实上,在西方传统绘画历史发展中,也有明显具有女性化特征的艺术风格——洛可可绘画艺术,它在男性主导的艺术史发展中闪烁着温柔而灿烂的光芒。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的装饰纹样设计中,产生了一种新的装饰纹样风格——"新洛可可"风格。"新洛可可"风格和传统意义上的"洛可可"的区别在于它们所要表达的视觉中心的不同,即在于人们对生活的关注点的改变以及设计师对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以及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详细理解。今天人们理性对待设计观念以及电脑技术的发展,使得一种看似复杂、充满自然情趣并且更加贴近人们日常生活,充满情趣和热情的设计成长为"新洛可可"。"新洛可可"风格建立起了新时代的审美时尚。在装饰纹样教学中"新洛可可"的应用也更多体现在对题材的选择和对细节的把握上,将这种时尚化的语言融入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去。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后期逐渐发展起来的"新艺术史"学派为艺术史这一传统学科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与研究视角,阿尔珀斯被认为是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她的观点和著作引起学界极大的兴趣和争议。她认为荷兰视觉文化是"描述的"艺术,这一观点在学者中得到诸多讨论,文章以此观点为基础,结合其论文和著作,探究阿尔珀斯对研究"新艺术史"领域的推动作用及其本身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4.
巴洛克艺术重视追求宏伟气势,艺术家更强调想象力、空间感与立体感,画面富有激情与动感,因此巴洛克艺术被称为"男性的艺术"。与巴洛克艺术同为贵族艺术的洛可可艺术则刚好相反,它拥有女性的甜美、精致和高雅,造型上多以曲线为主,以淡雅色彩为主,因此洛可可艺术被称作"女性的艺术"。物极必反,巴洛克的富丽堂皇、矫揉造作最终被洛可可的精细秀丽、纤细典雅所取代。文章主要探索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于绘画领域所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艺术双年展中,视频成为当今艺术的一种普遍工具、一种"绿卡"。尤其通过利用字幕,视频成为一种方便的载体,对于新兴国家的艺术家来说,更是如此。艺术史电影也能成为艺术史家共同体的共同语言吗?它的特点是电影导演与艺术史学家的联合,对艺术史进行重新解读。马尔罗在其《非时间性》一书中认为"视听博物馆"已经取代了"想象博物馆"。借助视频和数字化艺术,艺术史电影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同时成为了艺术史教学的一个要素,就如艺术史家皮埃尔·弗朗卡斯泰尔20世纪50年代以来所希望的那样。但是当今天一个多中心世界的挑战正在描画一个不同的未来时,"艺术史电影"的历史还有待书写。  相似文献   

6.
从洛可可艺术到洛可可风格建筑及装饰,给人们留下了极其美好的回忆。从洛可可的诞生,在装饰上的应用,再进一步到对我国清朝时代宫廷建筑的影响来阐述其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7.
对于女性主义艺术史,多数研究强调其对抗男性话语权威、解构传统艺术史的意义.这样一种对于女性主义艺术史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现有文献的支持与印证.但是女性主义艺术史不仅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艺术史中的“反叛”角色,同时也可以被理解为对于艺术-文化史的拓展与延续.由于女性主义艺术史没有提出具体而明确的方法论,在当下艺术史研究趋向方法论综合使用的情境下,其为诸种方法论的合作与竞技提供了可能的场域.方法论在女性为观照中心的交织中,建构了女性的艺术-文化史,这种文化史揭开了未被我们真正认知的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8.
艺术作为我们人类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一部中国艺术史也就是一部我们中华民族的心灵史。对中国艺术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艺术现象的观照中,更应该深入思考该艺术现象背后的艺术精神。本文将中国艺术史中所体现出的艺术精神归结为远古图腾、儒家精神、道家精神、禅宗精神以及受西方现代、后现代思潮影响的中国现代、后现代艺术精神。这对于我们弘扬民族文化,进一步思考艺术以及发扬民族传统艺术的同时认清艺术之源与流的关系有一定的引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潘诺夫斯基的艺术史观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多学科的交汇融合、时空与文化距离以及艺术史学者的成长。他在《美国艺术史中的三十年》一文中提出了不少精辟见解。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艺术史研究而言,了解他的艺术史观,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桑吉扎西 《法音》2006,(2):33-41
在藏传佛教壁画艺术中,阿里古格壁画以她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美学情调,有别于其它藏区的壁画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流派,并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特点。在藏族艺术史乃至中国艺术史上,古格壁画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宗教文化研究价值。现存的古格壁画为我们认识和研究古代阿里同周边克什米尔、西域、尼泊尔、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文化关系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材料。古格壁画所蕴涵的丰富的文化信息,证明古格艺术是域外多民族佛教文化艺术融合创新的典范。一、古格王朝的建立古格都城遗址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扎达县18公里外的郎钦藏布…  相似文献   

11.
在艺术史产生之前,艺术已经发生了,或者说随着艺术的发生,艺术史产生了。因此,艺术的发生理所当然地成为艺术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但追根溯源,所有故事的起点,却指向人们的意识及其对所处世界的认识。艺术不仅仅是对经验世界和自我的反映,也是对大宇宙的演绎。艺术以演绎大宇宙或者说是参与历史的方式发生,对其自身而言也许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超越和成全,无论是自觉还是非自觉,都是值得期待和参与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梳理了艺术史研究的两种范式:艺术家的艺术史(艺术家—作品)和无名的艺术史(主题—题材—工匠),探讨了这两种范式的异同。宗教艺术具体表现为无名的艺术史形态,工匠是这一范式中的主要作者。宗教艺术的创制与沿袭,又可以对应于艺术家与工匠。"工匠"决不仅是一种身份指认,其概念的界定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在艺术教育中,当今美国的美学家、艺术理论家和艺术教育家,正在将美学、艺术批评、艺术史和艺术创作等四门不同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多学科融合的方式在大中小学中进行艺术教育的实践.  相似文献   

14.
谨以此文纪念玛尔特·韦里,她将她的涂红木板靠墙摆在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然后与世长辞. 富于创造力的女性在艺术史中的缺席或最起码乏善可陈的存在,一直未经检视.它反映出这群女性在由政治制度支撑、决定生活世界形态的过程中的缺席.这一缺席要么是通过忽视这群女性的所谓普选权,要么是通过仍有待实现的代表权均等.  相似文献   

15.
艺术史教育一直是艺术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美国当代艺术史学家斯蒂温·艾迪斯和艺术教育学家玛丽·埃里克森合著了<艺术史与艺术教育>,他们对把艺术史这门学科作为制定和编制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教学大纲的基础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在艾迪斯所写的章节里,他既谈了西方艺术,也谈了非西方艺术;既谈了艺术史的传统研究方法,也谈了当代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西方艺术的发展史延续了几千年,艺术理论随着艺术实践的进步而不断推陈出新.正如黑格尔所说的,艺术美要比自然美更能体现出绝对理念,"美的"几乎就可以等同于"艺术的".在对艺术的探讨中,艺术的本质是无法逃避的问题,一代又一代的艺术理论家们不断地探索着艺术的合理性解释.每一种艺术观念都是在艺术史中形成的,而"艺术史的目的就是界定艺术的角色,一种已经被演完的角色.最关键的是艺术的理念,即艺术作为一种世界观的投射与特定时代的文化史是不可分割的理念.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美学>实际上是一部艺术史.他的艺术史观有着强烈的"等级"观,大到艺术发展史的三个阶段,小到艺术史中的许多概念,处处体现了其"等级"观.这种用"等级"构建的进化论艺术史观契合其世界历史观,在为西方艺术史研究方法论上确立了新的里程碑的同时,也有着许多令人遗憾的地方:用哲学体系论述艺术史,实际上消解了艺术的门类,对艺术学科的发展持悲观态度;同时这个用精神或理念构建的艺术史尽管是进化发展的,但却是有终点的进化,显示出论证的自相矛盾与主观性.  相似文献   

18.
李青萍画作,融合了印象派、中国写意画、印度泼彩画的神韵;集造化、灵感、内功于一身;尺幅之间,气象万千。她劈波斩浪,独创画派;生命之火,火光烛天。画家在孤绝、封闭、惨无人道的环境里,顽强坚守创作意志、和艺术理想;在跌宕起伏的一生中,把艺术才情和能量,最终释放出来,玉成纯正的浪漫精神和王者风范。此乃青萍,在艺术史上的终身成就和永恒地位。  相似文献   

19.
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 ,欲完整透彻地说明 2 0世纪末期艺术史研究的状况似乎不太现实。我诚心向那些有意更进一步探究这个问题的朋友大力推荐多纳尔德·普莱茨奥斯最近所著的一本评论文选 ,它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题为《艺术史的艺术》。这本书概览了自约翰·约阿希姆·温克尔曼开创了艺术史研究这一门专业以来 ,艺术史研究所沿循的主要方向 ,并且从18世纪中叶到 2 0世纪末期这一期间发表的文章中选出相应的代表性作品收入。在 2 0世纪 ,艺术史得到了迅猛发展。虽然我们的艺术史学科主要植根于 19世纪 ,但是随着大学里艺术史讲座的开展 ,…  相似文献   

20.
少女青春     
“上帝热爱少女,让她变成天使……”少女是美的结晶、诗的起源、艺术的升华。少女的微笑天真烂漫,犹如五月花开,赏心悦目;少女的娇艳楚楚动人,犹如四时风景,变幻多彩;少女的眼泪清新澄明,犹如春雨朝露,滴滴是情;少女的忧郁亦浓亦淡,犹如晨羲轻露,最是缠绵;少女的心事色彩瑰丽,犹如翩翩舞蝶,梦绕魂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