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共艺术作为一门公众艺术,对于构建和谐的文化,塑造和谐的生存空间,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整体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建筑与雕塑作为传统的艺术形式发展至今其自身的固有特征仍很明显并继续朝着多方向发展。而作为新鲜事物的公共艺术其中也包含着建筑与雕塑以及其他多种艺术形式,建筑与雕塑必须包含更多的含义,必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才是公共艺术出现的原因及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3.
通过将现代建筑与抽象派艺术的对比,揭示了抽象派艺术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介绍了抽象派艺术的开始与发展,分析了蒙德里安的绘画法则对新建筑的影响,研究了马列维奇“至上主义”对新建筑的影响,得出了现代建筑的形态受到了抽象派艺术深刻的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5.
自古以来城市都是基于集市贸易、政治权利、防御和区域管理等功能建立起来的,但在城市的历史和城市生活的变迁中可以看出,除了基本功能外,人们也更加注重生活的方式、品质、状态等等,在解决基本需求之后慢慢形成了一定的文化,追求更加自由、舒适的生活。这样一来也有助于资源优势的创造性发挥,并由此产生了城市文化。在众多的城市文化中最能够体现并且能够长期影响市民审美活动和体现城市精神的,要数城市中开发的公共空间、艺术作品以及雕塑景观等等,所以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生活决定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影响着市民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公共艺术作为政府、民众与艺术创作群体之间对话、交流与合作的开放性领域,是空间与场所的公共共享,更是社会和政治学意义上的"共同享有"、"共同协作"和民主参与,是公共文化精神的凝聚与显现.而作为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数码艺术的特点与发展,尤其是其本身科技性和普及性,使得它与公共艺术在公共性上演绎着精彩的协奏曲. 相似文献
7.
8.
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史的载体,其陈列艺术体现着物-人-空间的交融互生。首先,要营造和谐融洽的展览环境和氛围,这便是物与空间的结合;其次,要引导观众浏览展品信息,这便是物与人的交流;再次,要设计合理的参观路线,这便是人与空间的联通。 相似文献
9.
《美与时代》2017,(11)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艺术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公共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既是新时期文化的载体,又是代表城市文化的重要符号,由此可见其对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来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共艺术来源于城市,也隶属于城市,更服务于城市,从诞生到延续每时每刻都依附于城市。一个城市如若没有文化,那么也就意味着没有了灵魂,世界上有千千万万座城市,区分这些城市的最佳途径就是分析其城市文化。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公共艺术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新媒体的诞生为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式。文章对此做了深入研究,首先对新媒体艺术和城市公共艺术的概念和特征做了一系列阐述,随后分析了新媒体艺术应用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相关原则,最后探讨了新媒体艺术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11.
在教育部2006年3月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指出,公共艺术教育是高校面向大学生群体普遍开展的公益性、大众性的教育活动,其目标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育人"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核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到主导者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强化自身能力,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做好前提准备. 相似文献
12.
13.
在新时代、新思想、新战略的背景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型城市进一步深入发展革新。经济与科技带来了历史化物质革新,只全力发展城市经济而不顾文化的发展很显然已经不适合现阶段城市的发展。因此,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公共艺术在创新中国文化、重塑城市认同、再造社区意识和激活城市空间等方面的功能优势,紧密贴合魅力中国、文明中国的发展方向,将公共艺术纳入国家未来的文化艺术发展战略之中。为加快文化阵地建设,必须通过公共艺术活动的开展将艺术充分融入城市生活,构建兼具全球化的广阔视野和历史人文深厚积淀的城市精神。城市绿道、车站、城市书房、文化公园、特色街区等地方均能够为公共艺术提供良好的生根发展土壤。提升城市文化元素的整体覆盖,建设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能够让城市从公共艺术中逐步提升文化意识形态、审美生态化文化空间构建水平,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让城市更加具有生命力与活力。 相似文献
14.
15.
材料是诠释公共艺术设计概念的物质基础,设计师应注意从材料的肌理美感、材质搭配及材料与工艺结合等方面积极探索材料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发掘材料的潜力,扩展材料语言的范围,探索优质公共艺术品营造模式.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公共艺术散布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各个角落,兼顾功能与美感,融深刻的理念于现实素材中,与观众之间形成一种亲切互动的关系,影响人生态度和审美观念。本文针对公共艺术的弊端提出了以相应的管理办法为纲,考虑整体的城市设计,重视艺术家的个性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