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汉画像石作为一个民族形象的文化史诗,蕴含着丰富的汉代先民们的智慧。在这其中,有以"鱼"和"莲"图像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出现。概括性地介绍了目前我国所发现的汉画像石中的"鱼莲"相结合的图像的基本情况以及汉代先民崇尚鱼、莲的缘由,并分析了其背后蕴含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两汉时期画像石分布相当广泛,覆盖面积占大半个中国。河南省南阳市是全国出土汉画石的重要地区,其中乐舞百戏类是汉画像石中反映人民娱乐文化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画像石上栩栩如生的鼓吹乐、鼓舞乐、相和歌、丝竹乐等一系列演奏者形象更是反映出乐舞百戏在当时盛行的场景以及当时音乐文化的繁荣。通过对汉画像石中音乐发展的背景以及音乐表现的内容和乐器的分类分析,我们能够更加细致地探究汉朝时期的音乐特点。  相似文献   

3.
王楠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204-204
本文介绍了铺首衔环的由来,形象象征,在青铜器、陶器、漆器上的形象特征及功能用途,从而把生活中的铺首衔环与汉画像石中铺首衔环联系到一起,通过铺首衔环的形象特点即在汉画像石上的由来与表现,以及铺首衔环与门环之间的联系,了解汉画像石中铺首衔环不同形象,不同造型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内涵。通古连今,使我们对历史的铺首衔环与今日的门环相比较。追溯历史展望未来。  相似文献   

4.
汉画像石、画像砖其画面表现渊源于纯朴自然的汉文化及社会面貌,根据建筑构件石材、砖材表面的体量多变特点,形成了丰富多变的画面表现,体现出了汉画像石、画像砖的独特的艺术表现特征及艺术精神,为今后的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相似文献   

5.
南阳汉画像石是中国古代汉文化遗产中的一块重要印记,它常常以拓片的形式出现,是一部真实反映汉代文化的百科全书。翻阅大量历史书籍资料,就南阳汉画像石产生的文化背景进行探究,通过对画像石的成因和基本品貌进行粗浅地分析,抛砖引玉,借此表现南阳汉画像石稚拙雄浑、夸张变形、运动疏简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6.
南阳汉画像石艺术与楚文化密不可分,是楚地浪漫主义的表现载体。汉画像石通过其拙朴大气的艺术表现方式,反映出汉代社会生活万象,体现出当时人们对于生前身后的理解以及对于祥瑞升仙的追求。南阳汉画像石有着深厚的楚文化烙印,这也成为其不同于其它地区汉画像石的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具有浓厚的楚文化的神秘色彩。  相似文献   

7.
早期道教教义的传播与汉画像石葬俗的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汉画像石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但由于众多研究文章未曾于汉代文化整体结构与特定画像石语境的内在关联上进行通观,不仅使一些问题悬而未决,而且还演绎出新的误会,严重地影响着汉画像石尤其东汉末期画像石这一不言灵石生命活力的解放。若从汉代早期道教文献视角去探询、观照和梳理画像石的宗教内涵和文化价值,以前许多误会及悬置的问题便可得到合理解析。  相似文献   

8.
肖形印是一种集书画篆刻意韵于一身的独特艺术形式。与其同时代的金石器物图像,尤其是画像石(砖)有共同的艺术特征,饱满质朴、简练生动。将肖形印与汉画像石(砖)结合,找到肖形印创作在题材、技法、装饰纹样、构图方式等方面对汉画像石(砖)的借鉴之处和借鉴方法。  相似文献   

9.
南阳汉画像石是中国的艺术珍品,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美学价值.南阳汉画像石表现方法直观简要,生动活泼,蕴含浓厚,富于理性.本文从外貌整体、运动扩张、概括归纳、立体重迭、相对自由等五个方面对其不同时期的不同风格和不同特征作了全面深刻的介绍.  相似文献   

10.
春秋晚期孔子问礼老子之典故在《礼记》、《水经注》和《史记》等文献中都有记载。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以山东嘉祥等地区出土最多。山东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像有着不同的人物排列场景和鲜明的人物造型等艺术特点。不同的人物排列场景和人物造型艺术特点形成的因素多种多样,但主导因素是汉代民间石刻艺人们的艺术创造思维方式和人们的审美趣味等。山东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像的主题思想是宣扬孔子谦虚好学等儒家思想美德。  相似文献   

11.
董邯 《美与时代》2005,(9):44-45
"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生活化"的内容描绘,形象刻画的具体写实,是汉代陕北画像石独有的艺术特色.陕北汉代画像石仅存在了40年,且数量较之河南、山东、江苏、四川都少,但其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使其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为之多了一层神韵.其特点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汉画像是一种象征型的艺术,它通过象征性符号展示了汉代的精神风貌。车马出行、瑞鸟衔币、拜谒等图像统构在这块汉画像石上。一个概念中寓意了好几个形象,又或者说一个形象中蕴含了多层意义。过去与升仙,现在与祭拜,未来与祈望,共同呈现了汉代的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3.
汉画像是一种视觉艺术,本文试从美术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本体性的研究,通过对汉画像石形式语言的探究,引出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并思考了汉画像石对现当代中国造型艺术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克 《中国道教》2002,(4):30-31
东汉时期的南阳 ,是大地主大商人苦心经营的地方 ,光武帝刘秀及其手下的二十八宿就曾发迹于此。富门大户凭借雄厚的财力 ,“生不极养 ,死乃崇丧”① ,往往将坟墓建得异常豪华气派。在他们的带动下 ,古宛大地上卷起了一股“子为其父 ,妇为其夫 ,争相仿效”② 的厚葬大潮。升仙汉画像石便是这一潮流的产物。在羽化升仙画像石中充当架起天地和神人之间桥梁工具的神禽异兽 ,不仅有龙、凤、鹿、虎 ,而且还有天马、飞廉和仙鹤。龙的图腾崇拜 ,原本早在汉代前就已出现 ,但是到了汉代 ,具有了驾乘升仙的意蕴 ,这一观念反映在汉画像石上 ,乃有南阳市…  相似文献   

15.
在互联网与虚拟现实技术急速发展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保护手段已逐步趋向数字化。徐州汉画像石馆存在信息可视受限等问题,不利于汉画像石文化遗产的传承。可通过发展虚拟场景展示技术,建立虚拟数字化博物馆来促进文化遗产的展陈和保护。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造型艺术特点、创作思路与创作意识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精神观念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阐释汉画像石艺术中所独具的民间美术特性。  相似文献   

17.
汉画像石的构图,影响最大的是它的空间透视法.空间透视即构图视点,无疑与人类对于空间的认识有着密切关系.对汉画像石构图方式的研究可以从画面安排、空间结构两个方面来展开.  相似文献   

18.
汉画像石、画像砖是中国古代绘画与雕刻高度结合的艺术珍品,从汉画像石、画像砖的造型特点、构图经营和用线方法上,我们能够感受到汉代艺术那种粗犷豪放、不事细节的雄浑之美,和飞扬流动、优雅浪漫的理想之美。  相似文献   

19.
汉画像石作为中国璀璨文明的瑰宝,为我们了解汉代历史提供了史料,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汉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观察全国各地大量出土的汉画像石,发现其中不同阶级的人,所穿的服饰也不相同。正所谓"见其服而知贵贱,望其章而知势"。其中,人物造型中关于服饰的塑造,更是惟妙惟肖,不同阶级,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服饰装扮以及图案装饰也不尽相同。其中关于图案的意义,以及装饰手法和装饰理念的渗透,值得现代人研究琢磨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南阳汉画像石中的人物服饰直观地再现了汉代的服饰艺术,动态地展现出汉代服饰艺术和服饰审美的发展过程。通过对南阳汉画像石中人物服饰的艺术风格、造型款式、服饰制度、审美意识等方面的分析研究,揭示了汉代服饰文化的特点,体现出两汉时期南阳地区高度发达的服饰文化和社会经济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